星瀚资本杨歌:连续创业者可遇不可求,重点考察「四点六商」
2018-01-26 11:53:00     [查看原文]

杨歌身上有很多标签,他是星瀚资本的创始人,也是有过7次创业经历的连续创业者、知名创业导师,此外,发表过期刊论文,获得过发明专利。和普通人相比,他的生命宽度似乎被无限拓展。在采访中,我们不得不好奇的问他,如何管理自己的时间?他的回答是,尽可能的综合统筹,把自己的时间折叠运用。

星瀚资本的会议室内,有一张极其详尽的表格,所有部门的工作流程,事无巨细地被整理出来,甚至连哪些流程有参考文档都标注好。在「可怕」的时间管理能力支撑下,星瀚资本创立两年多就取得了不容小觑的业绩,投出了鲲云科技、云菜园、甲加由、德师傅等一众明星项目。杨歌告诉我们,他始终用创业者的心态去管理团队,同时欣赏具备全面素质的创业者。

作为华兴资本2017年度 「VC/PE影响力投资榜单」中「年度最佳跨界投资人」的获得者,杨歌考察创业者的「四点六商」具体是怎样的? 他如何管理自己和团队的时间?对于2018年的创投市场,他又有怎样的判断?屏

专访浓缩精华版VCR

Q1:倾向于投资赛道,还是投资选手?(00:21)

Q2:您认为今年创投领域的关键词是?(03:26)

Q:星瀚成立两年多的时间里,一共投资了多少个项目?

杨歌:目前我们投资了26个项目共计30余笔,包括部分项目的追加投资。

Q:您现在刚30岁出头,但是在创建星瀚资本之前,已经拥有多达7次创业的经历,在国家级学术期刊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过论文,还获得过国家发明专利。转型做投资这些年,您投出资了很多优秀企业,并且您还是非常知名的创业导师,写出了很多深度行业文章。我很好奇,您的这些经历放在大多数人身上就像人生按下了快进键,您是如何协调自己的时间可以做这么多事情的呢?

杨歌:人的一生有非常强的弹性,充分利用时间可以做很多事情。

比如说,我之前的7次创业经历绝大部分都是兼职在创业。上学的时候,老师讲过统筹概念,比如你怎么能够在做饭的同时,一边洗衣服,又能看书,如何把一些时间折叠利用,你要做综合统筹管理。统筹管理得好,就可以做到在同样的时间里做更多的事,类似于在计算机里的「多线程」、「多任务」。

我现在每天将时间分成至少7个Unit(单元),每个单元大概是1个半小时,一个半小时的时间通常来讲可以谈3个项目,或者做两个项目的投后管理,或者参加一次大会活动等等。

在公司我经常会说,员工可以尽可能满负荷地安排我的时间,一定要把我的时间最大化利用,每个员工也在按照这个理念逐渐提升自身的时间统筹能力。

Q:您更喜欢创业者的角色还是投资人的角色?

杨歌:我更喜欢创业者这个角色,我认为创业者是最值得敬佩的,每天都跟自己在做斗争,背负着理想和团队的希望在挑战未来。

我们在管理星瀚资本和管理整个团队的时候,其实是完全用创业者的心态做的,我们有前台获取项目、谈判和整个投资流程的投资部,有中台负责基金管理、内部体系化管理、投后管理、行业研究和实习生工作等的运营部,有负责法务、风险控制等工作的合规风控部门,有负责拓展外部资源输送给全公司以帮助公司形成更大格局的市场部,我们有GR、IR和BD,还有各类专业人才,有法务专业人才、财务专业人才和分析网络数据以搭建框架的网络工程专业人才等,这些所有的优秀人才汇聚在一起,你会发现跟一个创业公司是完全一样的。

可以看到,很多公司到中后期都可以调换职业经理人,是因为对于很多公司来讲,公司结构是一样的,只不过做的事情不同,针对的业务稍有区别而已。

我们完全是用创业者的心态来管理这个公司,在内部搭建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而不只是单纯的去判断某一个项目值不值得投资。

Q:创业经历对您判断项目产生了哪些影响?

杨歌:我觉得有两点。

1、成功会为你提供非常丰富的经验。

2、失败会为你提供更丰富的经验。

我个人认为我之前的7次创业经历基本上都是以失败告终的,这7次创业,无论是做技术类型创业,包括软件、IT系统、硬件,我都做过,后面几次创业我做过社区、社群,自己开过餐馆,卖过红酒,这些创业经历是完全不一样的。为什么我要做完全不一样的创业,因为我最开始做技术型创业的时候,完全不理解创业到底是什么,所以我就有意识的去积攒、尝试和经历以弥补短板,培养自己在各个方面的全面能力。

像我在餐饮行业创业,其实是培养自己在社会里面获得资源的能力,如何能够把现有资源组合成一个能够赚钱的生意,这是我做技术类创业类的时候完全不理解的。

我之前看过一本书叫《创业36条军规》,是孙陶然先生写的,可以不夸张的讲,基本上每一条创业军规,在我之前创业的时候都犯过文中提到的错误,里面所说的每一条我都感同身受。李嘉诚曾说过一句话,说一万遍不如自己做一遍,这种感同身受的经历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在我后来做投资的时候,我在参加每一个公司的董事会和工作会上都会提出意见,跟他们一起深入工作的时候,都会比较明确,在每一个决策节点的时候,创始人团队的想法,担忧哪些顾虑哪些,对哪些方面需求和渴望比较大,可能会遇到哪些风险等等,我都比较清楚,因为我自己都经历过,这些经历确实是我一笔宝贵的财富,在目前的投后管理工作上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Q:您会更青睐跟您一样有连续创业经验的创业者吗?

杨歌:有连续创业经验的创业者可遇不可求,如果遇到,我们肯定会进行深入了解,但是有连续创业经验的创业者一定要学会迭代,很多人多次撞南墙也不回头,这也是不行的。我们对于创业者的判断有很多条款,比如四点六商理论,还有一个三段论。

Q:能详细讲解一下「四点六商」、「三段论」吗?

杨歌:「四点六商」,第一点,就是刚才提到的连续创业经验,但是这一点可遇不可求,于是我们又把这一条做了一个完备性的补充,那就是如果这个人足够聪明也可以。我们投资了一家公司V.Fine Music最近发展非常好,这是一家做音乐服务的公司,这个公司的创始人之一是1995年生人,现在已经把公司经营地非常好了,他就不是连续创业者,但是他非常聪明,当我看到他的时候就感觉在他身上有一点乔布斯、扎克伯格这些人的味道。这种人的是特点是什么呢?极其聪明的人会自我迭代,在自己第一次创业的时候就可以迭代出大部分的经营战略、模式,是非常少见的。

第二点,坚持能力,《创业维艰》里面提到,硅谷的85%的企业基本上都遇到过2-5次的濒临倒闭的问题,很多企业都遇到过短期阶段性的现金流问题,这很普遍。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一定要有自己的解决办法,不能退缩。

第三点,视野和自学能力,我认为这两点是一件事情,这种能力我们总结来自于四个方向:理解、理会、感受、感知。

理解,就是看书,从书籍资料中获取知识。

理会,就是跟强人交谈。

感受,就是多实践,实践出真知。

感知,就是走向更广阔的世界,去看各种各样不同的地方,在不同地方去体会不同的文化知识。

第四点,决断力和执行力,这个其实刚才已经谈到了,决断力非常重要。投资的决断力和日常的创业决断力是不一样的,投资决断力更需要谨慎,日常的决断力更需要果决。

「六商」:我们分成三个层次,第一点,我们通常所说的智商也就是理商,理商的意思就是说,用结构化、逻辑化、体系化、专业化的方法去思考一些问题的能力,我们每次考察创业者,这一点是非常必要的基础,他能不能把自己想说表达的事情用一套体系化的、完整的逻辑表述清楚,在做日常工作的时候,他能不能把自己的思绪全部梳理得非常有条理,这是有效沟通的基础。

第二,情商,对于创业者、企业家,情商是很重要的一点,情商越高的人越能跟更多的人进行交流,互换资源,获得更多的信息,你要能够判断出来整个行业的趋势,周围人观点的趋势。智商和情商是两个最基础的能力。进入社会之后一些人会迭代出新的能力,另外两个能力就出现了,一个叫财商,一个逆商。

财商就是你能感知到能赚钱的商机在什么地方,这种能力特别是对于理工院校工程科学背景的人尤为重要,也是大部分大学生及年轻人普遍缺乏的能力,具备这项能力的人只有小部分,他们能够迅速在一个场景里面嗅到商业机会,迅速的整合资源,促成这件事情,这个就是财商,财商能力强的人才能把公司做大,做成一家赚钱的公司。通过我见过的财商很强的朋友们,我意识到原来自己的误解,我以为财商只跟数学有关。后来我发现,其实商业跟数学没什么关系,而是数字。我见到过很多艺人、文化人、歌手、演员,有很多朋友学生时代数学考试都不及格,甚至考20多分,但是财商奇高无比,他们能够迅速的在一个局面里把有价值的东西整合起来,做成一笔生意,这就是财商。

第四点,逆商。逆商和坚持能力差不多,就是遇到困境时,应该怎么办,能不能迅速的扭转困境,化险为夷,扭亏为盈的能力,这个是创业者所需的特殊能力。

后面两点一个叫做政商,政商其实是财商的一种演化。这是一种能够运筹帷幄,运用周围资源的能力,并在整合资源的过程,使自己处于一个比较有利的地位,通常政客都有这种能力,无论是《纸牌屋》还是三国历史中,其实重点描述的都是政商最后一点,德商。德商是我们在中国创业里面非常看重的一点,德商是仁、义、礼、智、信,德商是在做大事情的时候,要讲究道义,要讲究德,这是做一个伟大企业必备的。

除了四点六商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东西,三段论,就是创业者的三个阶段性能力要求,很简单叫从零到一,从一到三,从三到万的能力。

第一,从零到一就是刚才说的,财商和情商,他能够迅速地把一件事情整合起来,做成一个能够赚钱的生意。值得一提的是,我发现从零到一似乎跟学历成反比,我们看过很多的创业者,他们有些人学历很高,但是从零到一的能力很弱,缺乏创造力、想象力、斗志、魄力,从零到一是一个人的天性也好,作为动物的特点也好,简单来说就是你要能够破壳而出,在整个大自然中社会中生存下来的能力。

第二,从一到三,通过理商的基础,当你做起一门生意之后,能够迅速地把这个生意搭建成一套体系的能力,其实讲就是搭建逻辑框架体系的能力。

从一到三通常来讲是跟学历是成正比的,它跟学识、经历、经验都是很相关的,我们看到大公司无论是BAT还是在硅谷的大公司,还是优秀的创业公司,无论什么样的公司,都有很重要的一个共性,就是公司有体系化的框架。

第三点,从三到万,这是我在听刘强东先生讲课中学到的一点,大企业家一定要有从三到万的能力,当你拥有一家公司,拥有一套体系之后,能不能快速复制扩张它,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这也是刘强东先生提到的「管人、管钱、管资源」,这个时候就要把一个公司迅速地复制扩大,把一个已经比较完善的商业模式扩展出去,这就是能力,迅速把这些资源整合到一起,运筹帷幄占据市场优势地位的能力。

Q:今年看的众多项目里,觉得哪些项目、创业者,尤为值得一提?

杨歌:我觉得需要重点提起我们投资的两个项目,一个叫做鲲云科技,是做人工智能芯片研发的公司,最近大家都在关注这个行业,但是我们对于技术创业的企业已经关注了很长一段时间,判断也是非常细致的。想涉足技术型行业,门槛很高,虽然会技术的人很多,但真正懂技术与应用结合的人并不多,所以要做大量的筛选。

我们公司有很多同事并不是技术专业出身的,他们会经常问我,你怎么去判断一个技术类创业公司创始人的技术能力强弱,或者怎么判断一个项目中技术的好坏。在这里我认为,如果你真看不懂技术,有两个基础点可以参考:

1、这个人一定属于全行业技术最有名的,最有水平的群体,他一定来自于大型公司,有非常丰富的工作经验,或者是在科研院所工作,或者是研发能力非常强的人。

2、这个人情商一定要高,财商一定要高,要有非常强的商业化能力,我们此次投资的创业者牛博士就是这样的人,他能够很人性化地把他研究完成的很难懂的成果描述出来,迅速地开始推广这个产品,并且迅速找到几十家客户。

鲲云科技是全球人工智能行业里面技术最领先的公司之一,现在很多知名人工智能创业团队其实都到他们实验室学习过,创始合伙人陆院士是帝国理工学院的教授和英国皇家工程院的院士,也是斯坦福大学的教授。他们在人工智能行业里的认知程度在行业里面最深的梯队里,能够把人工智能和现在最前沿的终端型芯片用FPGA去编写之后,研发出一个专用芯片并能够把二者结合起来。我觉得是非常了不起的一件事情。

还有一个项目叫甲加由,其实我们已经投资他们两轮了,很早的时候我就认识了创始人王灵光,他是学农业专业的,做了一家进行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供应链整合的公司,这个人的特点是能够「上得厅堂,下得厨房」。

做农业最重要是要理解农户,理解这个行业里不同身份的人,他们在想什么,他们真正的需求是什么,不能刚见面就给农户讲一套商业模式,用一套高压打法,讲一些农户们听不懂的。你要给他们带来他们真正想要的东西,比如简单地扩大利润、规模化种植、体系化管理,去帮助并培训他们,让他们的生活水平变得更高。创始人自己家中三代都是农民,家人都是做农业工作的,他自己学习又很好,考取了农商学的博士。

在创业的过程中,一直对自己的要求非常严格,他的理想是希望能够很体系化地管理他的公司,能把所有想做的业务都能够做的非常规范。务农本身一个缺乏统一规范的事情,所有农户都用经验管理自己务农的过程。但是他能够把整个生产、种植链条变得现代化和规范化,把很多工作都量化做成一套体系,从最开始的生产种植到收割贮存,到大型仓储之间的物流,再到交易乃至农业金融,整个产业链给打通后,做成了一个生态。

我们最开始投资这家企业是在1年半之前,到今天他们的发展有了巨大的飞跃,从最开始每一个月的交易量只有100-200万,现在每个月8000-9000万左右,我觉得这和创始人具有两端的视野密不可分,一方面需要落地的视野,另一方面也需要前沿的视野。

Q:产业升级一直是星瀚长期关注的领域。您觉得国内产业升级领域的机遇在哪,可以带来哪些细分的创业机会呢?

杨歌:何为产业升级?就是把一个产业中低效的东西变得更加高效的过程。其实在整个生产制造、产品流通过程中有非常多的环节,生产制造、供应链、流转仓储中心、分销链、零售终端等,整个过程随着人类历史发展和生产工具的变化一直都在升级。

产业升级的过程永远都是把一个经验化的东西变得更加规范,更加标准,今年我看过一本书叫做《未来简史》,它写的就是,人为什么能够进化,产生更为庞大的社会和商业体系,更先进的体系制度,原因是通过语言和规范化的管理方法形成了结构,从而使体系变得越来越高效化的过程。

互联网的出现,把所有的经验化的东西变得信息化、数据化、智能化、自动化,就是这么一个过程。所以,我们现在再去看由于互联网改变的很多商业形态,比如说像O2O、线上支付、互联网媒体等,这些新型商业形态都改变了原来的生活结构和商业结构,比如很多支付原来是不可追溯历史数据的,但是由于现在可以线上支付,很多支付历史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追溯到了,变得更加规范了,消除了很多例如赊账的情况,所以这就是一个逐步赋能的过程。

再比如说,我们经常说的TMT--技术、媒体、通信,原来记账都是用纸笔,都是手写的笔记,现在用ERP和OA去管理系统,拿CRM去管理你的客户,所有的信息都一目了然,在你的软件里看到,通过比较你就知道哪些客户购买频次较高,哪些客户购买频次较低,然后进行比对,有的放矢的去管理你的客户,这其实都是TMT赋能升级的过程,很多公司因为这个过程变得更加高效了,所以这就是产业升级的特点。

在互联网出现之前,像石油化工、矿产、矿业这种第二产业,通过地产、商业管理和一些简单的政策,就可以实现规模化的行业,这些并不是我们主要想触及的行业,因为它早已被赋能升级了,我们要寻求的是一些相对新的行业,这些行业还不够标准化,但是在互联网的驱动下,可以变得比较完整和高效。

比如说像找钢网,它原来有很多B端的客户,供销的体系没有那么完整,最后它通过互联网整合起来了。

再比如我们投资的易酒批也特别典型,酒类供应链好像是非常繁杂的,从酒类供应商到一级批发商到二级批发商、三级批发商等再到零售,整个链条有多如牛毛的中介环节,但是由于互联网的出现,打通了信息不对称,让中介环节变少变规范,让价格更加透明,让买方可以直接看到供应商的特点,从而通过减少和优化中间环节的方法打透这个行业,这就是典型的互联网化升级,它整合的其实原来是存在很多中间商的行业,这个过程就是典型的产业升级过程。

所以,我们看到农林牧渔、矿产、生产制造、建材家装行业、轻工业、重工业,绝大大部分一二产业都有可能在第三产业的助推下形成产业升级,这是我们对于产业升级的理解。

Q:您在投资上是比较倾向于投资赛道还是投资选手呢?

杨歌:我们觉得投资最重要的还是选对创业者,无论是早期、中期还是后期,其实都一样。还是那句话,天下武功没有高低,只有习武之人才有强弱之别。这个人是不是具备优秀企业家的特点或潜质,他能把公司引领到什么层次。我们经常说,企业家的视野决定了公司高度。

对于赛道来讲,我们从来不会选定某几个赛道,因为赛道的变化非常多,像智能硬件、虚拟现实、视频直播、共享经济,每一年都有很多赛道出现,但是我们绝对不会在某一个赛道里面赌博,我们会很客观的去评价具体业务,包括创业者和很多其他方面的因素。

我们的投资逻辑分几个方向,对一个公司的评判中,首先,是人和团队,之后分别是业务、财务和法务,这三点都非常重要和基础。这就是我们对于公司最基础的评判,也是我们对公司做尽职调查的四个主要方向。人和团队其实是很难评判的,参照之前提到的对创始人的要求,以及团队的完整性与互补性。业务、财务和法务实际上体现一个公司专业性的特点,我们有非常详细的体系,比如说业务方面要考察技术产品,考察市场情况、营销能力,考察资源管理能力、统筹能力,包括人力资源情况,这些都属于业务的范畴。而财务和法务都是需要以专业性的评估体系去做的,我们会以专业的团队配置去尽职调查企业的专业性。

所以,在业务层面上,很多公司都难以做到十全十美,多多少少都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说,技术强,市场营销可能相对就弱一些;品牌做的好,可能技术/产品的竞争力就相对较弱,几乎所有的问题都能被我们识别出来,我们会帮助企业做咨询分析,提出一些问题,如果已经投资了这家企业,我们会做非常深入的投后管理工作。

有的创业者可能每个方面都很平衡,但是他可能碌碌无为,因为他的能力太平均了。大家都说做投资是一门艺术,为什么呢?因为对于整体的投资感觉,对整个项目和人的评判,是一个综合化的过程,这个过程不是一个简单的公式可以推导出来的。很多人做投资,无论是在中国还是美国,都希望最后有一个万能公式,创业企业的各种数据输入进去后,立刻推导出这家企业能不能进行投资,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它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非线性没有解析化的体系,需要通过大量的经验去学习和迭代。

Q:您对星瀚资本在市场上是怎样定位的?

杨歌:我们定位就是做一家新生的、专业化的基金,我们希望把专业的运营管理、专业的行业判断方法能够坚持下去,做一个全方位很专业的又能够看到创新点的一支很活跃的基金,希望大家具备很好的创新力,而不是为了单纯的要想在市场里获得利益,获得资金,不是这样的思路。我们坚信这种投资模式能够持续很长的时间,能够寻求到市场的真实价值。

Q:您觉得今年创投领域的关键词是什么呢?

杨歌:我觉得是转型。从今年开始很多公司感觉遇到天花板了,遇到瓶颈了,该怎么办。比如说原来我做互联网,大家都发现互联网能力和移动互联网造势的能力都逐渐消失了,我该怎么办,还要不要坚持下去。

新生的浪潮来了,生物医药、基因技术、人工智能、区块链风口来了,我该选择哪一个,我该怎么把新的技术结合到传统行业和之前做的产品里面去,企业会有一个很大的挑战,这就是转型。

包括资本也是一样,从资本结构上,原来前两年有P2P,有各种各样的社会化资本,到这两年,其实更多的都是专业化基金、产业基金在进行投资,以及一些大型的金融机构,像银行信托资管保险,其实也在进行转型发展投资股权业务,然后进行很多结合,这些趋势在带动社会中各种各样不同的商业模式进行转型。

为什么这么说呢?每一个浪潮的后半段其实都需要转型,互联网从最开始进入中国,从1995年到2000年这段时间,从发起、摸索、探索、上升、红利、产业升级、万众互联网到泡沫化,到去泡沫的过程,到今天为止,互联网的红利和流量红利已经不是很明显了,很快就会褪去,在这个时候,大家所面临的就是我是要抱住我现有的东西不放,还是应该敢于寻求新的东西,敢于尽早转型,去拥抱新的技术,新的商业方法。显然应该是后者。

今年我们看到大多数公司都在转型的过程中,有的公司很挣扎,有的公司很顺利,因为大家对于新的事物认识是不同的。前两年大家在做的O2O行业,很多企业转型到线上做各种交易平台,这种方法其实越来越少,大家可以把思路放缓,看看新的事物。

比如说,产业升级,能不能把这些思路用到传统行业里面去,能不能引入人工智能、大数据去改变我们原来的传统思路,多去学习新的东西。所以这个转型过程可能会历经一段时间,大家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更多的学习和尝试。

本栏目中的所有页面均系自动生成,自动分类排列,采用联索网络信息采集、网页信息提取、语义计算等智能搜索技术。内容源于公开的媒体报道,包括但不限于新闻网站、电子报刊、行业门户、客户网站等。使用本栏目前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