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日订单近百万,小电开启了共享充电的黄金时代
采访当天,唐永波穿了一套黑色的休闲西装,干练中又不失互联网人的随性。他抽烟有点凶,一进办公室就有一股浓郁的烟味。
办公桌边有一个鱼缸,养了几尾红色的小鱼,生意盎然。唐永波特别喜欢给它们喂食,就连采访中,也不忘投食。
“它们是一个生态系统,人也是一个生态系统,但人可以创造或者改变这个系统,创建公司就是这样。” 2016年12月,小电科技成立,短短数月时间,就获得了超过4.5亿元的融资,打造了独有的共享充电生态系统。
不仅如此, 2017年最后一天,小电的日峰值订单更是超过了92万单,成为行业里当之无愧的引领者,迎来共享充电的辉煌时刻。
其实早在这之前,关于唐永波的辉煌故事早已传遍了杭州的创投圈。
△小电科技创始人:唐永波
01
从学霸到创业神话缔造者
82年的唐永波出生于湖北武汉,自小就是一枚不折不扣的学霸,中考总分630分,他拿到了608分,在国外上大学期间,也攻读了信息管理和会计两个专业。
唐永波回国后的第一份工作是神州数码的程序员。当时公司正和微软合作一些项目,唐永波则负责做需求管理系统。和C++代码打了两年交道后,唐永波就做到了项目经理的职位。
看似风生水起,唐永波却觉得这条路并不符合自己外向的性格,他决定向销售岗位转。
唐永波当时的上级是一位留美的博士,送了他三句话:30岁前做的任何事情,无论对与错,都会成为你30岁后做决定的经验和依据;任何人,无论帮不帮你,都有他的理由,你要试着去理解他;永远抱着感恩的心,善待每一个人。
就是这三句话,让日后走上创业道路的唐永波感念至深,成为他自我检视的标杆。
离开神州数码后,唐永波去了用友软件做软件外包。2007年,唐永波从北京来到杭州,帮阿里做软件外包。唐永波的业绩非常突出,刚27岁就成为杭州分公司的经理,管理两三百号人。
唐永波一直想自己做一些事情,毅然从用友软件离开,踏上了创业的道路。他做的第一个项目是与汽车后市场相关的,可惜的是没多久就失败了。
“失败后,我觉得自己对商业模式的把控和团队搭建上都还需要学习。”于是在2011年,唐永波去了阿里,历经本地生活交易、淘宝电影、淘点点、淘宝食品&农业、特色中国等多个业务项目,每次他都进入了不熟悉的业务深入学习和积累经验。
2015年6月,唐永波离开阿里,再次踏上创业道路,一个月后,他组建了一支拥有阿里5年以上高管经验的豪华团队,创建空格,一个基于技能服务的共享平台。
空下来,格外精彩。在空格平台,闲置的劳动力、闲置的资源,甚至是时间、技能这些都可以共享,还可以获得一定的收入。
推出后,空格很快就在年轻人群中流行起来,还创下了90天融资一个亿的神话。但唐永波并没有耽于空格表面的繁荣,而是警醒地意识到了背后的问题所在。
02
一个亿的经验
2016年5月份,唐永波发现了空格业务模式上存在两大致命问题:
一是空格需要获取大量的流量,但无线端的流量推广成本非常昂贵;
二是空格平台上所提供的手绘、手工定制、律师咨询等服务都算不上是刚需,属于长尾生意,复购率非常差。
意识到问题后,唐永波想了三个突围的方向:一是在内容上突围,二是拓展工具流量,三是切入一个刚需行业。
根据这三个逻辑,唐永波在内部孵化了多个项目,小电就是其中之一。小电研发后,先是在市场上测试了近四个月,一系列的数据表明市场上的用电需求非常大,小电这个项目确实切入了一个刚需行业。
△小电使用场景
2016年12月,小电科技正式成立,2017年3月获得数千万元的天使轮融资,4月获得一亿元A轮融资,5月再次完成3.5亿元B轮融资,小电正以惊人的速度发展着。在一定程度上,这也得益于唐永波在空格获得的一系列经验。
“阿里的商业思维比较严谨,格局很大,对互联网理解也比较深,我出来创建空格时,作为刚刚起步的创业公司,在没有流量平台和渠道资源的状态下,没有从一个细点切入,准确把握消费者刚需。而创立小电,我只专注解决大家手机充电的问题,有需求,就有机会获得用户和流量。”
也正是因为如此,做小电时,唐永波显得分外“质朴”,只从手机用电这一个小需求点进行切入。
不仅如此,唐永波在用人上也不断思考。
“空格的团队各个职能模块一应俱全,对于创业早期来说,如何管理好优秀的班底是很重要的,前提是需要最合适的人做最适合的事儿。”这点,唐永波在做小电时也一直牢记于心。
03
致胜策略
在取得今天的辉煌之前,小电也经历了两次大拓荒。
第一次是刚成立时的硬件拓荒。小电的初创团队完全没有做硬件的经验,为了做出来产品,唐永波带着一帮互联网人去了深圳。制造商讲原配件、材料这些,他们完全不懂,只能一边百度一边消化。
经过2个多月的苦苦摸索,最终推出了桌面式充电设备。
△小电第三代桌面式设备
第二次拓荒在产品出来后,时刻要考虑怎样快速稳步扩张,在不同的城市快速复制。
“要想在一个城市掌控市场,你就得先摸清楚这个城市的特性。”让唐永波印象最深刻的北京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最初进入北京市场时,小电按照北京自行车的分布来铺放设备。本以为“自行车多的地方,人流自然也多”,但让唐永波没有想到的是,北京的人群具有很强的潮汐移动性,平时自行车多的地方,在周末很有可能就空无一人。
小电每进入一个新的城市,都会先花一周的时间摸清楚城市的特性,再根据使用频率、人流量订单率、在线率等一系列的数据来计算具体的铺货量,配备合适的人员。
在铺货上,小电也有自己的特色。市面上有些共享充电设备选择了粗放式的投放,任何点都会覆盖,但唐永波却不愿采用这种投入产出比很不划算的方式。
“我们根据人群停留的时间投放,人群停留不超过一个小时的地方我们不投放。”
在这个大标杆下,小电服务的客户群体也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是庞大的本地用户人群,他们大都在KTV、酒吧这些人和店不分离的场景,通过桌面式充电设备完成服务。
二是机场、火车站等场景的商务移动人群,这部分群体属于中高端用户,数量相对来说较少,经常出差,移动式设备对他们而言更为方便。
而桌面式和移动式两种充电设备里,相比较而言,桌面式的成本投入更少,更适合早期的快速发展。因此小电在发展的早期主推桌面式充电设备,直到2017年中达到一定规模后,同步发力移动式充电设备,逐步覆盖到商务移动人群。
截至2017年11月,小电累计服务超过2500万用户,全国覆盖超130座城市,直营城市达42座,并在阿拉丁发布的微信TOP 200榜单中位居共享充电类目的第一名,成为行业名副其实的创领者。
04
未来已来
小电平台上有一组有意思的数据:20%~30%的人扫码创建了订单,但并没有真正地付款。
这一部分人真的那么在乎1块钱/小时的价格?
为了解开心里的疑惑,唐永波先后做了两次测试:
第一次在2017年7月,将一小时1块钱降为1分钱,数据虽然有所提升,但只是价格的刺激下导致的浮动,并不是唐永波想要的结果;
第二次在2个月后,小电在机场、邮轮、酒吧等场景溢价,将原来1块钱/时的收费上调至2块钱、3块钱,甚至更多,一个月后,竟发现平台上将近22%的订单都是这样的溢价订单。
△小电移动式设备
“22%的订单是溢价的,再讨论是否刚需,就没意义了。任何的刚需都是有特定的需求人群的。”关于共享充电设备的刚需性,唐永波一直很笃定。
“共享充电商业模式的核心还是要看用户数据表现。前段时间我们发布了数据截图,里面出现了很有意思的“微笑曲线”:我们在3个月之后的留存率远远大于次月的留存率,也就是说在第二个月流失的用户,过了 3个月左右又回来了。这是刚需典型的表现。”
“创业者大都迈不过政策和资金门槛,没有资源的人,只能不断增加自己的技术积累,所以创业者更应该沉得住气,多思考,找准服务人群的特点,把他们服务好就够了。”
正是因为唐永波的这份专注,小电刚成立半年拿到的融资总额就超过了4.5亿元,据唐永波透露新的一轮融资已经完成。但对于这样耀目的成就,唐永波却看得很淡,“融资并不是我兴奋的点,用户的使用和反馈才是我在意的”。
“未来小电一定是围绕两个轴转的,一个是C端的轴,围绕用户提供更多的服务,一个是纵深轴,思考未来5~10年会爆发性增长的行业,比如小功率智能设备指数级增长。”
服务好客户群体的同时,也不忘紧跟时代发展的脚步,小电搭建的共享充电生态系统正焕发蓬勃生机,未来已经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