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都拍出了《太空救援》,中国为什么还没有太空电影?
2018-01-13 10:51:00     [查看原文]

原标题:俄罗斯都拍出了《太空救援》,中国为什么还没有太空电影?

这一两年,沉寂了二十几年的俄罗斯(苏联)电影又抬头了。

单从国内引进了的片单看,俄罗斯的电影就有这些:

俄罗斯版《冲上云霄》,高能灾难片《火海凌云》;

俄罗斯版《变形金刚》,机甲特效片《穿越火线》;

俄罗斯版《暮光之城》,奇幻纯爱片《他是龙》;

俄罗斯版《复仇者联盟》,超级英雄片《守护者:世纪战元》;

以及「普京看了都说好」的俄罗斯版《天国王朝》,宗教史诗片《维京:王者之战》。

还记得俄罗斯的超级英「熊」吗

你们肯定注意到了,都是商业类型片,有模板,很赚钱的。这两年俄罗斯电影的「复兴」,不是热爱文艺的俄国人想再现《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莫斯科不相信眼泪》《战争与和平》《办公室的故事》这样的经典影片,是奔着好莱坞商业大片的赚钱路子去的。

最近俄罗斯电影又多了一个类型:宇宙太空片。摸着《地心引力》《火星救援》的路子,俄罗斯人用「前苏联礼炮 7 号空间站意外失联、维修重生」的真实故事,拍出了《太空救援》。

俄罗斯拍的冷战航天故事

1985 年 2 月 11 日,已经平稳运行两年的苏联「礼炮 7 号」空间站突然与地面失去联系,后果不堪设想。前有空间站坠落地球的危险,后有美国航天飞机占领苏联空间站的可能,工程师维克托和退役宇航员弗拉基米尔临危受命,肩负起惊心动魄的太空维修任务。

《太空救援》就是根据这个真实历史事件改编,只有「科」没有「幻」,是一部宇宙科学电影。影片高度还原了这场救援奇迹,由真实场景仔细搭建出的太空舱和特效做出的浩瀚宇宙,让影片兼顾了真实感和视觉冲击力,同时兼顾了戏剧性和娱乐性,很有好莱坞大片的气质。

片中克服困难的情节体现了苏俄战斗民族的精神力量,而在影片的其它情节中,导演也融入了不少全世界共有的价值观。导演甚至摒弃了美苏矛盾,让现实中罹难的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船在片中顺利升空,美国和苏联的宇航员在宇宙相遇相互致意,借此表达对航天英雄们的追思。

在国内影评人看来,《太空救援》是俄罗斯电影向好莱坞风格靠拢的又一个标志。在极客电影和文娱价值官、泰和传播和太电影主办的「太空极客·硬核大会」上,《银河系科幻电影指南》作者、影评人严蓬(电子骑士)就对《太空救援》给出了不错的评价:

「《太空救援》的前 15 分钟完全是好莱坞的,跟《地心引力》很相似——开始都是在太空,出现一些小故障,主角面临问题,回来后被审查,生活受到影响;他想回到正轨当中去,回到太空的事业中去。连镜头转变的方式,都特别好莱坞。

「就有一点,它没有好莱坞那么成熟和完善,有时候做的有点更过火,更极端。包括片长、某些桥段的运用,没有像好莱坞现在都已经卡到多少分多少秒,一秒不能多就要转。俄国影片更癫狂更过火一点,有些东西很极致。

与此同时,严蓬认为商业化影响了俄罗斯电影的文化表达:

「商业化道路让俄罗斯电影之前比较宏大的、反思性的内容受到了一些影响。《太空救援》发生在苏联赫鲁晓夫时代,很多情节和政治、国情都有关。比如说空间站出了问题,当局要求要不就修好,要不就把它打下来,绝对不能让美国人碰。这样的内容都提到了,但也比较轻易地就过去了。俄国的片子以前很有文化底蕴,有很多思考性和文化性的东西,现在在商业化浪潮下,这方面做得不太好。」

科幻作家、编剧陈楸帆从电影产业化角度分析了《太空救援》,认为俄罗斯电影工业化程度发展不错:

「这个片子相当出乎我的意料。我觉得它技巧已经非常纯熟,整个类型化的结构、对历史真实事件的改编、完整的人物塑造以及在内容中加入很多戏剧冲突,都有非常清晰到位的体现。这些让我觉得俄罗斯的电影工业化已经到了相当不错的水平。」

为什么中国还没有太空科幻电影

俄罗斯都能拍出不错的太空片了,中国呢?

不是崇洋媚外,如果你试过在百度搜索「中国 宇宙片」或「中国 太空片」,就会惊喜地发现,中国根本没有太空科幻片。搜索结果第一个是混血杨贵妃张榕容主演的 13 分钟喜剧短片《宇宙歌女》,位列二三的片子也分别是动画微电影和科教记录片。

最接近太空科幻片的国产 IP 是《三体》,但 2014 年就已经宣布开拍的《三体》电影,版权从游族影业辗转被卖到了企鹅影业,上映时间从 2015 年拖到 2016 年又一路拖过了 2017 年,到现在也不知道进展如何。拍个科幻电影,有这么难吗?

太空科幻在国内并非没有市场,也不缺少《三体》这样的「国民 IP」热门题材。国内至今没有拍出太空科幻片的原因,一方面是没有导演愿意在新题材上大胆尝试,国内特效技术水平也相对较差。

另一方面,则是国内科学与影视的融合还不成熟。「太空极客·硬核大会」上,北京科技期刊学会办公室主任、卓众出版科学传播中心总裁林浅夜,也对美国等国家在科学与影视融合方面的经验做了介绍。

说起来你可能不信,我们看到的好莱坞大片里,不少情节都是科学家决定的。在《雷神》原作漫画里,雷神的女朋友是个护士,电影里却变成了天体物理学家,这就来源于科学家的建议。原因是地球上发生彩虹桥这样的重大事件时,顶尖天体物理学家及时获知消息、第一时间到场更合理。

雷神女朋友,演过《这个杀手不太冷》里的萝莉

在好莱坞,科学家参与影视剧制作的主要途经,是美国国家科学院(NAS)在 2008 年 11 月创立的「科学与娱乐交融」(Science & Entertainment Exchange)项目。这个项目的作用是通过向好莱坞影视剧提供科学元素、输送科学家的方式,保证在影视剧中出现的科学元素更合理。

十年来,「科学与娱乐交融」项目已经为 700 多部影视作品提供了科学支持,不仅包括我们熟悉的《钢铁侠 2》《雷神》《复仇者联盟》《星际迷航 2》《猩球崛起》《绿灯侠》《谍影重重 4》《美国队长 2》这些有科幻元素的大片,甚至连《冰雪奇缘》《疯狂动物城》等动画片,也有这个项目的参与。

「科学与娱乐交融」项目的赞助方包括了美国白宫、美国国家科学院、美国工程院、美国电子电气工程师协会以及 Google、微软等各大科技公司,同时,这些机构的科学家也将在项目平台上为剧组提供建议。

这也解释了在好莱坞大片里,经常能看到科技公司「不花钱的」植入的原因。

好莱坞大片《实习大叔》上映时,就曾因为被怀疑是 Google 的广告片而在影视圈内饱受质疑。这部影片讲两个推销员在硅谷实习的故事,可以说从头到尾都在围绕 Google 展开,片中时时提及 Gmail、Google+、Google 钱包、Google 地图甚至 Google 无人驾驶汽车等产品,Google 联合创始人谢尔盖·布林都在片中出镜了两回。

《实习大叔》剧照

而 Google 则公开对外表示影片并非广告,他们也没有向片方提供任何资金支持,只是提供了影片所需的一些技术细节支持。但事实上,不仅是技术方面的问题,Google 为了支持这部电影的拍摄甚至对总部园区进行了改建,Google 创意团队为电影制作了片尾、对两位主角的穿着给出了详细的建议,还贡献了两个场景的台词。

不过,像 Google 这样提供全方位服务的合作顾问并不多,正常情况下,「科学与娱乐交融」项目会提供五类顾问服务:

第一类是非正式顾问。剧本投拍前,项目组会在平台上寻找科学家,为制片人或编剧寻找支撑剧本观点的科学素材,或者请科学家对剧本进行科学审查。

第二类是顾问智囊团。项目为剧本组建完善的专家团队,在影视剧制作的整个过程中始终和剧组共同工作,一起完善剧本。《复仇者联盟》等很多影视剧都是这样完成的。

第三类是专家顾问。专家针对影片中某个具体的场景、问题进行专业解答。

第四类是现场顾问。科学家到拍摄现场指导演员表演、道具设计,以及解答剧组工作人员现场提出的科学问题。

最后一类是跨界顾问。这类科学家能够直接把科学的语言转化成电影语言,他们极其稀缺,薪酬极高。

在有目的的影视项目合作之外,「科学与娱乐交融」项目还会为影视工作者和科学家提供「八分钟约会」的交流沙龙。项目组设定一个主题,并邀请八位相关领域的科学家,每人进行自己领域的八分钟演讲。感兴趣的影视工作者可以观看演讲,并和感兴趣的科学家进行进一步沟通。

影视工作者通过这样的方式了解最前沿的科技发展,也为影视编剧寻找创意。「科学与娱乐交融」项目组把科学和艺术视为异性,希望双方能够通过「约会」相互了解。

《社交网络》剧照

说得这么好,科学和艺术相亲失败的案例有没有?当然也是有的。制片人斯科特·鲁丁在拍《社交网络》时也联系过 Facebook 寻求合作,但由于 Facebook 方面创意要求太多,斯科特最终放弃了和他们合作。影片最终获得了三项奥斯卡大奖,马克·扎克伯格的个人形象却受到了负面影响。

《中国合伙人》剧照

如果你因此联想到了以新东方创业故事为蓝本拍摄的电影《中国合伙人》,那么不用想了,新东方不仅没有参与过这部影片的拍摄,影片上映之后,俞敏洪还专门写了三千字的博客撇清和这部电影的关系:

「最近不少朋友问我陈可辛执导的电影《中国合伙人》是不是以新东方为原型拍摄?新东方有没有参与投资?我到今天也没见过陈可辛或任何演员,所以我不知道这部电影和新东方有什么关系,当然更没有参与投资。徐小平和我提过这部电影,但我坚决反对把新东方搬上银幕,所以现在和未来这部电影和我都没有关系。」

相关阅读:

铺天盖地的「Hey Google」,才是本次 CES 上最抢眼的戏精

施密特辞任Alphabet执行董事长:他用了17年成就Google的今天

我们选出了 2017 年这些令人印象深刻的大公司,但你的意见同样重要……

震惊!锤粉、米粉、索粉、谷粉、软粉竟公开撕破脸

本栏目中的所有页面均系自动生成,自动分类排列,采用联索网络信息采集、网页信息提取、语义计算等智能搜索技术。内容源于公开的媒体报道,包括但不限于新闻网站、电子报刊、行业门户、客户网站等。使用本栏目前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