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怼之后一地鸡毛 走向粗鄙和撕裂的网络舆论场
2018-01-10 15:50:24     [查看原文]

连日来,嘻哈歌手PG One深陷舆论漩涡,其形象几乎糊穿了地心:前脚还没从扰攘一时的“过夜门”中抽出,后脚又踩进一箩筐“负面新闻”中——歌词拿逝者开涮、涉嫌抄袭,歌曲“教唆青少年吸毒并侮辱女性”,还疑似在社交工具上晒大麻。“出来混,迟早要还”,黑点太多,还得只会更快:舆论围剿,媒体声讨,歌曲全网下架,广告被撤……外界炙烤,几乎已将PG One烤糊。

不得不说,PG One风波发轫于娱乐事件,但随着注意力资源的辐辏,这已演变为一场公共事件,特别是在中央级官方媒体对诲毒低俗的鞭挞,将其带入公共舆论场后,它也衍生出了很多公共讨论价值,从中也能剥离出许多社会议题:比如,嘻哈就非得带脏词,说唱就能失去对基本伦理的敬畏?公众人物又该有怎样的价值担当?毒品怎么就跟“酷感文化”沾上了边?……

遗憾的是,尽管不乏指向这些现象群或本质性问题的反思与探讨,可揆诸当下,舆论畛域已出现了两大明显可见的阵营,一边是PG One的粉丝,一边是包括很多“吃瓜群众”在内的嘲笑者,他们用Diss、互怼、对撕隔起了一堵难以逾越的围墙,并隔“墙”对喷。

微博截图

这边厢,PG One的大批粉丝俨然急红了眼,为给他洗白操碎了心,先是怼新华社带头“谴责一个孩子”,怼地方公安部门“明星吸毒你管得着嘛”,之后还把国家机关杂志紫光阁认成饭店,买热搜话题“紫光阁地沟油”企图绑架舆论以搞倒它……种种极端的做法,越“洗”越黑,还徒增笑柄。

那边厢,是众多网民对PG One的粉丝不吝嘲讽,“智商需要充值”“脑子不好使”等贬损性的帽子,几乎是对其批量派送,甚至一些严肃媒体的小编们也竞相炫耀“痛殴”PG One的粉丝的战绩,得意洋洋,兴高采烈,这也引发他们更强烈的反弹。

到头来,舆论场也处在“一群人PK一群人”的严重撕裂状态,两方几乎没有对等交流和理性对话空间,仅有的话语交锋也与有益讨论无关,而更接近于骂街。

结果口水熬成了一锅毫无公共价值营养的“粥”,许多观念终端也连不上密码为“理性思考”的“WIFI”,这无疑让人遗憾:公共讨论的质地由此被拉低,PG One风波留下的反思契机也在立场站队、标签先行和全称判断中被挥霍。

微博截图

本来PG One的粉丝和非粉丝之间存在“次元壁”,很正常:正如“网络巴尔干化”理论指出的,互联网受众会分裂成无数小群体,它们“人以类聚”,表现出群体内同质、群际异质的特征,小群体中的人,只选择自己偏爱的交流领域,与兴趣相合的人聚谈,经过时间累积,逐渐形成了趋同的风格;而各个群体间,则有话语隔阂、沟通障碍,分化明显,认同困难。粉丝群就是最典型的“圈子化”小群体。有些爱好、旨趣、三观层面的东西,很难跨越圈层间的鸿沟。

饶是如此,有些底线性的价值共识总该被循守,有些道德律令和法律常识也该成为公共讨论的基点:拿PG One犯众怒的两点看,涉毒不对,侮辱女性也不该,这应是人们认知这两个问题的起码共识。

这类常识往专业层面再延伸一步,玩嘻哈不等于以嘻嘻哈哈的态度玩世(如任性涉毒、随性说脏口),嘻哈里的“Keep Real”也不等于装酷炫。

对PG One的粉丝们而言,无论是PG One不尊重逝者、疑涉吸毒,还是用“为了脏而脏”置换掉寓于嘻哈里反叛式表达之中的公共价值,都有失妥当。被指“人品乐品皆失格”,也不冤。罔顾这些是非层面的基本判断,去为之强行洗白,难免坐实“饭随爱豆”的说法,也缺了几分理性。

对公众来说,没必要急着批屋及乌,秉持着“恨铁不成钢,恨粉丝脑子不够用”心态,对他们花式讥讽。相反,若能节制些表达,借此多些对偶像与粉丝关系、群体盲思等问题的探究思考,尤其是想想粉丝如何以正确方式粉爱豆、人们又该如何“劝回”中毒的粉丝,进而以理服人,而非止于嘲讽,劝服效果也会好得多。

事实上,当那些自认为理性者站在智识高点上,将那些粉丝们的狂热问题都上升为智力问题进行挖苦时,也是身陷同一个“娱乐至死”的泥潭。究其效果,除了引发更强烈的撕裂,恐怕别无益处。

“真理本身就是沟通性的”,互联网时代的表达与公共讨论,更应秉持“沟通性”的姿态。就PG One风波看,此事也留下了很多公共讨论空间,这应该触发对现实问题更深刻的社会思考,而不是在“一言不合就开撕”中加剧撕裂氛围。

本栏目中的所有页面均系自动生成,自动分类排列,采用联索网络信息采集、网页信息提取、语义计算等智能搜索技术。内容源于公开的媒体报道,包括但不限于新闻网站、电子报刊、行业门户、客户网站等。使用本栏目前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