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对话DCM林欣禾:保持边缘,一家顶级基金的异类生存法则
2018-01-11 11:21:00     [查看原文]

原标题:独家|对话DCM林欣禾:保持边缘,一家顶级基金的异类生存法则

文 刘旌

采访 洪鹄 刘旌

编辑 洪鹄

作为一家掌管着35亿美元,入华11年斩获了包括58同城、唯品会、途牛旅游网、51Talk等在内11家上市公司的风险投资机构,DCM无疑是成绩出众的,但它同时又是一个特立独行的存在。

在越来越多的投资机构尝试双币种投资、实行“人海战术”、采用强PR策略的当下,DCM对应的做法是——至今对人民币基金保持观望;其团队总数始终不超过8人,不分赛道看项目;每年出手项目保持在10个左右;不设专职投后团队,投后服务一律由投资人自己做;在基金的品牌建设上,崇尚“不作为”,至今未设PR岗。

上述任何一点,都足以使得DCM成为一线基金中的异类,更何况它是如此多异质的集结体。令人称奇之处在于,这些迥异常规的做法,并不影响它的出色,甚至在某种意义上成就了它的出色。

比如——虽然未设专职投后,被投公司对DCM的投后服务却有极高评价:唯品会创始人沈亚说,他们有好几位高管都是DCM引荐的,这些人最终成为公司急速扩张中的中流砥柱;58同城CEO姚劲波认为,DCM带给公司的是“极有价值”的投后支持。

而由于每年投资的数量较少,则保证了DCM能为每个项目提供更多的支持,正如51Talk创始人黄佳佳所说:“In DCM, Every deal counts. ”极小的投资团队则保证了人员的精干,以至于有媒体将DCM评为:“中国投入产出比最高的VC”。

这些不同寻常的做法,或许可部分归因于其掌舵人林欣禾的“边缘感”。

林欣禾生于台湾,童年时代,即随家移居纽约,自此他的自我定义变为“少数族群”。直至他在就读斯坦福期间创办华人网站华渊资讯网,后者在1998年和四通利方合并成为新浪网,林欣禾来到北京担任新公司COO。截然不同的语言和文化环境,延续了林欣禾在美多年生活中的边缘感。

2006年,林欣禾离开新浪创办DCM中国,担任董事合伙人。转战风险投资后,林欣禾对“边缘感”有了一种更超然的认识:“它让更少的人注意到你,但同时让你保持独立思考。”

最近,林欣禾接受了36氪的专访。我们试图让他解答外界对DCM长久以来的好奇,比如他在基金管理和投资打法上的做法及对应逻辑,关键词包括:团队建设、同行关系、专注与野心,成功与诱惑。

我们也花了一些时间去回溯林欣禾更早年的生活和创业经历,那将更有助于我们理解如今的他和DCM。

以下为对话。

选择和被选择

-Timing is everything

-线上成本是越来越高,但我们大基金钱足够多

-创业者经历过波动才会知道,谁是你的真朋友

36氪:DCM最近一次大手笔是领投职场社交平台脉脉,看中它的原因是什么?

林欣禾:对于职场需求的产品,我们已经看了很久。近些年有一个趋势越来越明显:对年轻人来说,跳槽已经是越来越高频的一件事了,尤其是在一二线城市,脉脉能给他们提供职场社交和工作选择的机会。

职场社交本质上是个慢生意,尤其是在初期,哪怕增长很慢也要很注意地保护生态中的核心用户群,过早地急冲量容易出现劣币驱除良币,生态难以维持。所以我们可以观察到,这个领域很多公司熬不住就死掉了。而经过四、五年的时间,脉脉已经成为这领域几乎唯一的一家,其中的关系密度也在稳步提升,网络效应初步凸显出来。我们觉得时机到了。

36氪:到了C轮才投,是之前没看到这个项目,还是判断出了问题?

林欣禾:我们当然无法看到所有的项目,所有VC都一样。脉脉刚出来时,我们是看过的,但那时觉得场景还不那么锋利。一个好项目并不一定等于一笔好投资,切入的时机很重要。

从阶段上来说,我们一直聚焦在A轮和B轮的投资,但如果碰到对的场景和时机,我们也会做C轮的案子。DCM掌管的钱总盘子比较大,总AUM(资产管理规模)有35亿美元,最新一期7.7亿美金,客观上,我们可以在公司的中后期阶段进入,也可以多轮连续投资。对于持续好看的公司,我们累计投四五千万美金也是有的,一直投到它上市。

36氪:你们近期还投了驿氪、噼里啪,我的打工网等A轮项目,包括之前的58同城、途牛网等,这些项目分布在不同领域,对于你们总共8人的团队来说,投资的顶层逻辑是什么?如何保证命中独角兽的概率?

林欣禾:一个大逻辑是:看场景,要有大的客户群、大的痛点,然后判断切入时是不是最好的时机,Timing is Everything。我们不会只盯着某个赛道,一个赛道里要是有太多车的话,容易出accident。

36氪:举个例子。

林欣禾:比如唯品会,我们是A轮领投的。它最初的定位是,针对二三线城市的中青年女性,她们普遍收入有限、不懂潮牌,她们可能连一线城市女性追求的国外品牌的发音都不会,所以有一个巨大的潜在市场是,大量国内品牌很适合她们。比如一些过季的品牌时装,以二折、三折的价格放上去,然后哇塞,大家都来抢。

再比如快手。之前我们看美拍秒拍等一些产品,但我始终没看到我们认为的“锋利场景”。后来我见到宿华,看到快手里的内容:有几个小孩在裤裆里扎鞭炮,或者互相打巴掌,这是很笨的内容。但这给了我启发,手机可以让所有人都成为视频制作者,这些内容并不是由大明星、大公司生产出来的。快手最开始对视频时长的限制是8秒,这意味着什么?就是微博的140个字。这么低的制作门槛,就是让那些专业能力特别强的人无法生存。这里是普通人的平台。

我们B轮领投快手,当时宿华刚刚加入3个月,2013年10月刚从gif工具转型到短视频社交,而且已经开始通过大数据匹配内容和用户。这是一个好时机,我们投资之后用户数据就开始爆发式增长。早期投资方说我们踩的点是最好的,他们已经等了三年了。

36氪:唯品会、快手、脉脉,以及你们之前投的电商平台,DCM是不是对线上的机会更有感觉?

林欣禾:我觉得线上的成长速度还是会超过线下,即便是接下来的一二十年。缺点是线上成本越来越高。

线上的眼球红利在消失,但打通线上线下所带来的红利正在发生,大数据也是我们看好的领域。所以我们今年投了驿氪A轮,它是一个帮助零售老板实现会员营销和数据采集分析的系统,可以掌握大量的消费者数据。

36氪:DCM更倾向于什么样的创业者?

林欣禾:从技术角度来说,就像刚才提到的,Ta的项目可以解决痛点,时点要对,团队、市场、产品、技术等要能跟得上,最重要的,我们喜欢有学习意愿,学习能力强的人。很多年轻人创业不是为了钱,而是希望学习和成长,学得越多越high。我们未必喜欢那些太明星的创业者,一出身就满身光环,这种项目往往要耗更多的钱。

36氪:你认为创业者选择DCM的理由是什么?

林欣禾:团队(小而精),资金够多,我有创业经验,创业者会把我看做合作伙伴,而不仅是给钱的人。

很多创业者经历过波折起伏才会知道,谁是你真正的朋友,有的VC为了进一个项目,可能会帮你拎包,一旦公司出问题,立刻就找个地方躲起来。

36氪:所以你们特别强调对公司的不离不弃?

林欣禾:是的。在公司好的时候,我会告诉他哪些地方可能会出问题,坏的时候,我会告诉他这不是人生的终点。我在新浪创业期间遇到过股价跌到一块钱、只剩两个礼拜的薪水的情况,我都熬过来了,那你还担心什么?我会说诚实的话(对创业者)。

管理和授业

-想赚不属于自己的钱,晚上会睡不着觉

-你敢赌吗?敢赌就跟我提,DCM不缺钱

36氪:风口更迭得越来越快,外界的变化和声音对你们产生的影响是什么?共享单车之类明星项目里看不到DCM的身影,会焦虑吗?

林欣禾:专业的VC应该了解自己。该赚的钱我去赚,不该我的别去想,想赚不属于自己的钱,晚上会睡不着觉,会做出错误的决策。就好比我老婆说我看起来180公分,实际上我只有170多公分,有些球注定是我接不到的。

36氪:成功的经历让你能保持这样的淡定和纪律性。团队里的年轻人也可以吗?

林欣禾:那就要看谁是老板了。

36氪:哈哈。

林欣禾:其实有这么一个情况:团队里我年纪最大,可能对年轻人的一些事未必那么敏感,但我创过业,经历过公司高低起伏,我要让我的团队更镇定,去观察公司有没有持续性。你敢赌吗?只要你想透了,敢赌就跟我提。DCM不缺钱。

36氪:行业竞争越来越残酷,很多投资机构采取“人海战术”广铺赛道,你们掌管着一家35亿美元的大基金,团队包括你在内才只有8个人,这很少见。

林欣禾:这是特意保持的。DCM中国刚开始就我一个人,后来陆续有人加入,一年前才变成8个人。对于新来的同事,我会给予更多的关注,愿意让ta试错,如果我招来20个人,错的概率太高了。

为什么要让年轻人试错?我五六岁时学滑冰,想比别人划得更快,我后来发现其实这和你多聪明无关,就是看谁跌倒最多次。后来每次去,都比别人跌得更多次、更狠。不怕错、不怕跌倒,才有可能学得更快。

36氪:你会特别相信自己的经验吗?

林欣禾:不会。什么都在变,从PC到移动互联网,从线下到线上,很多你以为特别重要的事,可能过了三五年都不存在了,不能用经验来看未来,这是致命的错误。所以我在招人时,特别看重ta对学习的渴望和能力。

36氪:去年5月,卢蓉(DCM中国联合创始人、原董事合伙人)离职,加盟H Capital,这件事对你、对DCM有什么影响?

林欣禾:很可惜。一般VC都是男性居多,DCM很幸运,有Ruby(卢蓉)。男性看项目更关注市场有多大,技术有多牛,但女性有直觉, Ruby会帮我看人。还好,已经两年多过去了,我们有Sara、Fiona(后来加入的投资人),DCM也越做越好。

36氪:在一个小而精的团队中,如果有人离开,对你的伤害会更大吗?

林欣禾:人员来来往往,这无法避免,就连我自己都经常能接到猎头的电话。我觉得走是OK的,只要Ta知道我教过什么,我这个老板的个性,有更多的DCM前员工在外面,都是DCM Alumni(校友)。

36氪:但你给了他们更多的时间和关注。

林欣禾:没人是十全十美的,我也无法解决所有的问题,不必勉强。宿华以前对我说过,快手不欢迎帅哥美女,因为他们不会花时间去逗别人笑。

36氪:所以是说留下来的人和你们的基因更相符?

林欣禾:也可能是猎头给的Offer不够好。

坚持和改变

—个子高的人打篮球,个子矮的踢足球,有些东西注定抓不住

—坚持让投资人自己做投后,是为了让他们更明白不要瞎投

36氪:你没有给投资经理划定赛道Sourcing,不担心会系统性地错过案子吗?

林欣禾:客观上来说,我们的人比较少,没法像很多走人海战术的机构那样,划分成一个个Team去盯赛道。虽然我们不划赛道,但一旦看到一个好项目后,还是会全盘地去看整个行业。我们认为在一个项目上的成功经验,往往能给你提供更深刻的行业洞察。

做VC一定要想清楚,有些东西是你注定抓不住的。你只能说:OK,个子高的人打篮球,个子矮的踢足球。DCM之所以保持人少的原因之一,也是希望能够做精,而不是做杂。

36氪:大多数VC都设有专职的投后团队,一些LP现在甚至把对投后的考察也当作考察GP的一个指标。DCM为什么没有?

林欣禾:我们的投后都是自己(投资人)做,自己去做才会更明白,不要瞎投。

我们的投后主要包含三块:帮他们融下一轮,这是我们突出的能力;制定核心战略;另一个是帮他们引荐CTO、CFO级的人才。其他层面的投后我们不太管,我创过业,知道创业者都有自尊心,不喜欢被VC说三道四。

36氪:绝大多数美元基金在2010年后都成立了人民币基金,除了DCM。

林欣禾:(接下来)第九期基金里,我们应该会做人民币基金。之前没做,是因为我们理解的很多真正大的互联网公司,还是以美元结构为主,我们担心做了人民币基金后会分心。人民币的LP会比较心急,天天跟你讲:“今年的PE有多高”,美元的LP大多是管理着别人的钱的机构,所以更职业。

对一个做早期投资的机构来说,没有人民币基金,确实很痛苦。但总的来说,DCM主打的肯定还是美元。

36氪:DCM为何保持全球决策机制?一个中国本土项目需要硅谷、东京共同拍板,不会导致低效吗?你认为他们对中国本土情况有足够的理解?

林欣禾:我们团队小,所以项目的决策速度其实很快,可以说比大多数同行都快,而且也是本地团队主导决策。之所以保持全球的视角来看项目,主要原因有两点:

外国人对国内的很多东西不了解,他们可能会问一些看似很笨的问题,但人生最重要的话往往是离你最远的人告诉你的,坐在身边的人可能会因为太信任或崇拜你,很难挑战你在逻辑上的瑕疵了。问对的问题要比找对的答案更重要。

另一点是,我们也很关心美国和日本发生了什么事,我会去想这些事在中国是否会发生,照搬过来会不会水土不服等等。比如唯品会,我就是先看到了美国的闪购,然后我的团队找来了沈亚。

36氪:你加入DCM后,它最重大的变化是?

林欣禾:应该是2010年左右,DCM全球团队洗牌了一次,那意味着以后说到DCM主要就是指DCM中国。为什么?因为业绩很出色,那时58同城和唯品会已经做得非常好了。

36氪:DCM每年的平均出手项目都维持在10个左右,以后会加大投资密度吗?

林欣禾:基本上就是这样了,多了怕失控。

36氪:8人团队呢,会扩张到多大?

林欣禾:目前没打算扩张。

36氪 :对于未来,DCM有什么野心?

林欣禾:没有野心。挑战可能是有的,比如这么小的团队如何管好这么一大笔钱。

杀心和佛系

-创业要心狠,能杀人。VC要看大局

-晚上睡觉前我会督促自己忘掉曾经的成功,成功会成为你的绊脚石

—我还是更喜欢屌丝公司,我能看到别人没看到的价值

36氪:从新浪到DCM,转行以来什么时候压力最大?

林欣禾:大概是2015年,唯品会为我们赚到10亿美元的时候。我想自己是不是该退休了?

36氪:成功带来的焦虑。后来怎么排解?

林欣禾:我晚上睡觉前会督促自己忘掉,告诉自己没有成功过,这样才能没包袱。

36氪:然后就真的忘掉了?

林欣禾:我是台湾人 ,从小生活在纽约,工作后又来到北京。从文化上来说,我觉得自己一直比较“边缘”。永远都有人告诉我你中文不行、你不接地气,但这样也好,大多数时我都无法骄傲起来。

有时候你越成功,就会面临更多的诱惑,成功可能成为你的绊脚石。我走过这条路,会更警惕。

36氪:这么说会不会太谦虚了?

林欣禾:在新浪的时候,我膨胀过,但我后来知道,自己根本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但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坏。经历过新浪大跌的那年,股价高的时候我去哈佛大学演讲,坐在下面的听众把我当上帝一样,第二年我再去哈佛,有人向我扔鸡蛋,真的扔。

36氪:宠辱不惊的心态就在那时候练出来了。

林欣禾:可能当你一直生活在边缘,比较容易看清自己是谁,也比较明白自己的态度。

在斯坦福读书的经历让我很受益。美国有很多商学院,斯坦福的态度是 :“We are small. We are intimate. We are selective.”我做DCM无论是对团队成员还是投资的项目,都一定程度上保持这样的态度。我们想做VC中的斯坦福。

36氪:当年为什么决定离开新浪?

林欣禾:那时我创业差不多有10年了,整天在想的就是怎么抓眼球,还有这个副总那个总监的内耗。觉得有点累了。而VC会让人更多地关注社会怎么走,要看大局,我想挑战自己,所以就出来了。

36氪:在公司治理上,创业和投资最大的不同在哪?

林欣禾:创业的心是要狠的,你不“杀”人别人会“杀”你,而且下手要快。遇到负面的声音,你不能让他存在太久,为什么?不然你往前冲,可能会有一半的人不跟着你。这也是我现在会经常教给创业者的。但VC正好相反,内部的刀光剑影没那么多,你错过了这一轮还有下一轮,而且团队内部鼓励反面的声音。

36氪:你更喜欢哪个角色?

林欣禾:很难说。

36氪:你自认性格中最强烈的一点是什么?

林欣禾:懂得自己适合做什么。

36氪:听起来有点“佛系”。如果目标感更强,你认为会抓到更多大的标的吗?

林欣禾:懂得自己适合做什么,更多的是让我能保持专注。

我愿意承认也必须承认,有些东西我看不懂,比如充电宝、无人货架。单车的案子下面的小朋友也给我推过,但我没同意,尤其是在钱没砸进去的时候,竞争门槛实际上是很低的。当然这里面也有我没看到的地方:共享单车的出现把原有的单车买卖市场给清理掉了。

36氪:看不懂的不投。你们对风口很警惕。

林欣禾:这是很好理解的事情,等媒体都开始写了,你再去追就已经来不及了。风口对公司的好处是融资容易,但可怕在于,会有泡沫,烧钱太快。好公司不等于好投资。总体而言,我更喜欢那些看起来还有些屌丝的公司,因为大多数人都没意识到它的价值。

36氪:所以DCM强调在风口到来前的布局?

林欣禾:这是所有VC的梦想,但这是个Wild Dream。

同行和环境

—边缘感有助于保持独立思考

—打牌不All In的人一定会输,干投资同理

36氪:你来北京已经17年了,还会觉得自己是“外地人”?

林欣禾:我始终觉得自己是中国人,来北京有一种又回到家的感觉,但边缘感一直都在,因为总有人会说我普通话不好、不够接地气。

36氪:和哪些机构合作比较多,比较惺惺相惜?

林欣禾:有一些是在董事会上认识的,走得比较近,我结交的一定都是和我想法一致的人,比如我们都认为VC要和公司共同创业,他们在机构里未必是老大。

36氪:如何评价朱啸虎?

林欣禾:朱啸虎是一个好朋友,能力很强。

36氪 :平时会研究同行吗,比如他们说了什么、投了什么?

林欣禾:真的不会。人比人气死人,每个人背景、成长都不同,要说学别人只是给自己增加压力。这也是我从一些美国同事的失败学来的,他们因为看了很多硅谷的项目,但等他们找到时,所有人都看到了,这很难形成自己独立的想法。

36氪:所以你是刻意和他们保持距离?

林欣禾:不会刻意。但保持一定的距离感是有好处的:我也很习惯边缘,这样大家不会注意到你,会让我有更多的独立思考。VC就和创业一样,如果要做的是大家都在做的事,肯定是没机会的了。

36氪:DCM强调狼性吗?

林欣禾:我理解的狼性是,看好的案子就要争取拿到。比如有些好项目DCM投了以后,其他机构跟进来,如果我们看好,谁怕谁?你出10我出20,你出30我出40,看谁能坚持到最后。所以你会看到,我们领投的情况比较多。

我跟团队说,要干就All In,打牌不All In的人一定会输,想赚快钱的人也一定不敢持续到最后,Ta会怕的。VC到最后都是自己跟自己打心理架。

36氪:这样加钱抢项目的情况,最近发生过?

林欣禾:有啊,好几个呢。有的FA也很聪明,说DCM要投什么,红杉要投什么,立刻告诉一些机构。有些VC真的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就跟风一起出TS。但我觉得这样是不行的,这样的VC有必要好好想一想,这是不是真正适合你的Career。

36氪:你和DCM都很少做PR,你们甚至没有专门的同事负责品牌。但国内的机构们无论是出于募资还是吸引创业者等方面的原因,都进入了强PR时代。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林欣禾:投资机构也是创业公司,所以和公司一样,资金、团队、业务之外,品牌PR也是不能忽略的,所以今天我们会坐在一起聊天。但PR至多只是战术之一,不能以此为主。

36氪:对投资会有倦怠感吗,像当年创业一样?

林欣禾:完全不会。之所以喜欢VC,是因为它能给我新鲜感,永远都有新的Idea、技术和思考方式出现,不断自我挑战的感觉让我Stay Young。

36氪:有可能再回去创业?

林欣禾: 不太可能了。创业可能会更有成就感,能管理那么多人,身边的人都抢着帮你拎包,但那种感觉我在新浪时已经感受够了,现在不需要了。我年纪大了,还是退居二线好,但DCM愿意以创业者的心态陪伴我们投资的公司。

本栏目中的所有页面均系自动生成,自动分类排列,采用联索网络信息采集、网页信息提取、语义计算等智能搜索技术。内容源于公开的媒体报道,包括但不限于新闻网站、电子报刊、行业门户、客户网站等。使用本栏目前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