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去中心化应用开发门槛,ArcBlock区块基石要想让区块链进入3.0
2018-01-08 08:11:01     [查看原文]

原标题:降低去中心化应用开发门槛,ArcBlock区块基石要想让区块链进入3.0

在2017年,比特币、ICO(Initial Coin Offering,首次代币发行)的火热最终引来了监管的干预。然而监管层没有禁止,反而大力鼓励的,是两者底层的区块链技术。今年下半年,区块链领域融资事件明显增加。

区块链技术曾经是风口上的猪,被吹上天,却又因缺少落地而备受争议。后来,跨境支付等落地场景逐渐出现,国际银行、阿里和腾讯等巨头加入,这事终于变得靠谱点。

讲的故事很性感,落地场景很无感。即便有区块链项目逐步落地,但应用场景有限。作为比特币的底层技术,区块链在现实场景中的应用无法想比特币的理想那么“伟大”。线下的产品、企业的资产都是实体,不是比特币等虚拟资产,区块链都无法保证前者的信息在录入系统那一刻的真实。

区块链应用落地面临的困难

区块链生态系统平台ArcBlock创始人冒志鸿认为,除了比特币和ICO,目前真正合适的区块链应用场景几乎没有。他认为,创建成功的区块链去中心化应用,目前面临的五大困难。

一、性能低下:比特币的区块链被设计成每秒处理7笔交易, 以太坊只能处理每秒几十笔。2017年12月初,一个简单的“以太猫”(CryptoKitties)游戏就造成太坊(Ethereum)网络大规模拥堵并导致交易费(gas)激增。合格的消费者应用必须能够处理数以千万计的日活跃用户,因此非区块链应用几无竞争力。

CryptoKitties

二、C端用户使用门槛高:几乎所有区块链应用都需要用户在自己的计算机端运行一个“节点”或至少安装一个“轻节点”才能使用, 学习使用成本高昂导致大部分区块链应用都局限在极客范围。“以太猫”已经是对用户比较友好的去中心化区块链应用,它仍需要用户在浏览器安装Metamask这个轻钱包插件才能使用,同时用户必须知道如何买到以太币。要实现普及,区块链应用必须降低用户门槛,让用户感觉不到区块链的存在。

三、成本高昂:就像区块链每一笔交易都有手续费,今天使用区块链的费用十分高昂,影响了开发者创建免费应用的积极性,也阻碍了区块链应用普及。区块链技术应该像互联网一样支持免费应用,开发者和企业应通过提供创新的应用来收费,而不是让用户为每个操作付费。

四、平台“锁定”风险:开发者一开始就面临支持哪种区块链技术的艰难选择,应用的设计和代码被底层平台“锁定”,未来难以更换,且无法支持多种不同底层链技术来提供最佳用户体验。

五、功能匮乏:尽管在风口上吹了很久,区块链目前落地的场景有限,能实现的功能也不多。

冒志鸿认为,区块链协议一个特点是分叉比较容易,最近出于各种动机对区块链进行硬分叉的现象此起彼伏。然而,这些硬分叉对区块链的功能贡献微小,反而分散了计算资源、割裂了用户社区。今天各种区块链系统的内在激励机制设计没有鼓励人们对链技术和特性进行贡献。

ArcBlock推出平台降低开发门槛

冒志鸿认为,他创立的ArcBlock是一个去中心化应用开发部署平台,能降低开发者门槛,减少上述困难。ArcBlock类似PaaS平台,搭建了一个去中心化的区块链应用的开发框架,开发者可借助上面的工具开发、分享自身开发的功能模块。开发者使用平台上的资源都要支付代币。

ArcBlock平台的核心部件和体系包括去中心化访问协议 (云节点)、开放链访问协议、基石程序和构件(Blocklet Components),还有代币经济服务体系。

ArcBlock的高层概要架构图

云节点可以降低用户使用门槛高的困难。该设计将一组云端的服务作为一个“节点”来处理,同时,手机和云端服务,在逻辑上形成一套节点。在这个框架下,云端和设备之间不是请求的关系,而是同步的结构。如此一来,用户即便离线仍可工作,同步可后续进行。“其实一台计算机,也是一组内部连接的部件(如CPU、总线、内存、外存、网络接口等)组装在一个盒子里工作。两者本质相同, 只是各个部件分布与通讯方式不同。”

这意味着此处的“节点”并不是物理设备,用户的设备并无在链上。类似结构的显示应用,C端比较熟悉的是比特币交易所中的钱包。实际意义上,只有交易所的总账户在链上,只有当用户把币提出来,才到了自己的钱包中。原来,类似结构需要自行搭建,如今降低了开发成本。

开放链访问协议应用能够适配不同的区块链协议,包括比特币区块链(Bitcoin)、以太坊(Ethereum)、Hyperledger等。冒志鸿表示,大部分在ArcBlock上开发的产品,可以放在任何链上,应用系统不会绑定在底层链上。

他用了数据库的例子给我解释如何实现类似技术,就像几乎所有数据库的底层都是MySQL语言,不同的链都用了区块链技术,有类似的结构。ArcBlock就是针对类通用结构设计了开放链访问协议,所以如果某项目使用了特定链的独有技术,依然需要将该部分服务锁定在该区块链上。不过,通过该协议,其他的服务可以放在其他链或者自建的公链。也就是说,利用开放链访问协议还可实现同一套应用的跨链部署。

这套协议可以大概分成开放链访问层和链适配器两部分,开放链访问层定义了一组高层通用API来访问不同协议的区块链,通过其下层的链适配器支持不同的区块链协议。“开发者可以制造链适配器,就可以适配到任何的链。”冒志鸿表示,开放链访问协议将采用MIT协议的开源方式发布,链适配器可以被社区成员自己遵循协议开发或改进,并且这些用户生产的链适配器可以在应用市场发布供他人使用。

基石程序(Blocklet)是运行各种应用的无服务器计算架构组件,也是ArcBlock平台的核心基础,平台本身就是由一系列Blocklet所组成的。ArcBlock开放链访问协议让Blocklet可以和区块链通信,云节点这让Blocklet跟用户的浏览器或App通信。

Blocklet组件就是一组事先设计好、可以重用的Blocklet。开发者可以采用Blocklet来实现区块链上的智能合约(smart contract)、外部事务触发器(oracle),访问外部的资源,如文件、数据库等其他数据源,以及完全和链无关的业务逻辑。这就能将链上(on-chain)和非链上(off-chain)的部件通信。冒志鸿认为,去中心化应用之所以成本高昂,部分原因是大家将所有数据都存储和部署在链上,实际上并非一个服务都必须通过区块链完成。未来,on-chain和off-chain结合的架构可以降低成本,也减少区块链因交易拥挤而性能低下的情况。

最后,部件应用市场和代币经济则是平台的内在激励机制,开发者可以把自己开发的模块、服务、公链,甚至是应用放到市场中,一旦这些服务被其他开发者使用,所有者就会获得代币奖励。冒志鸿相信,上述的框架降低了去中心化应用的开发门槛,加上激励机制,会有更多人在开发应用时使用到区块链,从而丰富相关功能。代币发行方面,冒志鸿表示代币将由一个基金会专门管理,未来会宣布代币体系怎么发行。

区块链3.0时代的应用将是链上链下结合

这样一个系统听起来是非常庞大的生态,开发者的数量影响着平台的前景,目前想做类似事情的还有区块链浏览器BlockStack。冒志鸿认为,类似平台的诞生是进入区块链3.0时代的必然结果。回顾区块链的发展历史,会发现总体趋势就是区块链技术不断扩大应用范围。1.0时代的标志是比特币的诞生,这是一条高度定制化的区块链;2.0时代则是以太坊,让区块链初步有了生态的雏形,但仍在局限在极客范围;3.0时代将是与链上链下结合,去中心化应用更为普遍。

ArcBlock总结的区块链技术的演进路线图

公司创始人冒志鸿2007年至2010年在微软欧洲工作,2010年至2012年在微软美国研究院FUSE Labs(未来社交体验实验室,现AI Labs)从事社会化计算(Social Computing)和机器学习研究。2013年离开微软研究院创业,先后推出移动故事创作平台Pixotale、人工智能辅助的知识协同服务系统CrossCourse。

首席科学家Flavien Charlon 2007年加入微软欧洲全球产品开发中心,从事包括Windows Azure、Bing等多个重要产品的核心开发工作。他是“染色币”(Colored Coin)的主要创建者,建立了Open Assets Protocol和Openchain等项目。

目前,ArcBlock的团队约有30人。ArcBlock平台于2017年初即开始酝酿设计,着手开发,目前第一期系统80%已经开发完成,同时与IT、教育、出版、文旅、健康、智慧城市等领域的企业、平台和机构达成初步合作。ArcBlock 于去年11月底获得天使轮投资。公司即将开启代币预售,系统预计在4-5月份上线应用。

本栏目中的所有页面均系自动生成,自动分类排列,采用联索网络信息采集、网页信息提取、语义计算等智能搜索技术。内容源于公开的媒体报道,包括但不限于新闻网站、电子报刊、行业门户、客户网站等。使用本栏目前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