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强东寻祖的执念:90后都开始秃了,谁还在意乡土?
2018-01-07 09:31:06     [查看原文]

刘强东

刘强东应该感谢时代,如果他再晚成功几年,晚出名几年,即使他获得两倍于现在的财富,他人生的自我实现感都不会像现在这么强烈。

在带着妻子章泽天回乡撒钱、跟宿迁官场结下深厚关系并在家乡大力投资之后,刘强东的乡土情怀到达另一个境界。1月2日,他在网上公开发布寻祖公告,声称自己太爷爷辈从湖南湘潭移居江苏,请求湘潭县刘氏族人代为寻祖。

倒不是大强子要抛弃他心心念念的宿迁,恰恰相反,这是刘强东乡土情怀的终极目标,对宿迁的情结和到湘潭寻祖归宗在刘强东的那里属于一个根目录的事情——浓重的乡土执念。实际上,最近几年,刘强东在中国网络舆论中一直在扮演着区别于互联网企业家之外的另一个人设,一个执拗的乡土执念者。他的乡土情结以及各种诉诸乡土的行为与当代城市主流舆论形成一种戏剧性的错位冲突。

如果刘强东比他的实际年龄大个十几二十岁,或者如果他不干互联网行业,这种冲突都没有那么有张力。二十年前,荣归故里、认祖归宗这类事情在本国相当普遍。这种回乡文化的主体是上一辈的农村奋斗者,以50年代60年代出生为主(所谓中国婴儿潮),他们出身农村(当时,绝大部分中国人都是农村人),通过高考或者其他机缘走出农村,通过奋斗成为目前中国的中坚实权力量。这部分人中的成功人士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体制内拥有一官半职者(包括国企和军队),一种是有些财富积累的民营企业家。

这种回乡文化大致是这样的场景:回乡之前,乡邻中逐渐形成舆论发酵,他们的官帽或者财富,通过地方政府和家族相邻的宣扬(多带有夸张成分),使他们成为在他们故乡有乡贤色彩的成功典范。之后,以逢年过节或者红白丧事为节点,经过悉心考量,隆重回乡。回乡往往有双重仪式,一方面,除了宝马香车外,还要捎带上洋气时尚的娇妻儿女,最好要有地方实权势力作陪,把荣归故里的场面做大;另一方面,当然也得带着某些实惠,小则城里的点心手信,大则给村里镇里捐点钱修路修桥,给地方官员许一些愿,做一些承诺。

与回乡文化互文的是“回乡叙事”。回乡叙事往往由离乡奋斗者、本土乡邻(包括地方文人)以及媒体记者三方共同制造完成。这种叙事有各种花式版本,但主题结构往往出奇一致,那就是乡土成功者年少多磨难,但天资聪颖,意志刚强,在乡邻的帮助与乡情的润泽下,到城里人的世界打拼,获得成功,如今返回乡村,报答乡土对他的恩惠。这种回乡叙事多是大团圆式的完满叙事架构,有起承转合,有戏剧冲突,有让人动容的细节(比如刘强东高考进京读书时乡邻塞给他的72个鸡蛋),最后也一定有一个其乐融融的光明的尾巴。

这种回乡叙事实际上是回乡文化的衍生品,最终是中国乡土权力结构体系的镜像。在这种叙事结构中,乡土奋斗者本人的真实乡土经历和对乡土的真实情感发生了扭曲和失真,他的乡邻和地方官僚的回忆和背书同样也扭曲和失真。在中国传统时代,这种回乡叙事和回乡文化具有普遍性和强主导性,而且类似故事一二十年前在正规主流媒体中也屡见不鲜。

很多时候我甚至怀疑,这种回乡文化是过去四十年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刘强东身上就有那股子劲儿,他本人的回乡叙事跟主流无异,但他跟故乡宿迁的真实情感历程我们无从得知,可以设想,一定不是那么单一的叙事架构。从心理学上说,一个人总是试图以成功者的姿态回归故里,说明他有要去证明什么的心理驱动力,这种驱动力来自他什么样的经历和情感纠葛,也只有刘强东本人明白了。

一个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是,这种回乡文化正在式微,建构在这种文化基础上的回乡叙事则越来越显得不合时宜。刘强东的回乡故事在社交媒体上遭到一边倒的戏谑嘲弄就是例证。其根本原因是,中国乡土社会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变。

数据显示,到2016年末,中国常住人口城市化率已经高达57.4%,就算是户籍人口城市化率也已经达到41.2%。通俗来说,从人口结构上,中国现在已经“一半是农村,一半是城市”,甚至城市实际常住人口已经占大头,这个趋势未来还会扩大。

如果你对人口结构还无感,再看这个数据。1985年时,中国行政村数量94.1万个,而2014年时,这一数字已经减少到58.4万个,换句话说,相当多的村庄在行政建制上已经消失了。再看村庄劳动力的外流情况,调查显示,有近50%的村庄劳动力外流比例达到40.2%,有17.4%的村庄劳动力外流比例达到51%到75%,还有6.5%的村庄劳动力外流比例超过75%。

此外,中国农民种地的方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2015年,中国耕地的土地流转率高达33%以上,专业合作社和企业大规模进入农业,农业的经营也早就不是我们传统印象中的那种生产方式。

一个人的乡土情结其实是可以分拆为一个个具体所指的,所谓情结归结到最后,就是一个个具体的乡土中的人事物。如果这些人都没了,故事的磁场也淡薄了,那些情结会依附在哪里?如果乡土本身就不存在了,甚至很多地方,连村庄建制都消失了,连过去的村庄形态都沧海桑田了,就算把祖宗牌位把家谱什么的找到,所谓光宗耀祖在世俗层面也没多大意思了吧。正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坦率说,如果不是刘强东这个级别的大佬,或者不是省部级大员级别的,如今一个普通成功人士回乡,引起的轰动效果比以前弱多了。刺激乡民越来越难,要让他们捧场更难,除非像刘强东那样,一人发一万,直接发现钞。当然,成功人士的回乡优越感满足感也弱了很多。何况在村里,记得你的老一辈走得差不多了,年轻人多数不在村里,更小的都是00后,正是“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吊诡的是,这种越来越不合时宜的回乡文化,70后的刘强东却继承得相当彻底,他好像比他的实际年龄要大十几二十岁。中国互联网大佬,比刘强东大的不在少数,从农村出来的也有,但像他这样浓重的乡土执念,也已经相当少见。刘强东的气质,确实跟现代化年轻化城市化的中国互联网文化格格不入。

中国网络的主流文化已经是90后甚至是更年轻的00后在引领,他们多数没有农村经验,就算从农村出来,也是农二代农三代,他们对老一辈类似刘强东这么强烈的乡土执念完全理解不能。除了将其归结为土气和招摇,他们只会觉得这可能是在炒作吧。

从乡土中国往城乡中国的转变过程中,回乡文化注定会衰落,刘强东注定要成为时代的活化石,社会代际的冲突和流变恰恰在这样的人身上才表现得淋漓尽致。很有可能,刘强东这一代将是最后一代乡土执念者。奈何现实乡土已经面目全非,不只面目全非,甚至乡土都未必找得着,而他们的后辈绝大多数已经脱离了乡土。回乡看谁,给谁看,这是一个问题,如果非得把它称为一种乡愁的话,那这一代的乡愁注定无处着落。

至于寻祖归宗,那是乡土一代的最后诉求。近几年,中国社会兴起一股以国学热为代表的文化复兴潮流,不过复兴的倒不是那种学院派传统,而是弟子规、女德班、下跪之类形式主义传统。某程度上,这可算乡土一代掌权后的一种任性妄为。

中国现在进入了50后、60后、70后掌权的时期,这是生在红旗下的一代,同时又是乡土里出来的最后一代。这波人身上残留着最后的红色与乡土色彩,他们掌权时期的各种作为是当下中国很多社会表象的内在机理。但随着时代变迁,一个去乡土的时代终将到来。第一批90后都快秃了,谁还在意乡土?

本栏目中的所有页面均系自动生成,自动分类排列,采用联索网络信息采集、网页信息提取、语义计算等智能搜索技术。内容源于公开的媒体报道,包括但不限于新闻网站、电子报刊、行业门户、客户网站等。使用本栏目前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