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媒·可视:媒介技术发展对网络舆情产生的影响及对策
2017-12-26 15:55:00     [查看原文]

来源:《新闻爱好者》

【摘要】媒介技术的迅猛发展,让网络舆情工作面临更为复杂和多变的态势。“大智移云”的快速兴起与普及,以及泛媒化和可视化趋势的深入,网络舆情本体可能发生形态上的极大变化,这对其监测、分析与研判产生深刻影响。面对这些影响,前瞻性、全局性、动态性地调整网络舆情监测与研判理念,把握先进媒介技术的变化趋势,适时占据先进媒介技术的制高点,才能让互联网带来的新技术手段和新技术装置更好地为网络舆情工作服务。

【关键词】媒介技术;网络舆情;传播媒介;泛媒化;可视化

互联网技术带来的新技术手段和新技术装置,让网络舆情的内容与形式、主体与客体、外延和内涵都发生了变化,导致网络舆情监测、分析和研判工作随之发生深刻变革。在新技术浪潮中,泛媒化和可视化是尤为值得关注的两个趋势。这两个趋势,让网络舆情工作变得复杂、动态、多变、模糊,要求网络舆情工作及时把握先进媒介技术发展趋势,准确判断和理解新技术手段和装置对网络舆情工作产生的影响,正确做到新技术条件下网络舆情工作的变与不变。

一、新媒介技术的发展趋势

当下的媒介技术发展趋势可以用“大智移云”来概括,即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云技术。从网络舆情来说,新媒介技术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泛媒化和可视化两个方面。对它们的把握、理解和判断,是新媒介技术条件下开展网络舆情工作的技术前提。

(一)泛媒化

泛媒化是指一切物体(包括人本身)都潜在地成为信息传播媒介的发展趋势,它是通过传感器、人工智能、云技术等先进技术手段来实现的。利用传感器、射频技术、红外接收装置、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装置等设备和技术,把人和物体进行连接以互通信息,就可以实现人与物体之间的“对话”或“沟通”。在物联网、人工智能、云技术等新技术中,人与物的关系被重构,人际关系和人机关系被新技术重构为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复杂关系。复杂关系被重构,正是泛媒化趋势所蕴含的深刻内涵。在信息传播领域,这些复杂关系可以用物体人性化和人体终端化来概括表述。在物联网、人工智能以及云技术中,无生命的物体被赋予了人类独有的类认知能力,能够利用传感器及相关装置与终端交换数据沟通信息。在信息传播领域,媒介与非媒介的界限被打破,用来传递信息的媒介早已不再局限于传统介质,日常生活中的所有物体都有可能被转换为信息传播媒介,甚至被植入人类智慧。物体人性化、媒介化,使人类社会的价值被让渡到物体之上,媒介—物体间的转换让信息交流更广泛、更深入。另一方面,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关系重构也体现在人体终端化上。泛媒化趋势的重要体现,就是人自身也变成了媒介。不仅如此,智能装置、智能软件的语音控制和语音输入、体感技术、皮电传感器让声带、身体、皮肤成为信息传播媒介。人不再是物体的拥有者、控制者,而成为物体本身——一种传播媒介。就信息传播过程来说,人与人的关系,在新技术条件下也可以被视为物与物的关系。唯有如此,万物互联才能真正实现。

(二)可视化

与泛媒化紧密相关的媒介技术发展趋势是可视化。这可以理解为当代社会的方方面面越来越倾向于全面、深刻的图像化。可视化不是简单指原来看不见的事物现在变得可见,而是指以文字为核心的印刷文化或概念文化向以图像为中心的视觉文化的转向,它深刻地揭示出视觉范式的当代转变。

当代社会,视觉范式经历了一系列转变。第一,从不可见转变为可见。媒介技术的迅猛发展,让曾经不可见的事与物都能被看见。视觉技术的发展,从某种程度上讲就是让外部社会和内心世界越来越清晰地呈现的过程。第二,从相似性转变为自指性。在以文字为主的印刷文化中,相似性是其基本逻辑,即图像与其再现或模拟的对象之间存在接近性或一致性,但是图像数字技术的出现消解了这种关系,图像符号的“自主性”越来越成为当代视觉文化的重要特性。第三,从内容主导转变为形式至上。从相似性到自指性的转变,换一个角度审视,也就是从内容主导向形式至上的转变。第四,从“静观”转变为“震惊”。正是在全新视觉经验的推动下,各种视觉技术不断更迭、视觉媒介持续泛化,“震惊”式观看体验不仅要求内在感受的持续满足,也渴望着外在视觉内容的稳定供给。

“可见”“自指”“形式”“震惊”的视觉范式转向,实质上就是“从理性的、中心化的和有秩序的视觉观,向感性的、碎片化和非中心化的视觉观的转变”。[1]在这样的情况中,人们把正置身的这个社会称作“读图时代”,以此来强调影像在当代社会中的主导地位。循此逻辑,影像在当代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所占据的主导地位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从信息传播角度分析,可视化趋势导致受众信息处理观念和经验发生极大变化。

二、泛媒化与可视化对网络舆情的影响

网络舆情就是通过互联网表达和传播的各种不同情绪、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2]这个概念包括了网络舆情主体、客体和本体三个层面的内容。网络舆情主体是网民,客体是国家公共事务、政府公共事务、社会公共事务,本体则是网民对特定议题的情绪、意愿、态度和意见以及行为反应倾向的交错的总和。泛媒化和可视化网络舆情主体、客体和本体产生深刻影响,不仅如此,网络舆情传播途径也在媒介技术发展过程中发生了变化。

(一)网络舆情主体的信息处理方式发生极大改变

这种变化体现在两个层面:其一是处理的信息内容转向影像为主,可以概括为影像主导;其二是用于接收和处理信息的传播媒介发生变化。从这两个层面出发,网络舆情的内涵和外延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首先,网民的当代视觉经验已适应了影像信息,图片、音频和视频信息都已成为网络舆情工作范畴。对网民的信息接收和处理来说,倾向于“读图”的当代视觉经验源自“认知经济”原则和“快乐”情绪体验追求。如果用“可视化”来概括视觉文化,那么网民的当代视觉经验直指感性、快乐、去中心化、个体化等特质。“可见”“自指”“形式”“震惊”的视觉范式转向,鼓励网民以个体身份在舆情空间里用图片、音频、视频来实现利益诉求、意见表达,甚至故意制谣传谣、歪曲事实、否认历史。面对网民的当代视觉经验和个体化身份,网络舆情本体由文字形态扩展为文字、图片、音频、视频交错融合的复杂形态,网络舆情监测、分析和研判的内容也必须随之调整。网络舆情监测对象从群体成员转变为分散、去中心化、感性的个体,分析内容从文字转向图文兼具、图像兼容的大数据海量信息,研判方向从网民对单纯舆情事件的看法和评判转为社会转型期间的社会心态把握。由此,如何有效、准确、即时地在海量的图文、音频、视频线索中瞬间、精确地抓取关键信息,成为网络舆情工作面对的挑战。

其次,网民接触的传播媒介泛媒化程度加深,网络舆情监测范围迅速扩大。泛媒化趋势的加快,传播关系变得更为复杂。泛媒化趋势对网络舆情的显著影响体现在网民可以通过更多传播媒介表达情感、发布观点、评判价值,也能够以更便捷的方式进行信息发布和传播。在网络舆情实践中,智能穿戴装备、VR设备、空气显示屏(Displair)、HUD抬头显示屏、激光电视、布料触控板等先进传播媒介已在现实生活中应用、普及,对网络舆情工作产生深刻影响。传播媒介和信息输入技术的日益丰富和快速发展,已使网民能够随时随地地实现情感宣泄、意见表达、态度呈现、意愿强调。更值得关注的是,传播媒介之间已形成融合趋势,即所谓的“跨屏”化,让网络舆情工作更具动态性、协同性、兼容性。

(二)网络舆情客体的终端呈现方式呈可视趋势

网络舆情的客体是公共事务,包括国家公共事务、政府公共事务、社会公共事务,也有学者把公共事务分为社会事件、社会问题、社会冲突、社会活动或社会运动[3]。移动互联网技术带来的新技术条件和新技术装置已快速渗透至公共事务的日常发布过程,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政务新媒体的盛行。以“三微一端”为代表的政务新媒体,用权威的渠道、丰富的内容、亲民的形式、快捷的发布、顺畅的互动,迅速成为政策宣讲、信息发布、情况通报、了解民意的权威途径。从这个意义上说,公共事务可视化,意味着公共事务信息发布形式符合受众的当代视觉经验、尊重和遵循受众的信息认知规律。从网络舆情角度审视,公共事务可视化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传统媒体的作用和功能,使公共事务管理者与民众之间的距离缩小,管理者在信息发布过程中直接面对社会民众,网络舆情得以“放大”和“显微”。针对公共事务,网民越来越重视利用原创或转载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信息,把曾经不可见的信息上传至网络空间,使其可见。不仅如此,为追求“震惊”效果,网民把大量能够引发热议甚至争议的图片、音频、视频上传至网络空间,其中很大一部分真假难辨。面对这种情况,政务新媒体所发布的多媒体信息必须权威、客观、及时,网络舆情工作者也必须扩大监测范围、加大分析力度、把握研判方向。

(三)网络舆情本体的物质载体类型出现跨屏趋势

网络舆情本体是指公共事务含有的刺激性信息激发了网民对某一具体议题的情绪、意愿、态度和意见以及行为反应倾向,具体体现为民众在互联网上发布和传播的能够反映民众舆情的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从传媒科技发展趋势来看,网络舆情信息源在不断扩展,同时,传播介质也在发生着变化。“大智移云”让一切物体都有可能变为信息传播介质,信息传递所利用的物质载体形态将消解“有”与“无”的界限,日常生活物品可能就是“媒介”,人体及其器官也被转换为“屏幕”。面对这样的变革,网络舆情也相应出现形态更迭。当出现网络舆情事件时,相关信息通过更多的传播途径被显示在日常物体甚至直接通过视网膜显示,网民发布信息更容易、更直接,但监测难度更大,收集、统计、分析相关信息也出现了新的困难。还需要关注的是,新出现的传播介质之间存在跨屏趋势,即不同信息终端之间可以通过二维码进行互联互通。这个趋势使信息传播突破了传播媒介之间的物理障碍,使相关信息能够即时在其他信息终端发布和传播,但与此同时也对网络舆情实时监测、统计分析产生更高的要求。在传媒科技迅猛发展的当下,网络舆情形态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网络舆情信息已从传统的文字信息扩展到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相互融合的信息形态,承载信息的媒介介质已突破物理界限而向着“泛媒”甚至“无媒”方向发展,单一媒介介质承载的舆情信息向不同介质之间跨屏发展。这些变化都使得网络舆情工作面临不同以往的挑战。

三、新技术发展趋势中网络舆情工作的改变

“大智移云”的迅速普及,推动泛媒化和可视化趋势的深入发展,让网络舆情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面对变化了的技术环境,网络舆情工作既要做到与时俱进、勇立技术发展的浪尖,又要坚持长期积累的有益经验和有效做法。

(一)对网络舆情传播媒介的认识要变

本栏目中的所有页面均系自动生成,自动分类排列,采用联索网络信息采集、网页信息提取、语义计算等智能搜索技术。内容源于公开的媒体报道,包括但不限于新闻网站、电子报刊、行业门户、客户网站等。使用本栏目前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