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媒·可视:媒介技术发展对网络舆情产生的影响及对策
2017-12-29 00:00:00     [查看原文]

二、泛媒化与可视化对网络舆情的影响

网络舆情就是通过互联网表达和传播的各种不同情绪、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2]这个概念包括了网络舆情主体、客体和本体三个层面的内容。网络舆情主体是网民,客体是国家公共事务、政府公共事务、社会公共事务,本体则是网民对特定议题的情绪、意愿、态度和意见以及行为反应倾向的交错的总和。泛媒化和可视化网络舆情主体、客体和本体产生深刻影响,不仅如此,网络舆情传播途径也在媒介技术发展过程中发生了变化。

(一)网络舆情主体的信息处理方式发生极大改变

这种变化体现在两个层面:其一是处理的信息内容转向影像为主,可以概括为影像主导;其二是用于接收和处理信息的传播媒介发生变化。从这两个层面出发,网络舆情的内涵和外延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首先,网民的当代视觉经验已适应了影像信息,图片、音频和视频信息都已成为网络舆情工作范畴。对网民的信息接收和处理来说,倾向于“读图”的当代视觉经验源自“认知经济”原则和“快乐”情绪体验追求。如果用“可视化”来概括视觉文化,那么网民的当代视觉经验直指感性、快乐、去中心化、个体化等特质。“可见”“自指”“形式”“震惊”的视觉范式转向,鼓励网民以个体身份在舆情空间里用图片、音频、视频来实现利益诉求、意见表达,甚至故意制谣传谣、歪曲事实、否认历史。面对网民的当代视觉经验和个体化身份,网络舆情本体由文字形态扩展为文字、图片、音频、视频交错融合的复杂形态,网络舆情监测、分析和研判的内容也必须随之调整。网络舆情监测对象从群体成员转变为分散、去中心化、感性的个体,分析内容从文字转向图文兼具、图像兼容的大数据海量信息,研判方向从网民对单纯舆情事件的看法和评判转为社会转型期间的社会心态把握。由此,如何有效、准确、即时地在海量的图文、音频、视频线索中瞬间、精确地抓取关键信息,成为网络舆情工作面对的挑战。

其次,网民接触的传播媒介泛媒化程度加深,网络舆情监测范围迅速扩大。泛媒化趋势的加快,传播关系变得更为复杂。泛媒化趋势对网络舆情的显著影响体现在网民可以通过更多传播媒介表达情感、发布观点、评判价值,也能够以更便捷的方式进行信息发布和传播。在网络舆情实践中,智能穿戴装备、VR设备、空气显示屏(Displair)、HUD抬头显示屏、激光电视、布料触控板等先进传播媒介已在现实生活中应用、普及,对网络舆情工作产生深刻影响。传播媒介和信息输入技术的日益丰富和快速发展,已使网民能够随时随地地实现情感宣泄、意见表达、态度呈现、意愿强调。更值得关注的是,传播媒介之间已形成融合趋势,即所谓的“跨屏”化,让网络舆情工作更具动态性、协同性、兼容性。

(二)网络舆情客体的终端呈现方式呈可视趋势

网络舆情的客体是公共事务,包括国家公共事务、政府公共事务、社会公共事务,也有学者把公共事务分为社会事件、社会问题、社会冲突、社会活动或社会运动[3]。移动互联网技术带来的新技术条件和新技术装置已快速渗透至公共事务的日常发布过程,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政务新媒体的盛行。以“三微一端”为代表的政务新媒体,用权威的渠道、丰富的内容、亲民的形式、快捷的发布、顺畅的互动,迅速成为政策宣讲、信息发布、情况通报、了解民意的权威途径。从这个意义上说,公共事务可视化,意味着公共事务信息发布形式符合受众的当代视觉经验、尊重和遵循受众的信息认知规律。从网络舆情角度审视,公共事务可视化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传统媒体的作用和功能,使公共事务管理者与民众之间的距离缩小,管理者在信息发布过程中直接面对社会民众,网络舆情得以“放大”和“显微”。针对公共事务,网民越来越重视利用原创或转载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信息,把曾经不可见的信息上传至网络空间,使其可见。不仅如此,为追求“震惊”效果,网民把大量能够引发热议甚至争议的图片、音频、视频上传至网络空间,其中很大一部分真假难辨。面对这种情况,政务新媒体所发布的多媒体信息必须权威、客观、及时,网络舆情工作者也必须扩大监测范围、加大分析力度、把握研判方向。

(三)网络舆情本体的物质载体类型出现跨屏趋势

网络舆情本体是指公共事务含有的刺激性信息激发了网民对某一具体议题的情绪、意愿、态度和意见以及行为反应倾向,具体体现为民众在互联网上发布和传播的能够反映民众舆情的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从传媒科技发展趋势来看,网络舆情信息源在不断扩展,同时,传播介质也在发生着变化。“大智移云”让一切物体都有可能变为信息传播介质,信息传递所利用的物质载体形态将消解“有”与“无”的界限,日常生活物品可能就是“媒介”,人体及其器官也被转换为“屏幕”。面对这样的变革,网络舆情也相应出现形态更迭。当出现网络舆情事件时,相关信息通过更多的传播途径被显示在日常物体甚至直接通过视网膜显示,网民发布信息更容易、更直接,但监测难度更大,收集、统计、分析相关信息也出现了新的困难。还需要关注的是,新出现的传播介质之间存在跨屏趋势,即不同信息终端之间可以通过二维码进行互联互通。这个趋势使信息传播突破了传播媒介之间的物理障碍,使相关信息能够即时在其他信息终端发布和传播,但与此同时也对网络舆情实时监测、统计分析产生更高的要求。在传媒科技迅猛发展的当下,网络舆情形态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网络舆情信息已从传统的文字信息扩展到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相互融合的信息形态,承载信息的媒介介质已突破物理界限而向着“泛媒”甚至“无媒”方向发展,单一媒介介质承载的舆情信息向不同介质之间跨屏发展。这些变化都使得网络舆情工作面临不同以往的挑战。

本栏目中的所有页面均系自动生成,自动分类排列,采用联索网络信息采集、网页信息提取、语义计算等智能搜索技术。内容源于公开的媒体报道,包括但不限于新闻网站、电子报刊、行业门户、客户网站等。使用本栏目前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