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年轻人来说,年末的冬天,显得格外寒冷——忽如一夜,第一批90后已经健忘了,秃顶了,出家了,油腻了,离婚了,用上保温杯了。大众舆论场总是如此荒诞,前些年,他们还被认为是“垮掉的一代”,今年却因“未老先衰”而被戏谑。
与之相得益彰的是,很多人将2017年的年度汉字给予了“丧”,从葛优躺开始,到“我差不多是个废人了”,再到佛系青年的“与世无争”,2017年的舆论场,充斥着一股温吞之气。
当然了,被媒体放大的网络舆论,总是带有巨大的蛊惑性。在我看来,这种刻意装扮的“丧”,更多是一种颇具娱乐色彩的“群体性自嘲”。至少在经济学者眼中,如今中国的年轻人非但不“丧”,反而是这个世界上最将个人奋斗视作人生基座的群体——你知道,在讨论未来中国经济会不会好时,一个便捷却又无力反驳的答案是:没有哪个地方的年轻人(譬如欧美),像中国年轻人一样不安于现状,随时等待更好机遇,拥有如此强劲的内驱力,中国经济的未来怎么会不好?
某种意义上,他们之所以主动将负面情绪投射在网上,只是在寻找一种“情绪共鸣”,在同一群体彼此互相印证下,确保一种“每个人都和我一样”的安全感——类似于高中时期,每个人都在抱怨自己的苦闷,却在真实的行动逻辑中,努力维持着“丧”的反义词:“烎”。
很多人初次看到这个字,就被它颇具攻势意涵的设计燃到。2009年,在一场重要的DOTA对决中,一支自称“烎之队”的队伍,向当年一支知名DOTA战队发出了“开火”宣战。慢慢地,“烎文化”从游戏玩家的情绪宣泄,向网络大众群体蔓延——百度百科将其阐述为:原义为光明,现用来形容一个人的斗志昂扬,热血沸腾。
年末已至,不妨暂时挥别“丧文化”不真实的阴霾,接受一下“烎文化”的洗礼。腾讯视频曾在11月份时透露,他们将邀请国内外先锋音乐人与艺术家,打造以“烎”为主题的国内首个潮流音乐品牌,发布未来引领年轻潮流文化的音乐大秀和精神图腾。12月26日,腾讯视频官方发布了这场潮音活动的概念宣传片。
它可能令年轻人欢喜,让老家伙感到不适,但我更想说的是,透过概念宣传片里赛博格气质的城市夜晚,在这场“音乐维密秀”来临之前,人们有必要思考一个问题:当音乐被人工智能,影像科技,和各种新媒体艺术充分“赋能”,它的未来究竟是什么样?
旧秩序与新事物
不妨先从年轻人说起。
如上所述,从丧文化到“佛性”,更具大众传播属性的自嘲文化,为奋斗中的年轻人提供了一个“安全区”。但常识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基石,永远不是那些“丧”气,而是那些代表新事物的“烎”的东西:它们可能是最新诞生的科技,可能是一种新锐的观念,也可能是一种被掩盖多时的先锋艺术。
譬如在即将过去的2017年,嘻哈,电音,古风等个性化音乐渐次开花,与电竞和二次元等分众文化,构成了当今最重要的流行文化元素,你可以不喜欢它们,但却永远无法忽视它们——那么问题来了:面对一项新技术,一个新观念,一个新艺术形式等“烎文化”对旧秩序的冲击,人们到底应该采取何种态度?
在我看来,接受新事物,和守住旧秩序,是人类两种最重要价值观的直接碰撞。拿新科技来说,某位智者曾略带嘲讽地为“科技”下过一个定义:所有你出生之后的新发明。作家道格拉斯·亚当斯更是用“科技三定律”,直接讽刺了“成年人”的保守主义:1,任何在我出生时已有的科技,都是世界秩序稀松平常的一部分。2,任何在我15-35岁之间诞生的科技,都将会是改变世界的革命性产物。3,任何在我35岁之后诞生的科技,都是违反自然规律要遭天谴的。
事实上,文化观念亦可套用上述定律:出生前的任何东西都是“土”的;青春时遇到的任何东西都是“经典”的;35岁看到的任何东西都是“幼稚”甚至“反智”的……
想要深层次了解“旧秩序”与“新事物”之间高质量的碰撞,建议你看一下第一季《十三邀》许知远VS罗振宇的对话,那是近年来我看过最好的访谈节目,许知远和罗振宇是两种观念最杰出,坦诚,且令人尊敬的代表,他们有太多对立面:前者醉心于“给时代唱挽歌”,为“忧伤的年轻人”焦虑,后者抛弃存量思维,对新事物充满孩子式的喜悦;前者待在“舒适区”,后者想把人生的“成本用足”;前者给人浇冷水,后者给人一盆火;前者让你想到今天欧洲年轻人的凋败,后者让你想到今天中国年轻人的亢奋;前者旧式文人的形象很“颓”,后者目光自信的样子很“烎”。
坦率地讲,“许知远们”是这个时代无比重要的安全之锚,时代越是奔进,对旧秩序的拉拽和对新事物的警惕就越值得被珍视。但就像万物进化始于某个基因的“不按常理出牌”,人类社会发展也以“偏离主流”为基础——文明进步的动力,永远是由那些很“烎”的东西提供燃料。就像科幻作家亚瑟·克拉克在《太空漫游》中给人的最大启示:人类这个物种,贯穿上百万年进化始终的唯一优点,不是善良,不是利他,更不是忠诚,而是永不停歇的探索欲望。
所以,如果说“烎”是一种态度和状态,那么当“烎”拆解为“开火”,就成为一种行动,关乎表达,创造与探索,也是每个人——哪怕是所谓佛系青年内心潜在的欲望:与其在旧秩序中终老,不如一起踏入时代的洪流,接受新事物。
融合:人类创新之源
那么下一个问题是:那些创新的事物,是如何诞生的?
在我看来,最好的答案是:“mix”,混搭。就像经济学家熊彼特所言,创新就是新的组合,将两样原本不相关的事物混搭在一起。乔布斯也曾把创新概括为,拥有创造力的人总能看到世间万物的联系,他们把这种联系整合形成新的东西——他自己就将工业艺术与手机联系起来,诞生了iPhone。
其实不难发现,人类大部分创新,都是打破边界,对已有事物重新融合,鸡尾酒是一种混搭,电商是一种混搭, 生物工程是一种混搭,就像此次参加腾讯“烎·2018潮音发布夜”的声音艺术家HanLee所言:“跨界不是一种趋势,它更像是人类为了进化出新事物而产生的本能的习性。”
音乐创新也是如此。
你发现了吗,很多文艺青年在少年时最爱纠结流派,像做数学题一样拆解音乐,沉迷于:摇滚乐的准确定义是什么?什么才是真正的“纯”爵士乐?待到音乐观念成熟时才发现,音乐本身是一个没有边框,自由自在的东西,不存在什么“纯粹”,你听到的任何音乐流派,都脱胎于之前的其他流派——就像所有生物都能追根溯源找到原始祖先一样。
认清这一点,就会知晓“烎·2018潮音发布夜”的意义所在。从官方发布的概念宣传片,以及公布的演出形式来看:音乐领域跨界创新的速度,比大多数人想象的要快。
事实上,从科幻感十足的概念宣传片即可窥探到,这场潮音发布夜有别于任何一场跨年和拼盘演唱会,是一次打破音乐形式旧秩序的“破壁实践”:视觉影像,先锋舞蹈,光绘艺术,新媒体科技,涂鸦艺术与电竞文化,都将脱离既定领域,完成与不同音乐风格的交融,击碎文化次元壁垒。
譬如在已经公布的演出阵容和形式上:华晨宇将与“机器人乐队”展开合作。作为一支名副其实的“金属乐队”, Compressorhead(机器人乐队)这支由五个人形机器人组建的乐队风靡全球,TA们与华晨宇的合作,无疑也是透过音乐视角,完成了一次未来“人机关系”的探讨:在可预见的未来,人类与AI或许不是对立关系,而更近似于“共生”。
除了人机合作,红花会,周震南,马伯骞,kohh和Higher Brothers等地下文化的强势登场(没听说过是你的问题);曾以“身体纹身”惊艳美国达人秀舞台的视觉艺术家奥斯卡&加斯帕被列入与莫文蔚合作的阵容中;ALI MOMENI、Han Lee、Blake Shaw几位擅于以新媒体实现创意脑洞的艺术家也将合力造就这一场“音乐界的维密秀”。
事实上,音乐从来都是每个时代最先锋的语言,当不同领域的事物“破壁重组,彼此融合扩大了其审美边界,未来音乐的样貌,也就有了依稀可见的轮廓。
未来音乐什么样?没人会知道确定的答案,但也有一些可能的趋势,譬如“音乐视觉化”。这里的视觉并非如MV那般维度单调,而是如这场潮音发布夜所呈现的那样,将其他领域(来自IT,生物,材料和美术等)的视觉要素,以最具美感的方式,叠加在音乐之上,在视觉感官上形成更丰富的体验——要知道,人类是视觉动物,大脑80%的神经都是在处理视觉信息。我相信,像看秀一样“看”音乐,或许是未来音乐在重要走向。
其实每逢年末,各种音乐盛典纷至沓来,但多年以来,几乎没人去做一场并非“总结”性质,而是“展望”性质的音乐会。这种对潮流文化的洞察,也彰显了腾讯视频对青年文化动向的关注及洞察。
当然,这场演出或许会令某些“成年人”感到不适,但我还是建议:在你反对任何新事物的时候,为了不是显得那么愚蠢,音量尽可能调小一点。
未来已来,别再假装视而不见。
李北辰/文
(本文系TechWeb博客作者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