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支付机构备付金交存比例提升至50%,靠利差赚钱越来越难了
每逢周五大事多,尤其是元旦前的周五。
据金融时报报道,2018年起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集中交存比例将由现行20%左右提高至50%左右。
在具体执行方式上,人民银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室负责人表示,本次调整已充分考虑了春节前现金投放等季节性因素的影响,在现行制度的基础上,对提高交存比例的过程采取分步实施稳妥推进。2018年1月仍执行现行集中交存比例20%,2月至4月按每月10%逐月提高,至2018年4月才将集中交存比例调整到50%左右。同时,人民银行也将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对冲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集中交存比例调整的影响。
根据36氪此前报道,今年1月,央行发布《关于实施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集中存管有关事项的通知》,推出酝酿已久的“客户备付金集中存管制度”,自2017年4月17日起,支付机构应将客户备付金按照10%-24%不等的比例交存至指定机构专用存款账户,该账户资金暂不计付利息。
客户备付金是第三方支付预收用户的待付货币资金,不属于支付机构自有财产,所有权属于客户,但不同于客户本人的银行存款,不受《存款保险条例》的保护,也不以客户本人名义存放在银行,而是以支付机构名义存放于银行,并由支付机构向银行发起资金调拨指令。
设置备付金制度,主要目的是防止支付机构挪用客户备付金,降低支付平台的沉淀资金规模,使支付机构回归到通道本质。根据央行官网公布的“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 下”“非金融机构存款”科目显示:今年11月,第三方支付机构向央行上缴的客户备付金规模约为995亿元人民币。
备付金一旦被交存,第三方支付机构就不再享有其利息收入。根据券商中国报道,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和银行结算的利息收益是按照日均资金沉淀量,按照协议存款的方式计算的。也就是客户备付金沉淀量越高,银行给予支付机构的利息就越高,约在年3%,高的可以可以达到4%。支付宝、财付通除外,二线支付机构备付金的日均沉淀量就可以达到30亿-50亿,也就是说一家二线支付机构一年在银行获得备付金利息就达到1亿以上。
如果是支付宝和腾讯这种巨头,就更夸张了。我们可以来算一笔账:
如果按24%这个交付比例计算,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备付金规模约为4146亿元。根据易观发布的数据,今年二季度支付宝和腾讯金融的市场份额分别为四成和三成。按此推算,他们的备付金规模可能约为1660亿和1250亿,如果按照央行1年期活期存款基准利率0.35%估算,则一年的利息达到5.8亿和4.4亿。这备付金比例一上调,你说他们一年没了几个亿?
实际上可能不止这个数,36氪此前报道指出,支付宝和财付通(包括微信支付和QQ钱包)的监管评级都是第三方支付行业里最高的,因此都按最低档位12%交存客户备付金。况且据21世纪经济报道援引业内人士的话,腾讯控股超过3个月的定期存款的实际利率为3.41%。
另外,央行方面此前曾指出,客户备付金分散存放主要有四方面风险:
一是客户备付金存在被支付机构挪用的风险。
二是一些支付机构违规占用客户备付金用于购买理财产品或其他高风险投资。
三是支付机构通过在各商业银行开立的备付金账户办理跨行资金清算,超范围经营,变相行使央行或清算组织的跨行清算职能。甚至有支付机构借此便利为洗钱等犯罪活动提供通道,也增加了金融风险跨系统传导的隐患。
这指的就是大量备付金也让大型支付机构得以绕开银联,形成了直连银行的模式,承担了事实上的清算职能。这种模式使一些资金交易未被央行监管,监管牵头设立网联解决这个问题。根据零壹财经报道,截至第三季度末,共有15家全国性商业银行和9家支付机构接入网联平台,支付机构发起的涉及银行账户的网络支付业务有序从直连通道切换至网联平台。
四是客户备付金的分散存放,不利于支付机构统筹资金管理,存在流动性风险。
目前,类似的规定再出台,可能对于增值业务不多、依赖利息收入的中小支付机构影响最大。第三方支付机构无法再依靠利差赚钱,也倒逼他们在业务上创新,发现更多的盈利模式。
此前受到央行整治的聚合支付,同样面临着商业模式创新的问题。进一步想,一旦第三方支付机构开始创新商业模式,原来的聚合支付是不是竞争对手又更多了,还是队友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