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媒介技术的迅猛发展,让网络舆情工作面临更为复杂和多变的态势。“大智移云”的快速兴起与普及,以及泛媒化和可视化趋势的深入,网络舆情本体可能发生形态上的极大变化,这对其监测、分析与研判产生深刻影响。面对这些影响,前瞻性、全局性、动态性地调整网络舆情监测与研判理念,把握先进媒介技术的变化趋势,适时占据先进媒介技术的制高点,才能让互联网带来的新技术手段和新技术装置更好地为网络舆情工作服务。
【关键词】媒介技术;网络舆情;传播媒介;泛媒化;可视化
互联网技术带来的新技术手段和新技术装置,让网络舆情的内容与形式、主体与客体、外延和内涵都发生了变化,导致网络舆情监测、分析和研判工作随之发生深刻变革。在新技术浪潮中,泛媒化和可视化是尤为值得关注的两个趋势。这两个趋势,让网络舆情工作变得复杂、动态、多变、模糊,要求网络舆情工作及时把握先进媒介技术发展趋势,准确判断和理解新技术手段和装置对网络舆情工作产生的影响,正确做到新技术条件下网络舆情工作的变与不变。
一、新媒介技术的发展趋势
当下的媒介技术发展趋势可以用“大智移云”来概括,即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云技术。从网络舆情来说,新媒介技术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泛媒化和可视化两个方面。对它们的把握、理解和判断,是新媒介技术条件下开展网络舆情工作的技术前提。
(一)泛媒化
泛媒化是指一切物体(包括人本身)都潜在地成为信息传播媒介的发展趋势,它是通过传感器、人工智能、云技术等先进技术手段来实现的。利用传感器、射频技术、红外接收装置、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装置等设备和技术,把人和物体进行连接以互通信息,就可以实现人与物体之间的“对话”或“沟通”。在物联网、人工智能、云技术等新技术中,人与物的关系被重构,人际关系和人机关系被新技术重构为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复杂关系。复杂关系被重构,正是泛媒化趋势所蕴含的深刻内涵。在信息传播领域,这些复杂关系可以用物体人性化和人体终端化来概括表述。在物联网、人工智能以及云技术中,无生命的物体被赋予了人类独有的类认知能力,能够利用传感器及相关装置与终端交换数据沟通信息。在信息传播领域,媒介与非媒介的界限被打破,用来传递信息的媒介早已不再局限于传统介质,日常生活中的所有物体都有可能被转换为信息传播媒介,甚至被植入人类智慧。物体人性化、媒介化,使人类社会的价值被让渡到物体之上,媒介—物体间的转换让信息交流更广泛、更深入。另一方面,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关系重构也体现在人体终端化上。泛媒化趋势的重要体现,就是人自身也变成了媒介。不仅如此,智能装置、智能软件的语音控制和语音输入、体感技术、皮电传感器让声带、身体、皮肤成为信息传播媒介。人不再是物体的拥有者、控制者,而成为物体本身——一种传播媒介。就信息传播过程来说,人与人的关系,在新技术条件下也可以被视为物与物的关系。唯有如此,万物互联才能真正实现。
(二)可视化
与泛媒化紧密相关的媒介技术发展趋势是可视化。这可以理解为当代社会的方方面面越来越倾向于全面、深刻的图像化。可视化不是简单指原来看不见的事物现在变得可见,而是指以文字为核心的印刷文化或概念文化向以图像为中心的视觉文化的转向,它深刻地揭示出视觉范式的当代转变。
当代社会,视觉范式经历了一系列转变。第一,从不可见转变为可见。媒介技术的迅猛发展,让曾经不可见的事与物都能被看见。视觉技术的发展,从某种程度上讲就是让外部社会和内心世界越来越清晰地呈现的过程。第二,从相似性转变为自指性。在以文字为主的印刷文化中,相似性是其基本逻辑,即图像与其再现或模拟的对象之间存在接近性或一致性,但是图像数字技术的出现消解了这种关系,图像符号的“自主性”越来越成为当代视觉文化的重要特性。第三,从内容主导转变为形式至上。从相似性到自指性的转变,换一个角度审视,也就是从内容主导向形式至上的转变。第四,从“静观”转变为“震惊”。正是在全新视觉经验的推动下,各种视觉技术不断更迭、视觉媒介持续泛化,“震惊”式观看体验不仅要求内在感受的持续满足,也渴望着外在视觉内容的稳定供给。
“可见”“自指”“形式”“震惊”的视觉范式转向,实质上就是“从理性的、中心化的和有秩序的视觉观,向感性的、碎片化和非中心化的视觉观的转变”。[1]在这样的情况中,人们把正置身的这个社会称作“读图时代”,以此来强调影像在当代社会中的主导地位。循此逻辑,影像在当代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所占据的主导地位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从信息传播角度分析,可视化趋势导致受众信息处理观念和经验发生极大变化。
【摘要】媒介技术的迅猛发展,让网络舆情工作面临更为复杂和多变的态势。“大智移云”的快速兴起与普及,以及泛媒化和可视化趋势的深入,网络舆情本体可能发生形态上的极大变化,这对其监测、分析与研判产生深刻影响。面对这些影响,前瞻性、全局性、动态性地调整网络舆情监测与研判理念,把握先进媒介技术的变化趋势,适时占据先进媒介技术的制高点,才能让互联网带来的新技术手段和新技术装置更好地为网络舆情工作服务。
【关键词】媒介技术;网络舆情;传播媒介;泛媒化;可视化
互联网技术带来的新技术手段和新技术装置,让网络舆情的内容与形式、主体与客体、外延和内涵都发生了变化,导致网络舆情监测、分析和研判工作随之发生深刻变革。在新技术浪潮中,泛媒化和可视化是尤为值得关注的两个趋势。这两个趋势,让网络舆情工作变得复杂、动态、多变、模糊,要求网络舆情工作及时把握先进媒介技术发展趋势,准确判断和理解新技术手段和装置对网络舆情工作产生的影响,正确做到新技术条件下网络舆情工作的变与不变。
一、新媒介技术的发展趋势
当下的媒介技术发展趋势可以用“大智移云”来概括,即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云技术。从网络舆情来说,新媒介技术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泛媒化和可视化两个方面。对它们的把握、理解和判断,是新媒介技术条件下开展网络舆情工作的技术前提。
(一)泛媒化
泛媒化是指一切物体(包括人本身)都潜在地成为信息传播媒介的发展趋势,它是通过传感器、人工智能、云技术等先进技术手段来实现的。利用传感器、射频技术、红外接收装置、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装置等设备和技术,把人和物体进行连接以互通信息,就可以实现人与物体之间的“对话”或“沟通”。在物联网、人工智能、云技术等新技术中,人与物的关系被重构,人际关系和人机关系被新技术重构为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复杂关系。复杂关系被重构,正是泛媒化趋势所蕴含的深刻内涵。在信息传播领域,这些复杂关系可以用物体人性化和人体终端化来概括表述。在物联网、人工智能以及云技术中,无生命的物体被赋予了人类独有的类认知能力,能够利用传感器及相关装置与终端交换数据沟通信息。在信息传播领域,媒介与非媒介的界限被打破,用来传递信息的媒介早已不再局限于传统介质,日常生活中的所有物体都有可能被转换为信息传播媒介,甚至被植入人类智慧。物体人性化、媒介化,使人类社会的价值被让渡到物体之上,媒介—物体间的转换让信息交流更广泛、更深入。另一方面,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关系重构也体现在人体终端化上。泛媒化趋势的重要体现,就是人自身也变成了媒介。不仅如此,智能装置、智能软件的语音控制和语音输入、体感技术、皮电传感器让声带、身体、皮肤成为信息传播媒介。人不再是物体的拥有者、控制者,而成为物体本身——一种传播媒介。就信息传播过程来说,人与人的关系,在新技术条件下也可以被视为物与物的关系。唯有如此,万物互联才能真正实现。
(二)可视化
与泛媒化紧密相关的媒介技术发展趋势是可视化。这可以理解为当代社会的方方面面越来越倾向于全面、深刻的图像化。可视化不是简单指原来看不见的事物现在变得可见,而是指以文字为核心的印刷文化或概念文化向以图像为中心的视觉文化的转向,它深刻地揭示出视觉范式的当代转变。
当代社会,视觉范式经历了一系列转变。第一,从不可见转变为可见。媒介技术的迅猛发展,让曾经不可见的事与物都能被看见。视觉技术的发展,从某种程度上讲就是让外部社会和内心世界越来越清晰地呈现的过程。第二,从相似性转变为自指性。在以文字为主的印刷文化中,相似性是其基本逻辑,即图像与其再现或模拟的对象之间存在接近性或一致性,但是图像数字技术的出现消解了这种关系,图像符号的“自主性”越来越成为当代视觉文化的重要特性。第三,从内容主导转变为形式至上。从相似性到自指性的转变,换一个角度审视,也就是从内容主导向形式至上的转变。第四,从“静观”转变为“震惊”。正是在全新视觉经验的推动下,各种视觉技术不断更迭、视觉媒介持续泛化,“震惊”式观看体验不仅要求内在感受的持续满足,也渴望着外在视觉内容的稳定供给。
“可见”“自指”“形式”“震惊”的视觉范式转向,实质上就是“从理性的、中心化的和有秩序的视觉观,向感性的、碎片化和非中心化的视觉观的转变”。[1]在这样的情况中,人们把正置身的这个社会称作“读图时代”,以此来强调影像在当代社会中的主导地位。循此逻辑,影像在当代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所占据的主导地位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从信息传播角度分析,可视化趋势导致受众信息处理观念和经验发生极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