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系青年”走红网络——舆论场之外也应对青年多些关怀
2017-12-26 09:28:54  新华网   [查看原文]

【案例剖析】

新华网舆情分析师 贵婷

“佛系文化”走红轨迹

据网络资料显示,早在2014年,日本一家杂志曾介绍过“佛系男子”,指那些喜欢独自待着,关注自己兴趣爱好和生活节奏,不想在谈恋爱上浪费时间的男性。

2017年11月,“暴走大事件”提出“佛系追星”的说法。文章指出,“佛系追星”的灵魂内核在于——不撕不吵,淡定自若,冷淡处之。

11月21日,微信公号“留通社”发布文章《胃垮了,头秃了,离婚了,90后又开始追求佛系生活了?》,“佛系”一词进入大众视野。

11月21日,微信公号“新世相”发文《第一批 90 后已经出家了》,将“佛系文化”推向高潮。随后,社交平台上,“佛系”大军的队伍飞速壮大,“佛系青年”“佛系买家”“佛系员工”“佛系学生”等词刷爆社交网络。

“佛系”一词的走红轨迹与多数网络热词相似,拥有一定粉丝基数和号召力的微信或微博大号制造相关概念(往往关联活跃度高的用户群体,如“90后”),引发共鸣、“被戳中内心”的网民转发和热议,随后,其他社交平台纷纷跟进,主流媒体、专家学者的评论则进一步提升了该词的关注度。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佛系”概念解读

佛系这个词跟佛教没有直接的关系,只是借鉴佛教讲求超脱世俗的人生态度,指的是一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一切随缘”为指导精神的生活方式。

按照社交网络上释义的“佛系”,确实符合不少“90后”的处事个性:自我独立,不瞻前顾后,不左右逢源。同时擅于用网络语言和娱乐精神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但舆论也认为,“佛系”的状态可以从两面来解读:一方面,这可以是不争不抢、不钻营不吹捧的随性、豁达;另一方面,这也可能是面对竞争、面对压力时候的怠惰、消极。

走红原因分析

商家迎合受众,制造概念和热词。当下,“符号的消费”已成为新媒体的一个重要盈利点,微信公众号、微博“大V”们为了流量“蹭热点”已不是新鲜事,而“制造”热点转化流量的效果显然远优于追逐热点。“新符号”创造巨大商业价值已成为自媒体时代的独特景观。当“新符号”与活跃度高的海量受众相遇,大量的传播即会以此为圆心呈爆炸式增长。为什么社交媒体调侃完“80后”,又开始戏谑“90后”,一方面是看重青年群体对新鲜事物的快速接受和追捧,一方面也是瞄准了这一群体初入社会遇到种种难题,期待符合内心的表达,可以预见,“00”后不久也将“难逃此劫”。

折射青年面临巨大压力和挑战,引发广泛共鸣。虽然“佛系”是少数青年的状态,但在舆论场上,佛系”观念从出现到“爆红”,不过短短几日,之所以能引起广泛共识和年轻人的转发,可见它的确是不少青年人生存状态的生动写照,击中了一些青年的痛点。当下社会经济发展迅猛,物质极大丰富,财富不断积累,互联网使得人们得以见识到更广阔的世界和远超出自己现状的生活水平,年轻一代“阅尽繁华”却暂且难以安享时代巨大的红利。面对超时工作、赚钱难、房价高等巨大的生活和工作压力,却缺乏渠道和途径宣泄不满,以至于这种新型网络热词一出现,立即得到广泛认同,引发追捧。

舆论批判“佛系”实为逃避,缺乏担当

主流媒体对最近风行的“佛系”文化多持批判态度,认为“佛系”看似云淡风轻、不争不抢的调侃,但实为逃避现实和责任,缺乏青年人应有的担当。积累足够跟生活较劲的资本,却在挑战来临时缴械投降不是青年应有之姿。这哪里是“佛系”,明明是“懒系”。不怨、不怒、不争,就是不善于维护自己的权益,不把理想和信念当回事。舆论认为,对于改变现状而言,个人的奋斗始终是必要的,“偶尔佛系”不等于替换“常态努力”。而且,随遇而安不等于随波逐流,别人的安于现状,不是你不努力的理由。青春会有迷茫有压力,有梦想被挤压的无奈和苦闷,但是,张扬的青春不该是不悲不喜,无欲无求。

中青在线评论认为,面对现实的困窘和残酷,许多人会采取“正面强攻”的姿态,来获取与命运抗争的力量,不论失败还是成功,都要去努力争取。他们认为未来仍是可期的,即使对于当下的无奈与苦闷,也能以“介入/批判”的姿态来面对,进而解决问题。但“佛系青年”更多的是退让,不争不抢、无欲无求,看似是调侃,实为逃避。新京报评论也表示,生活琐事可以无所谓,谈恋爱不可不走心,工作不可不上心,待人不可不真心,偶尔很“佛系”,关键时候很努力。光明日报也评论称,人生可以不急不缓,生命却容不得随意辜负。做大事业、有大担当、展大才干,何尝不是人生的大境界。

鲁迅先生曾说,“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不必等候炬火”。作为个体,应努力脱离外界负面情绪的干扰,拼自己想要的人生。

“佛系”映射的低欲望社会前景堪忧

舆论认为,青年人的价值观引导本就是重中之重,而青年人的消极又是价值观中最令人在意的一部分。毕竟“少年强则国强”还言犹在耳,对于一个国家,特别是正在崛起的关键时刻的中国而言,如果年轻一代人丧失奋斗动力,安于现状,可能会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不利影响。而从另一个角度讲,国家崛起则机会增加,机会增加则青年自我实现的可能性提升,在这种情况下,青年丧失奋斗的动力其实也是不符合情理的。

社会应对“佛系”青年多些关怀

“佛系青年”爆红,这不仅是90后心理的真实写照,也是社会问题的缩影。多一些理解与包容,少一些偏颇的指责与标签。90后需要的不是对他们的一次次“群嘲”,而是社会对他们“丧”的真正关怀。对于很多不满足现在物质条件的年轻人来说,想要单纯的依靠个人努力,实现“草根逆袭”,相比于10年前或者20年前,难度大了不少。户籍、房价、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让这一代的年轻人背负着巨大的负担。正如人民日报评论所言,无可无不可的“佛系”一夜风行,其实是击中了现代社会的一个痛点:累。生活节奏快、事业追求高、精神压力大成为常态,一看这文章,心里激灵一下。哪怕扭过头,扒拉两口饭又改文案去了,活不成这样,但也想给它点个赞,转发一下。

青年既惧怕被归类,又希望得到认同;既要彰显个性,又要互相取暖,说到底,这或许只是年轻人在探索自己的人生定位、社会定位,在追寻人格层面、精神层面的成长。“佛系”青年在相对富足的环境中成长,接受还算开明的教育,又有大把的机会阅尽大千世界。从根本上讲,现在年轻人可能比谁都更加焦虑和更加有奋斗劲头。生活自有它的奋斗逻辑,在一些对个体而言很重要的选择前,任凭是谁都要认真对待的。

佛系”观念终究是个玩笑话,切不可“上纲上线”,诱发青年人对现实的不满、对生活的无奈、对困难的无助。社会的每个成员、每个组织都要积极关注、全力配合青年人的成长,这才是负责任的社会应有的责任和担当。社会各界也应给与青年一代足够的理解和包容。我们的舆论应加强正面引导,共同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及时让广大青年人自主发声,或是代表青年人群表达真实意愿、现实诉求,少些冷眼旁观、推波助澜,多些悉心关爱、热心帮助,把青年人成长所需的积极态度汇聚起来,让青年人永葆砥砺前行的正能量。相关单位和部门也应当及时关注青年人成长的“痛楚”,对于青年人的焦虑作进一步调研,摸清楚究竟是能力不足使然,还是成长的压力当真过大,该管的就管、该约束的就约束,让青年人的压力、焦虑得到应有控制,避免“过刚易折”,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红网评论称,网络舆论反讽没动力、没主义、没冲劲的青年人,并冠以“佛系”名头,初衷是好的,就是要提醒年轻人不要过早地放弃希望、“看破红尘”,但切不可过度解读,甚至戏谑成风,让理念固化定性,产生错误的思想悖论,掩没青年人成长所需的理解、包容,以及健康的舆论氛围。如《人民日报》所指,文化产品日渐丰富,泥沙俱下,90后青年也确实要有加以甄别的意识,不能全盘接纳。舆论应引导青年们提高辨识能力,对新生的文化产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本栏目中的所有页面均系自动生成,自动分类排列,采用联索网络信息采集、网页信息提取、语义计算等智能搜索技术。内容源于公开的媒体报道,包括但不限于新闻网站、电子报刊、行业门户、客户网站等。使用本栏目前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