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主题】
解读中国网络文化的生态
【主讲嘉宾】
中央党校文史部副教授秦露
【文字实录】
大家好,欢迎收看光明日报理论慕课,我是中央党校文史教研部的秦露,我们今天要讲的题目是解读中国网络文化的生态。
在这个里面呢我们一共谈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网络舆论场生态的力量变迁;第二个问题是对待网络态度的过与不及;第三个问题是舆论的本质与公众心理的解析。
首先第一个呢就是这些年来整个中国的网络舆论场发生了很多重要的变迁。
比如说在2011年以前,整个网络舆论场的撕裂是很严重的那个时候,中央媒体或者说主流媒体的舆论,主要是在传统媒体的领域之内,而网络媒体自说自话,彼此之间的共识度是非常非常低的,那从2011年到2013年,整个舆论平台,借由微博的出现,开始出现了一个融合的状态,主流媒体主流话语,开始大规模地进入网络的舆论场,国家的一支网络队开始崛起了,而从2013年到2015年,这个时候随着中国网络治理法律的各个条文的出台,还有治理的机构逐渐地清晰,力度逐渐地加大,那么两个舆论场的力量,开始趋于平衡了,而从2016年以后,随着资本势力对于舆论场的影响开始浮出水面,那么整个舆论场的权力节点开始呈现了一种多元化和复杂化的趋势。那目前中国的这个网络的舆论场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呢?我们对它的基本判断是什么呢,我们认为整个中国网络的生态是日趋平衡与健康的,也就是说,主流媒体的微博还有微信,政务微博政务微信,这两支网络国家队的崛起,使得整个网络生态,出现了一种平衡的状态,特别是这里面呈现的几个特点,一个特点呢就是体制内的主流媒体的影响力不断地增强,开始逐渐成为了新的意见领袖,比如说在2017年媒体融合的传播的排行榜上,我们可以看到排在前十位的媒体当中有六个,是由中央的主流媒体所运营的,有两个是由地方的主流媒体所运营的。整个舆论场的第二个特点呢就是两微一端,开始主导社会舆论的议程,这里面的原因呢,当然有整个国民阅读习惯开始发生变化,还有就是在移动终端平台上,两微一端覆盖的人群和影响力逐渐的扩大,两位一端成为社会热点事件曝光和发酵的主要信源。
舆论场的第三个特点就是网络社群开始趋于活跃了。那么这些年来,比如像知乎,像豆瓣等等,它们所形成了兴趣相近的网名的群体,比如说知乎同2013年成立以来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社群,在这样的网络舆论当中,使得广场似的鼎沸之义开始减少,而沙龙式的社群对话开始增多。那如果反省一下这些年来我们对待网络舆论的态度,又有哪些过与不及的地方呢?如果说在互联网出现的早期,我们对于互联网,大多是由于不熟悉,由于惧怕,所以出现了逃避,仇视和怨恨的心理,我们姑且把它称作因怕成恨的话,那么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我们对它理解的深入,那这些年来呢,又有时候会往往走到了另外一个极端上去,就是逃避、迎合和讨好,换句话说如果以前是更多的因怕成恨的话,那么很多时候现在会“因怕成媚”,也导致我们很多时候的决策,甚至于司法,会被舆论牵着鼻子走。我们怎么样才能寻找到一个理性的中档呢,或者说在过与不及之间怎么样做才是恰到好处的呢,在这个里面,需要我们对于舆论的本质和公众的心理进行一种很好的分析。那舆论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呢?我们在这里,想借用黑格尔的判断,也就是他对于舆论的判断,看起来是非常的自相矛盾的,比如说他讲舆论既值得重视,又不值一顾的,他还说,在公共舆论当中有一切种类的错误和真理,如果谁在这里和那里听到了公共的舆论而不懂得去蔑视它,这种人决做不出什么伟大的事业来。所以从这些判断中我们似乎看到了舆论的双重性,也就是舆论的真实又不真实,最靠得住又靠不住。那我们首先来看一下,为什么舆论是靠得住的呢?在这里我们想借用社会学上的托马斯定理,去说明他,所谓托马斯定理又叫做自我达成的预言,也就是说如果人们把某种情境定义为是真实的,那么这种情境就会造成真实的影响,如果人们根据对状况的错误理解展开了行动,结果就可能是这一错误的理解成为现实,用最简单的话来解释,也就是哪怕我们听到的消息,和对某一件事情的认识是错误的,但是由于我认为它是真实的,并根据这样一个认识采取了行动,而这个行动所带来的社会结果,是真实的,这里面最典型的一个很有名的案例就是美国1973年的卫生纸恐慌,也就是说当时美国的很多人都听说了,由于某种原因,卫生纸将会非常的短缺。于是大批的美国人开始上街抢购囤积卫生纸,而带来的结果是什么呢?卫生纸真的短缺了。因此无论舆论的内容是否是真实的,他造成的现实后果,都是真实的,因此,舆论是真实的,是需要我们极端重视的。
但是另外一方面,为什么舆论又是靠不住的呢?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一个复杂的专业社会的治理,要想判断是非对错,它远不是一些业余的公众在闲暇的时间里面从媒体当中,掌握了一些少许的、碎片的信息就能够做出的决定,现实的决策远远比我们听到的各种消息要复杂得多,关于这一点,李普曼在他非常有名的一本书《幻影公众》当中,就批评了整个美国的民主制度建立在以公众的理性的判断为基础上,作为决策和立法的依据,这样一个前提的谬误性,他说当今的普通的公民,就像是坐在剧院后排的一位聋哑的听众,他本来关注舞台上展开的故事情节,确实再没有办法让自己保持清醒,你违背他固有的能力去做他不胜任的工作,他就只能像一只小狗同时面对三根骨头一样,感到迷茫。而与此同时,就是公众的群体心理和个人的理性判断是完全不一样的。关于这一点,勒庞在他那的名著《乌合之众》当中,谈论了非常多,就是在一个群体当中,他对事情的判断,他的心理的特点,是与个人完全不一样的。比如说,公众心里会有些什么样的特点呢,首先他是冲动的,易变的,急躁的,还有公众是易于受到暗示和轻信的。群体的情绪是容易夸张的,还有群体的想象力是非常强大,活跃而敏感的,这些公众心理的特点都导致了,根据公众舆论来做出某些决断和理性,裁决的依据的话,可以说是相当靠不住的。因此我们总结这些年来面对舆论的一个经验就是我们要寻找,对于舆论的中道与尺度,也就是民意既需要倾听,又需要引导,关于这个中道的实践,我们还需要很长的时间去逐渐地摸索。
好,今天的课就是这样了,非常感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