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毕啸南对话讯飞胡郁:赞美与质疑
赞美与质疑。
在创业的第十八个年头,科大讯飞迎来了新的增长高峰,也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争议声中。
从“人工智能第一股”“人工智能四巨头”到需要被“保卫”,科大讯飞在不到一个月内经历了四季轮转。这家成立于“互联网泡沫时期”的人工智能公司,却在人工智能的时代遭遇了自己的“中年危机”。
有部分媒体质疑科大讯飞在经营上缺乏清晰的商业模式,而在技术上亦未形成可靠的壁垒。在现阶段,这几乎是大部分人工智能企业的通病。
极端的毁誉让科大讯飞的声音淹没在一片嘈杂的噪声中,而来自BAT与诸多人工智能创业公司的竞争则让局面变得更加混乱。
目前,阿里云、腾讯云、百度DuerOS等平台都开放了各自的语音识别技术,语音领域的创业公司思必驰、出门问问等也正在积极地投入到开放平台的竞争中来。科大讯飞似乎陷入了群狼环伺之中,一场人工智能领域的巨头之战一触即发。
然而,这些也未必全都是坏事。在语音识别领域中,噪声的角色是复杂的。一方面,噪声是降低识别精度的罪魁祸首;另一方面,没有经历过各种噪声干扰训练出来的神经网络模型,也往往是脆弱而缺乏实用性的。
科大讯飞所面临的激烈的竞争,恰恰证明了人工智能是未来的关键赛道。
为此,《中国AI领袖人物访谈》特意选择了科大讯飞公司创始人之一,现任科大讯飞执行总裁、消费者事业群总裁胡郁作为我们的下一个对话对象,和他一同探讨人工智能在各领域可能给中国社会,甚至给整个人类社会带来的改变、福祉与困惑。
在和《中国AI领袖人物访谈》的对话中,胡郁回应了此前媒体与市场上的质疑。“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是这场对话的关键词。
胡郁认为,不管在什么时代,能够取得成功的企业都具有一个相同的特点,它们都是技术创新型的公司。而技术创新型企业具有四大特质:顶尖技术、超额利润、技术研究以及全球化。这四大特质构建了一个完整的闭环,互相联系、彼此推动。
胡郁坦承,商业模式确实是科大讯飞现阶段的一个挑战,自己能够理解目前市场与媒体对科大讯飞的质疑。他认为不同的产业需要不同的商业模式,而想要在这一领域实现突破,需要对趋势有足够的了解,精通技术,同时又有能力设计全新商业模式的人。科大讯飞希望能够成为其中的一员。
不过,胡郁也认为讯飞18年来一直坚持“平台加赛道”战略已经积累了很大优势。“平台”就是科大讯飞把人工智能核心技术开放出来,成就开发者,赋能科学家,为全行业提供人工智能能力,整合后台的内容和服务,构建持续闭环迭代的生态体系。“赛道”就是依托人工智能核心技术加上应用数据,再加上各个领域的专业知识,构建起应用的刚需和代差的优势。胡郁认为,目前讯飞在教育、医疗、司法、汽车、客服等领域的市场有很强的护城池,竞争对手短期内难以超越。
以下为对话实录:
毕啸南:科大讯飞走到今天,在这一轮人工智能浪潮爆发之前,相当漫长的一段时间之内,其实走的是挺艰难的。在你看来,科大讯飞走到今天,这18年大概分为了哪几个阶段?
胡郁:我自己也梳理过很多次,我觉得我把它分成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从1999年开始到2004年,解决生存问题,合肥市政府给了我们很多支持。我们完成了第一笔融资,就是合肥市政府带着几家公有制的企业给我们投的钱。当时这几家企业都觉得这群刚初出茅庐的大学生能干成什么事情?不就是来忽悠钱的吗?我记得融了2000到3000万的资金。
第二笔融资是在2001年的时候,科大讯飞又没钱了,我们又去融资。当时联想创投,现在叫君联资本,刚刚成立,第一笔投资投给科大讯飞。另外一个就是上海复星集团的郭广昌,他们是复旦大学几个老师出来创业。现在在中国的动力对接世界潮流,这方面做得非常棒。当时他们两家投了,但是当时投了以后其实并不看好,觉得赚钱很难。
直到2004年的时候,我们才做到盈亏平衡,而且在1999年到2004年之间,我们就是依赖一项技术,这项技术就是让机器开口说话,我们把它叫做语音合成。所以,我把这个过程叫做生存之战,我们生存下来了。
第二个阶段是从2004年大概到2008年,我们要扩展。从技术上来讲,我们开始做两个非常重要的事情,第一个事情就是要向语音识别进军,我们当时就整合国内当时最好的技术,包括清华大学,社科院语言所等最好的技术,开始攻克语音识别。
但语音识别当时也不能大规模应用,于是我们进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叫语音评测。这个改变让我们的技术上更开放,能够做得更多。我们在产业和商业模式的拓展上,做出了新的步骤。
第三个阶段2008年到2013年,我们还是伫立于智能语音产业。那时候讲智能语音产业都是我们自己讲,别人都说有智能语音产业这是个产业吗?我说我也没见过。
第四个阶段是从2013年到现在,也就是人工智能时代。2014年、2015年、2016年,每年一度的发布会,真正确立了科大讯飞在人工智能产业领头羊的地位。在这几年当中,每一次发布会,我们都推出我们对人工智能概念的理解,和我们在人工智能方面、在世界上领先的产品。
毕啸南:科大讯飞一直是做B2B的这样一个企业,现在开始向B2C转型。其实这也是很多中小型人工智能创业者共同面对的一个问题,面对这种消费型产品,它的商业模式有哪几种,然后有什么探索的可能性?
胡郁:其实在科大讯飞过去的18年的奋斗过程中,我们各种各样的商业模式都尝试过,针对消费品这块,传统商业生态里面主要有三种模式,第一个卖技术、第二个卖产品、第三个卖服务。
如果你是一个技术型的创业公司,就像科大讯飞的前五年一样,你是不能直达用户的,因为你的技术是放在别人的产品里面给用户的。而如果你自己去设计产品,那么它里面就集成了很多的技术,这种产品你要考虑用户体验。
还有一个更大的可能是卖服务。你能不能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去解决用户的一个真正的刚需。这个刚需要有可能通过一个硬件来实现,也有可能通过软件来实现,也有可能通过不同的平台来实现。这也是我们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一个可能的方向。
毕啸南:跟BAT这些相对来讲没有太多边界的公司相比,科大讯飞在整个的未来的定位是什么?
胡郁:我们看到美国有很多公司,他们也许是在不同的时代成长起来的——电器时代,大型机时代,个人电脑时代,互联网时代,移动互联网时代——但它们有个根本性的因素,就是它们都是技术创新型的公司。这是讯飞想要的。
很多人要问,技术创新型的公司的根本特质是什么?我们认为:
第一个你既然讲你是技术创新型的公司,你的技术必须是世界上最好的;
第二个你技术最好没用,你的技术必须能够利用合适的商业模式赚到超额的利润;
第三点最重要,当一个公司获得超额利润之后,他把这个钱用在什么地方去?真正技术创新型的企业,会把钱的大部分继续投入到更多的前瞻性的系统性的技术创新中去;
第四个如果你要证明自己是一家技术创新型的公司,你必须是一个全球化的公司。
毕啸南:科大讯飞现在在人工智能领域,也是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可是我们现在面临的一个壁垒,您认为是什么呢?仅就科大讯飞而言,我们需要打破的障碍是什么呢?
胡郁:其实我觉得一个非常简单的事情,商业模式。最重要的是商业模式的变化。对科大讯飞来讲,我们技术上很先进,我们对将来的方向也非常明确,但是不同的产业,它需要不同的商业模式。
比如我们刚才说改变行业,你采用免费的策略行吗?改变最终消费者,你用免费的方式给他送最终的硬件产品这可能吗?所以说这些问题不仅是科大讯飞遇到了,我相信这也是各个时代的巨头都需要面对的问题。
所以我觉得最大的挑战在这里,而应对这种挑战需要对趋势足够了解,精通技术,同时又有能力设计商业的新模式的人,由他们来实现突破。科大讯飞希望能够成为其中的一员。
毕啸南:所以其实前段时间,包括市场上有一些声音对科大讯飞的我们的估值,有一定的不同的意见,其实核心的置疑可能也是来源于我们商业模式的不明确。
胡郁:是的,我们自己有清晰的认识。现在人工智能的产业才刚刚兴起,而我们所做的东西,跟中国的任何一家公司可能都不太一样,我们兼顾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如果讲起相近的话,唯一可能相近的是华为,华为在面向运营商和企业的同时,也面向最终的消费者。
科大讯飞是一家技术创新型的企业。我认为大家对科大讯飞的质疑,比如为什么估值会有那么高?是因为有两种人的存在,一种人是相信讯飞有很强大的未来。他们认为,虽然讯飞想不清楚商业模式是什么?但是其他企业也一样,而讯飞在这稳扎稳打地做,将来一定能做到。而另外一部分人是什么呢?他觉得从讯飞目前的报表来看,是不能够支撑现在的估值的。
这两方面都有道理,只是乐观的和保守的人之间的差别而已。
毕啸南:所以,你们并没有想把目光和触角、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各种产业并购和布局上,而是不断地通过这种技术研发,然后开放共享?
胡郁:作为一家技术创新型公司,我们要找到合适的产品和合适的商业模式。对于技术公司而言,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你的技术在很多领域都能用,你怎么保证同时在这些领域中都能够做到最好。
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你有没有足够的人才?你有没有足够的激励机制?你有没有足够的心胸?这也是为什么有很多人质疑我们的原因。在中国要做一个技术创新型的企业,这件事情确实太难了。
所以,我们通过讯飞语音云平台开放我们的核心技术与系统创新。我们希望能够对接更多的开发者,他们来做应用创新、微创新和产品创新,最后由科大讯飞把它们融为一体,形成一个引领型的、技术创新的大体系。这样的话,我们才能成功。
— 完 —
扫码关注「量子学园」,在公众号界面回复「毕啸南」,即可收到后续《中国AI领袖人物专访》最新推送。
毕啸南:知名青年学者、媒体人。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后,中国传媒大学博士。日本顺正学园、台湾政治大学访问学者。历任香港电视台、财新传媒制片人、主持人等。专访基辛格、布莱尔、吴敬琏、王石、李开复、周鸿祎、刘强东、曹德旺、万方、姚明、朗朗等各界领袖数百人。被媒体评为“中国新生代最高学历主持人”。
中国AI领袖人物访谈:由知名青年学者毕啸南推出,将从【政策与战略篇】、【产业与机遇篇】、【投资与创业篇】、【风险与挑战篇】、【人才与教育篇】、【BAT巨头转型篇】、【独角兽崛起篇】七大篇章进行全方位、权威性探讨。深度对话、专访中国人工智能领域顶尖领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