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与百度在一起了 科大讯飞的“危机”真的来了
2017-12-22 14:12:31  TechWeb   [查看原文]

过去的2017年,人工智能无疑是最火爆的领域,无论是在A股股市中,还是互联网圈子里,AI几乎已经成为了言必谈的“标配”,几乎每一家公司都将AI挂在嘴边。但就是在人工智能发展如日中天时,在这一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科大讯飞公司,可能一点也高兴不起来。

前不久,百度分别宣布与小米和高通达成战略合作后,市场曾有传言称国内某排名前五的某家手机品牌全面“倒戈”百度一方,致使科大讯飞损失了一笔2亿元的订单。虽然科大讯飞迅速进行了澄清,称媒体过度解读,但很可能这并非空穴来风。果不其然,澄清话音刚落,百度的石锤再次落地。

报道称,12月21日,百度宣布与华为达成全面战略合作,未来双方将在互联网服务和内容生态、AI平台和技术等方面展开全方位深入合作,共同构建多赢的移动和AI生态,推动人工智能应用和全场景终端产业迅速升级,为消费者带来人工智能时代“更懂你、人性化”的智慧生活体验。

AI财经社的报道说,华为手机是科大讯飞最早拿下的大客户之一。今年10月,华为发布的年度旗舰机Mate 10仍搭载了科大讯飞的语音助手。不过,自打BAT打起了争夺战后,华为部分机型也已搭载上了百度的免费语音技术。

除了市场动态之外,股市的直接反应也成为影响科大讯飞“心情”的重要因素之一。自今年11月22日,科大讯飞股价创出74.76元的新高后,接下来一个月时间里,股价已经跌到12月20日收盘的59.68元,波动幅度远远超出大盘平均水平。某种程度上,这代表了投资者对科大讯飞投资价值的判断。

现在,不仅是手机市场,BAT与科大讯飞的争夺战也在其他战场全面爆发,加上波动的股价,科大讯飞可能真的面临“滑铁卢”危险了。

实际上,对科大讯飞来说,智能手机也曾是其AI语音技术的重要载体。以国内智能手机每年超过4亿部的出货量来看,无疑是智能语音技术应用中单一体量最大的终端。但在这一地盘上,科大讯飞越来越遭受到来自于BAT的威胁。

可以说,华为、小米两大主流手机厂商与百度在AI、内容层面展开合作,很容易成为行业里的风向标,吸引更多手机品牌加入进来。而他们之所以选择百度,背后主要有两大驱动力。

一是,对华为、小米等手机厂商来说,摄像头、屏幕、芯片等硬件层面创新的机会越来越小,更新的周期越来越长,但接下来智能化应用和服务体验的提升会是影响用户换机决策的重要因素,所以手机厂商对AI技术和应用的需求愈加强烈。

二是,对智能手机厂商来说,已经不满足于单一硬件销售的收入模式,他们更期待在后续的应用和服务上有所突破。百度在feed资讯流上已经形成了从内容生产到变现的成熟体系,既能帮助手机厂商提升用户体验和活跃度、黏性,同时又能带来可观的广告分成收入,华为、小米纷纷投入百度怀抱,恰恰是看到了这一利益。从这一维度对比的话,科大讯飞的优势就荡然无存了。

我们并不否认,科大讯飞经历了18年发展历程,在智能语音领域钻研技术,确实是唯一一家支持方言最多的智能语音技术提供商,只是随着BAT的涌入,科大讯飞的优势正在被削弱。

但这些都是外因,根本还在于人工智能的第三方技术公司到底有没有“护城河”,科大讯飞的智能语音技术的技术准入壁垒到底有多高?在应用场景越来越重要的今天,科大讯飞无法在各个细分赛道上布局。

商业模式模糊,AI到底给科大讯飞带来了什么?

虽然各家都热衷于蹭人工智能的热点,但到底谁在AI身上赚到了真金白银了呢?答案可能并不乐观。科大讯飞作为人工智能第一股,在人工智能收入上的表现也并非如外界所想的那样,含金量也并不高。

根据科大讯飞发布的2017年上半年财报数据显示,科大讯飞的营收主要来自于六大板块,依次为支撑软件占14.71%,教育产品为29.65%,互联网增值服务为12.41%,系统集成收入为28.25%,仅次于教育领域的收入,其余的IFLYTEK、大数据则为个位数占比。从科大讯飞公布的收入构成结构来看,并不能特别清晰地展现出来自于AI技术和产品的收入规模。但之前2016年的财报显示,人工智能类主营业务收入的贡献仅为20%左右,收入的大头依然来自于信息集成、运维、电信增值业务等非人工智能领域。

而且科大讯飞营业外收入占比也较高,其中绝大部分属于来自于政府补贴,数据显示,从2008年到2016年,政府补贴收入从1200万元增至1.28亿元,年均增长90%,政府补助占营业外收入的比例一直高居60%以上。除此外,教育行业类产品收入占到了科大讯飞的30%左右,其中有一部分涉及到智慧教室的人工智能技术,但也涵盖了教育信息化的一些“打包式”产品,因此不能统一都打上人工智能的标签。

另外两块业务是系统集成业务和互联网产品及增值运营产品,两者加在一起为40.66%,比重相当高。那么,这两块业务又与人工智能有多高的关联度呢?前者的业务并不复杂,是我们熟知的信息工程和音频监控在内的系统集成类产品。后者在今年《新财富》杂志的一篇标题为《争议科大讯飞对标BAT的奇迹会发生吗?》的分析性文章中有所“隐喻”,所谓的“电信增值产品运营”,实质上是为中国移动等电信运营商提供的相关通讯增值服务,比如“彩铃业务”,贡献了不俗的利润。科大讯飞能吃上这块“肥肉”,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中国移动是其单一最大股东,自然会鼎力支持科大讯飞。实际上,这项业务与人工智能间的关系同样不太紧密。

对比的话,高通是一个相当典型的例子,专利授权和芯片收入几乎占了公司营收的95%,是真正靠技术驱动利润的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英特尔、微软等都属此类。相比,科大讯飞2015年到2017年的技术授权收入分别为8151万元、1.24亿元、1.49亿元,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仅为3%-4%。如此分析的话,头顶着人工智能光环的科大讯飞,来自于人工智能业务的收入占比如果仅为20%的话,很难谈得上有多牢靠的“护城河”,市场一旦波动,会直接影响到科大讯飞在人工智能领域创造营收和利润的能力。

相比那些擦边球的人工智能概念股,科大讯飞的确是A股上根正苗红的AI股。在股市上,科大讯飞被贴上了人工智能第一股的标签,市值最高冲到过1000亿元。但其收入组成较为分散的结构模式,

与其人工智能所标榜的“身份”存在一定的落差。

业绩增长出现天花板效应,未来驱动力在哪?

科大讯飞本可以在人工智能的风口上越飞越高,被舆论和投资者捧到手心,但频频遭受质疑主要源于不甚理想的业绩表现。10月18日,科大讯飞披露的第三季度财报数据显示,2017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33.87亿元,同比增长58.16%;净利润1.69亿元,同比下降39.45%。这一消息发布后招致了投资者及证券分析专家们的质疑。

长江商学院终身教授薛云奎是第一个跳出来抛出疑问的专家,他认为,科大讯飞是一家“股市上的大公司,财报上的小公司”,表面看财务业绩光鲜,实际上深入到收入和利润两个指标看,含金量很低。比如近三分之一的收入来源于低毛利的信息工程与运维、系统集成收入,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销售收入的含金量。最终,薛云奎给出结论:科大讯飞当前的业务和增长情况撑不起千亿元的市值,存在一定的“虚胖”的水分。

蓝鲸发布的一份研报称,科大讯飞已经陷入到了“增收不增利”的怪圈中,2013-2016年科大讯飞净利增长速度分别为52.75%、39.57%、12.63%和13.73%,呈现出一路走低的态势。拿2016年来说,科大讯飞来自政府补贴、及讯飞皆成并入表内的收益占净利润的49.79%。也就是说,科大讯飞2016年只有一半的利润来自于其经营业务所得,业绩驱动力并非是人工智能主营收入。

其利润增长遭遇天花板效应,还有一个很大的原因:过去科大讯飞面对的是TO B的客户,不需要投入太多的人力和营销费用,但随着行业环境骤变,为了避免被边缘化,科大讯飞不得不拓展TO C的市场,保持在人工智能领域“通吃”的姿态。结果显而易见,这种商业模式和业务逻辑上的改变稀释了利润水平。比如2014年前,科大讯飞甚至没有像样的市场部,也很少在公开场合露面,市场活动少之又少,但进入2016年,科大讯飞员工数量从2982人增长到了5940人,增长了近两倍。截止到2017年9月,数量突破7000人,预计明年上半年将扩张到1万人。其中仅仅是北京分公司的团队就从300人增到了800人,不得不从五道口搬到了中关村软件园的办公楼。

而且转向消费级市场后,科大讯飞意图打造自己的入口级产品,发布了多款智能硬件产品,比如与京东合作的叮咚智能音箱,但上市两年销量都没突破10万台。《财经》杂志报道称,为了配合这种策略,科大讯飞营销方面的投入费用剧增,从2014年开始,科大讯飞市场推广费用与日俱增,2016年总体营销费用增幅高达60%,超过6亿元。科大讯飞公司董秘江涛也承认:今年上半年近3亿元的毛利,很大一部分都铺在了全国渠道和营销网络建设上。

思必驰、云知声、BAT“编织”了一张网

危机或许才刚刚开始。

一家企业的市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未来的发展空间,但在人工智能概念火爆后,智能语音赛道上变得越来越拥挤,不仅有BAT这样大块头的企业集中涌入,更有思必驰、云知声这样的垂直智能语音企业的“狙击”。以往科大讯飞是一家独大,如今在智能家居、车载、教育、医疗等各个人工智能的子应用场景中,凶悍闯入的对手“编织”一张巨大的天罗地网,给科大讯飞施加了压力。

2017年11月15日,科技部召开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暨重大科技项目启动会,百度、阿里、腾讯、科大讯飞四家企业进入名单,其中百度建设自动驾驶平台,阿里云构建城市大脑平台,腾讯建设智能医疗影像开放创新平台,科大讯飞搭建智能语音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表面看起来,科大讯飞与BAT大鳄们站到了一个阵营中,但其实BAT们早就开始“围剿”科大讯飞了,从合作方变为竞争对手。

AI财经社发布的《保卫科大讯飞》一文在行业里就引发了轩然大波,报道称,BAT本来都是科大讯飞的客户,但如今他们都开始用自己的语音技术。腾讯QQ自2006年是科大讯飞的客户,目前所有语音端都采用自己的技术;阿里的淘宝、支付宝电话客服质检,天猫精灵、优酷、虾米音乐也开始应用自己的语音技术。百度更是如此,其人工智能两翼之一的DuerOS平台直接将语音识别技术能力免费开放出去,深入到手机、智能电视、影音娱乐、出行、O2O、翻译、教育等各个细分场景。科大讯飞不得不面对BAT这样的巨头的威胁。今年10月24日,科大讯飞举办首个开发者大会,拿出10.24亿元基金扶持开发者,与BAT彻底站到对立面上。

除此,教育、医疗两个领域是科大讯飞的关键战场,深耕多年,三分之一的员工都扎到教育市场上,营业收入中也有三分之一来自教育领域。但现在的教育市场也遭新兴企业“抢食”,比如在口语考试、口语测试等领域异军突起的思必驰,2014年剥离出去成立驰声科技公司,已经成口语评测技术授权和口语考试解决方案上的引领者,与各家教育机构合作颇多。思必驰则在智能家居、车载后视镜等领域站稳了脚跟。同样,云知声在医疗领域构筑了防线,提供跨硬件平台、跨应用场景的软硬一体化解决方案,在国内多家三甲医院实现了规模化落地。

对手还远不止这几家。根据CB Insights的统计数据,人工智能的初创企业在2011年只有70家,2015年已暴涨6倍,增至400家。仅2016年一季度就有超过200家与人工智能相关的初创公司完成融资,总金额超过15亿美元。全球VC/PE投资统计数据库Pitchbook的数据显示,2012-2016年,全球人工智能领域每年的投资额维持在100亿美元量级,谷歌、亚马逊、苹果等巨头引领,明星初创独角兽不断涌现,面向医疗、金融、安防、教育、交通、物流等的企业级和消费级AI应用层出不穷。

就像《保卫科大讯飞》文章给出的结论:近20年的技术积累能为科大讯飞暂时构筑一个壁垒,但不得不说,这个壁垒在互联网企业快速迭代的模式下,将会很快瓦解。虽然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给出了回应——人工智能的市场广阔,足以容得下千帆竞发。但事实上,科大讯飞早已感受到了威胁,并匆匆忙忙地打响了保卫战。

(本文系TechWeb博客作者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栏目中的所有页面均系自动生成,自动分类排列,采用联索网络信息采集、网页信息提取、语义计算等智能搜索技术。内容源于公开的媒体报道,包括但不限于新闻网站、电子报刊、行业门户、客户网站等。使用本栏目前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