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党委书记谢辉:建设北京人自己的世界一流大学
2017-11-15 00:00:00  北京工业大学   [查看原文]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近期,我校党委书记谢辉接受了《北京教育》高教“一把手访谈”栏目专访,让我们一起来聆听谢辉书记谈如何建设北京人自己的世界一流大学。

记者:

近日,教育部公布“双一流”建设名单,我校也进入了“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如何建设一流学科,您有什么样的思考?

谢辉:“双一流”建设是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的又一国家战略。北工大有幸进入一流学科建设行列,是学校几代人多年拼搏努力的结果,也是北京市委市政府大力支持的结果。北工大从1959年筹建时,就明确了为北京市发展助力的定位。彭真、刘仁等老一代市委、市政府领导有远见、有气魄,建校初始就提出要建世界一流大学。在20世纪60年代,老一辈革命家们就提出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现在的北工大人如果没有这个气魄,又何以面对这些先辈呢!

作为北京市属高校,北工大在“双一流”建设中要有自己特定的思路和追求,要“立足北京、立足首都”,在强调“京韵京味”的同时,要有整体发展思路。学科建设方面,我们提出了“一流学科群”建设的概念,通过梯次发展核心学科、支撑学科和辐射推动学校其他学科,带动学校整体学科水平提升,实现跨越式发展,为首都“四个中心”建设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是党中央对首都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学校提出的“首都重大工程有贡献,国家超级工程有身影”,就是要在“双一流”建设过程中实实在在地为北京市的发展助力。北工大根据社会发展需求和自身在城市建设、污染治理、环境改善、交通拥堵缓解等方面所占有的特色优势,重点建设“现代城市建设与环境工程”一流学科群,直接推动与首都城市建设和功能运行密切相关的土木工程等核心学科的发展,带动材料、信息等支撑学科的发展,同时辐射学校其他主体学科。这样,全校30%的主干学科将直接参与“双一流”建设,通过搭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大平台,整体提升学校学科建设水平。

具体来说,学校一流学科建设目标将实施“三步走”战略:2020 年,核心学科跻身国内一流乃至世界一流行列,实现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建设目标;在首都“四个中心”功能建设和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学校国际声誉和影响力显著提升;2030年,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行列,办学特色进一步彰显,总体办学实力和水平达到新高度,学校声誉和社会影响力显著提升;2060年,即建校100 周年,学校进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成为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记者:

教师是学校发展的根本,我校如何推动综合改革,打造一流师资队伍?

谢辉:一流的教师队伍是建设一流大学或一流学科的基础。北工大首先要建立全校师生的信心,要提高自身要求,不能总把自己放在 “双一流”建设学科的高度上沾沾自喜。综合学校各方面的条件,对比在京的“双一流”高校,北工大目前仅处于中游水平。我们需要清醒地认识到,“双一流”是按照世界一流大学标准去建设的,我们的教师不仅要跟我国的“双一流”高校比,而且还要与世界范围的一流高校比。在高等教育领域,教师资源始终是第一资源,是决定其他一切资源的核心,因此学校把师资队伍建设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

近年来,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坚持“强高端、优结构、重改革、增活力”的工作导向。

一是“强高端”,引育并举,扩大高层次人才体量,大力支持一流学科、核心学科团队建设,积极推进人事制度综合改革,形成有利于优秀人才集聚和成长的环境,通过高端引领,促进整体师资水平全面提升。学校在“十三五”规划中提出:到2020 年,两院院士总数要突破10人。目前,学校引进院士的年薪已经达到150万元,这在国内属于高薪,也表明了北工大求贤纳智的决心;全职在校长江学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入选者等国家级人才或相当水平的领军人才达到30名以上;青年长江学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青年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入选者等国家级青年人才或相当水平的卓越人才超过50名;新增未来5年具备实力入选国家级青年人才项目(计划)以及教学管理骨干梯队或相当水平的优秀人才200名以上。现在,虽然部分目标我们已经达到了,不过今后仍会继续努力,争取全面超额完成规划任务。

二是要实现“稳增长”,逐步“优结构”,队伍整体结构持续改善。北工大专任教师队伍规模与比例稳步增长,从2011年的1,500 余人(占比48.7%),提升至2017 年的1,700 余人(占比约60%);专任教师博士化率已经达到70%以上,这个比例和部分“985工程”高校基本持平。

三是学校将通过激励评价机制的深度改革,进一步激发整体教师队伍活力,让教师有压力、有竞争、也有奔头,不断挖掘教师队伍潜能。要给予教师真正的尊重,让教师有很好的归属感,让教师们爱学校,并产生责任感,从而以满腔的热情自觉投入到学校发展建设事业中。

记者: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世界一流大学应该培养出一流的人才。作为学校党委书记,请您谈谈如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谢辉:高校最根本的任务是立德树人,北工大提出要建设北京人自己的世界一流大学的奋斗目标。在过去50多年里,学校为北京市培养了14万余名毕业生,他们成为首都各行各业的骨干。但是,作为一所以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为目标的高校,现在我们还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要培养更多在行业内“数一数二”的领军人才,使学校培养的学生与北京的未来发展需求相匹配,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愿景相匹配。

首先,学校必须要加强党的领导,牢牢掌握思政工作的主动权和主导权。学校党委要全面领导学校各项工作,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要强化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营造和谐向上的环境氛围,使广大师生认识到高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大意义。

其次,要理顺工作机制,构建“三全”育人工作格局。其核心主要有三点:一是要提升思政课教师的育人能力,因为课堂是立德树人的主渠道。我们有位青年教师利用手机移动互联技术开发了一个叫“智慧课堂”的APP软件,它通过手机达到全员互动和精准教学,极大提高了学生的上课出勤率、抬头率和课堂参与率。我们认为这个青年教师的创新很有效果,学校从财力、人力上都给予了支持。2016年,这个项目还获得了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创新案例一等奖。目前,这个软件不仅在北工大使用,而且还在北京市和全国其他高校进行推广,影响力和实效性都很不错。前几天,我去学校通州校区的新生课堂,听了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一名青年教师讲的“中国近代史纲要”,这位教师讲得很有激情,深深吸引了我,我想我这个年龄的人都听得津津有味,更不用说课堂上的“90后”新生了!出乎意料的是,当我听完一节课准备离开的时候,这位青年教师说:“谢书记,我的下节课更精彩,不听是您的遗憾。”可见我们的思政课教师越来越自信,有站好三尺讲台的能力和信心。二是要高度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辅导员直接面对学生,与学生接触比较多,对学生尤其是本科生影响很大。辅导员首要是爱学生、懂得学生工作规律,北工大现在已经有几个“明星”辅导员了,今后我们还要多培养一些标杆,尽快提升辅导员队伍的整体水平。三是要落实专任课教师的“一岗双责”。专任教师一定要有“不仅教书更要育人”的观念,教学不仅专注于专业课堂本身,教师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将做人、做学问融于一体。我们有个热能方向的教师,学问做得很好,同时多年坚持做班主任,他对学生倾注的感情和投注的精力,特别让人钦佩。

最后,要加强大学文化建设,传递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我认为,文化是浸人心田,润物无声的一种“物质”。它虽然看不见,但是实实在在地影响着每一位北工大人。北工大有70% 的学生是北京生源,这些孩子相对来说思想活跃、见识多。他们需要了解北工大艰苦创业的过程,困难办学的历史。北工大人是肯吃苦、敢创新的人,这种精神从老一辈北工大人慢慢传承和渗透到现在,作为教师我们要将这份财富积淀成为适应当下学校发展的大学文化。

与此同时,我们要建立与“双一流”相匹配的办学环境。1960年,当时的北工大办学面积约为180亩左右。2017年,北工大校园发展成为现在的“一主六辅”的办学格局,办学面积约为1,400亩。但是,对比同类高校,如上海大学,他们的办学面积有3,000亩左右,可见学校在办学条件上还十分局促。目前,学校正在与北京市相关部门进行协商,希望采用土地置换的方式,争取到更完整的地块,在合适的地方再建一个校区,与现有校区相呼应,在设施和环境建设上达到“双一流”。

记者:

贵校第十一次党代会恰逢党的十九大召开之际,请您谈谈如何结合十九大的会议精神,凝心聚力,为学校今后发展指明道路?

谢辉:党的十九大的胜利召开,习近平总书记的报告让广大师生干劲十足、斗志昂扬。2017 年底,学校将召开第十一次党员代表大会,恰逢两个重要机遇:一是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党和国家未来发展方向和发展战略更加明确;二是学校正式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行列,北工大的发展即将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

学校第十一次党代会的主题十分明确,即全面深入学习领会党的十九大精神,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持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不动摇。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视察北京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北京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确保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保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汇聚发展智慧,凝聚发展共识,集中发展力量,全面开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新征程。一流学科建设为推动学校体制机制创新、完善现代大学制度提供改革先导,是学校全面深化综合改革的试验区。

一是落实学科办学自主权。实行学科方向带头人负责制,构建依托学科方向团队的教学科研一体化教师组织形式,使学科成为责权利统一的办学主体,破解学科团队建设中主体责任缺失、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的教学科研脱节和解决重大科研问题能力不强等问题。

二是建立科学完善的评价考核机制。聘请国内外知名学者对一流学科建设的发展方向和科研重大问题选择提供咨询和指导。以一流学科建设的实际需要为依据,形成基于目标和绩效的资源配置机制,实现资源使用效益的最大化。引入学科建设第三方评价,形成评估反馈与质量改进机制,建立学科建设动态调整机制,打破身份固化,形成学科间良性竞争、优胜劣汰的学科生态。

三是建立协同高效的运行机制。从一流学科建设需要出发,减少职能部门审批程序,建立一流学科建设的部门沟通协调机制,系统梳理一流学科建设的校院两级权责清单,形成学校规划监管、学院统筹促进、学科自主发展的运行模式,实现管理重心下移,形成扁平化管理结构,激发学院和学科的办学活力。

作为北京市首批入选“双一流”建设的三所高校之一,我们备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结合“双一流”学科建设方案的筹划,学校领导班子最近也在不断梳理、聚焦未来学校定位和发展逻辑。一是要追求卓越。我们认为北工大一定要代表北京市属高校的最高水平,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目标要坚定不移地去实现。二是“立足北京、服务首都”的办学定位,要不断夯实。北工大未来的发展必须与首都建设需求同向同行,北京人自己的一流大学就要解决北京的实际问题,参与北京的重大建设。三是要花大力气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北京生源中每3.5人考入“211工程”高校的考生,就有1人到北工大上学,我们承担了北京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北工大的人才培养质量对首都高层次人才储备有关键性的作用。因此,未来学校将更加开放地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尤其在国际化人才和各领域领军人才培养方面投注更多力量。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发展的蓝图已经绘就,前进的号角已然吹响。务实、沉稳的北工大人,以昂扬奋发的精神面貌站在新时代的起点。在党的十九大精神指引下,北京工业大学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特色发展、内涵式发展,以“不息为体、日新为道”的精神努力建设北京人自己的世界一流大学!

本栏目中的所有页面均系自动生成,自动分类排列,采用联索网络信息采集、网页信息提取、语义计算等智能搜索技术。内容源于公开的媒体报道,包括但不限于新闻网站、电子报刊、行业门户、客户网站等。使用本栏目前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