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教育舆情现状及其特点分析
2016-02-22 07:56:00  百度   [查看原文]

从社会语言生活监测来看,由于语言教育与公众息息相关,网络舆情热点频发。这些舆论焦点不仅涉及语文教育本体,同时指向语言规划中相关重大问题。当前信息传播的物理环境、社会语言环境以及语言教育环境自身的变革使得语言教育舆情频发。本文通过分析一些与语言教育相关的典型舆情事件以及社会反响,系统梳理语言教育舆情现状、特点和成因,并探讨语言文字管理部门舆论宣传应对策略。

作者简介:

张挺,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研究语言信息处理、语言舆情。

相关信息:

本研究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自媒体影响下语言文字热点舆情量化研究及语言舆情库建设”(项目编号11CYY019)成果之一。本文部分内容曾在第九届中国社会语言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五届全国教育教材语言研讨会上宣读。

一 引 言

语言舆情可以定义为公众对语言事件的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语言舆情作为一种新生的舆论力量,对社会语言生活影响深远《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中明确提出要“加强社会语言生活监测和引导”,对语言舆情的监测将为语言文字管理部门甄别民意、政策制定、舆情研判提供重要依据,为网络时代最大限度增加语言和谐因素、减少不和谐因素、创新社会语言生活管理提供路径。语言舆情的产生离不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渗透,截至2014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49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7.9%,其中,手机网民规模5.57亿[1]。微博、微信、微视等各类互联网应用改变了人们的社会生活形态,微博账号己有12亿,新浪微博、腾讯微博日均发帖2.3亿条。微信账户6亿,其中境外账户1亿,微信日均发送160亿条[2]。网络和新媒体己成为舆论策源地和放大器,成为信息传播的“最大变量”,全面传播时代的到来让语言舆情变为社会语言学和语言规划研究领域不能回避的“显学”之一。语言舆情可化作观察社会语言生活的“潜望镜”,从近年来舆情监测情况来看,语言教育是语言舆情热点中的热点。

二 语言教育舆情的现状

语言教育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指学校语文教育,广义指以语言为核心的教学过程,通过这个过程,获得以多种方式使用语言的能力,也获得关于这种语言的知识[3]。

语言教育作为热点舆情频发的领域,持续时间长,从2010年开始从未间断,其关注群体之众、观点建议之多为其他领域鲜见。2013年十大教育热点中排第7位①的为“各地酝酿出台中高考改革方案,北京市教育考试院公布征询意见稿:英语降分,语文增分”。2013年由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新浪网联合发布的“语言文字舆情十大热点事件评选”②中80%是语言教育方面的议题,“高考英语降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热播”“取消小学英语课”名列热点舆情前三位,此外,“中学课本删减鲁迅文章”“中小学书法进课堂”“人教社语文教材出错,“人大代表建议设立‘全民汉字书写日’”,“台湾国学教材‘登陆’大陆课堂”等语言教育事件纷纷上榜。2014年社会语言生活十大热点舆情③中,语言教育相关事件占五成以上,分别是“高考英语改革”“河南教科书禁止使用网络语言”“叶开自编小学语文教材”“周杰伦《蜗牛》入选小学语文课本”“《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焙热冰封汉字”“一年级语文教材删除古诗词”。

从下表可以发现,语文教材、语言考试和教学等出现的热点事件引发了全社会讨论,涉及母语教育与外语教育、普通话与方言、繁体字与简化字等核心话题。伴随着语文教育改革和国民对语言能力提升和文化传承的期盼,如何树立科学的语文教育观,如何明确语文教育中语文知识、语言能力和语文素养的范畴,始终存在话题性,持续地触发社会热议。而新媒体的发展,使得社会信息从以往点对面的传播模式转变为点对点的网状传播模式,网民覆盖率持续攀升为这种社会热议的传播扩散提供了客观基础,语言教育舆情呈现出一些新特点。

本栏目中的所有页面均系自动生成,自动分类排列,采用联索网络信息采集、网页信息提取、语义计算等智能搜索技术。内容源于公开的媒体报道,包括但不限于新闻网站、电子报刊、行业门户、客户网站等。使用本栏目前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