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生请吃饭事件后 网络舆情首入安徽政府报告
2016-02-17 20:51:59  百度   [查看原文]

只有正确应对网络舆情,政府部门和群众进行有效沟通,才能提升群众对政府的信任度,有助于加强干群之间的联系。

面对网络舆情,各级政府部门是畏之如虎、置之不理,还是积极处置,妥善应对?

在安徽省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有了“标准答案”。

在2月17日开幕的安徽省十二届人大六次会议上,安徽省人民政府省长李锦斌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积极引导和妥善应对网络舆情”,引发关注。

据人民网安徽频道旗下微信公众号“聊时局”了解,这是“网络舆情”一词首次被写入安徽省政府工作报告。

上述文章称,一起网络舆情事件,一旦处理不当不仅会影响政府形象,有时其负面影响还会从线上蔓延至线下,甚至对公共决策形成冲击。

此前引发轩然大波的安徽宿州“贫困生出钱请领导吃饭”事件便是如此。

2015年11月,安徽合肥一家企业给宿州埇桥区宋庙小学的30名贫困学生每人送去1200元钱爱心款,但据家长反映,学校因此向每位学生家长收取200元,请捐助方、镇村干部、受资助学生等吃饭,九桌饭花了2500多元。

2015年12月,《安徽商报》对此事进行了报道。

12月25日,新华社发表了题为《贫困生交吃请“份子钱”谁该脸红?》的时评文章。文中指出,从贫困生的爱心款里“刮油”,“份子钱”想收就收,更是于情于理无据。

事件曝光后不久,涉事小学校长被撤职,舆论也渐入沉寂。

然而,到了2016年1月29日,《中国纪检监察报》一篇《宿州“贫困生出钱请吃饭事件”调查(上):谁受益谁掏钱》的报道让“宿州贫困生出钱请吃饭”事件再度成为舆情热点。

此后,该报连续6天在头版、评论版刊发系列报道和评论,对整个事件详情进行披露。一桩原本情节简单、事实清楚的基层违纪案件,竟演绎出多方角力、欲盖弥彰的剧情,最终导致市区两级20名相关责任人被处理。

“聊时局”认为,从舆情处置角度来看,事情发生后,当地教育主管部门想的不是立即调查处理,反而认为“监督就是添乱”、“家丑不可外扬”,积极协调媒体“灭稿”,丧失了第一时间表明态度、处置舆情的最佳机会。

事件被曝光后,当地官方依然未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忽视了此事发生的重大背景——中央扶贫工作会议和中纪委全会刚刚召开,治理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成为今年反腐的重点。一个侵害贫困学生切身利益的违纪事件,很容易成为舆论聚焦的负面典型。

教育部门希望仅处理校长来平息舆情,却不曾想事件发展到举国震惊的局面。此后,舆情持续走高,引发中纪委领导高度重视,直到中纪委和省纪委联合介入调查。

面对上级调查组调查,埇桥区教育局主要负责人不知悔改,相反却试图掩盖,进行串供;纪检部门获悉舆情后,也未进行及时调查核实,仅听下级片面报告,舆情预判失误,结果引火烧身。

“聊时局”认为,整个事件的舆情处置暴露出当地个别官员的惯性思维——搞定就是稳定,摆平就是水平,不出事就是有本事。

但舆情能否搞定、摆平,显然不以官员的意志为转移,靠的是严谨、正确的预判,有效及时的处置手段,最重要的是解决引发舆情事件的本身问题。靠掩盖、打压、灭稿显然不是正道。

事实上,早在去年3月16日,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下发文件,要求各地、各部门在门户网站设立舆情回应栏目,建设舆情回应平台。

对此,安徽省社科院研究员王开玉认为,政府报告中提出“积极引导和妥善应对网络舆情”,有利于提升政府公信力,“只有正确应对网络舆情,政府部门和群众进行有效沟通,才能提升群众对政府的信任度,有助于加强干群之间的联系。”

长期从事媒体工作的安徽省省人大代表屈凤丽也认为,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积极引导和妥善应对网络舆情”,是一种进步。

“过去发生舆情事件后,删、堵、压往往是不少地方政府的标准动作。”屈凤丽说,只有坦诚沟通,正面回应网上的民意诉求,“才能真正化解舆情危机。”

本栏目中的所有页面均系自动生成,自动分类排列,采用联索网络信息采集、网页信息提取、语义计算等智能搜索技术。内容源于公开的媒体报道,包括但不限于新闻网站、电子报刊、行业门户、客户网站等。使用本栏目前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