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网络传播出现了新的传播特点和规律。网络舆情事件的产生、发展、发酵作为网络传播的一部分,也随之出现新的特点。怎样应对、适应这些新特点,已成为当今社会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
传播管理:面临三大难题
信息大爆炸给网络传播带来了管理上的三大难题。
1.信息噪音。信息噪音的实质是信息选择问题。对突出信息的痴迷,对超越文化或常识信息的视而不见;过分依赖历史数据,忽略细节信息,都会掉入信息选择的陷阱。
2.信息不对称。由于目前的大数据应用仍未形成与之紧密联系和互动的检测体系,数据公开制度不完善,极易导致民众获取政府发布消息上的脱节和滞后,从而产生信息不对称现象。除此之外,个体的经济水平、生活背景、社会地位、知识结构等差异都会导致信息不对称,即美国传播学家蒂奇诺等人于1970年提出的“知沟”。
3.信息碎片化。网络信息传播渠道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市场需求变得越来越窄众化和碎片化。互联网平台的开放性使网络信息的流动以及选择更加自由,信息传播从过去的“寡头垄断时代”逐渐过渡到“自由市场时代”。网民根据自身需求选择不同的渠道并逐渐类聚,局限于一个个碎片化的群体中。
新特点:谣言“辟不胜辟”
舆情是一种民意情况,是公众对社会生活中各个方面的问题尤其是热点问题的或显或隐的反应。它不仅包括公开表达的行为、意见和态度,还包括潜在的情绪表现。在大数据时代网络传播的环境下,网络舆情的发生、发展也呈现出新的规律和特点。
1.舆情事件关注周期越来越短。一个网络事件所折射的网络舆情可分为潜伏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四个阶段。网络舆论场中,层出不穷的突发事件凝聚舆论焦点,热点话题来去匆匆,情绪化的宣泄压倒公共话题的持续理性讨论。大数据时代,随着网络信息量的暴增,人们很难将注意力长期固定在某一舆情事件上。网民往往一窝蜂地感性关注、评价之后,迅速消散,没有充足的时间形成理性共识,不利于舆情事件的解决,破坏了政府公信力和企业形象。
2.信息噪音促使谣言“辟不胜辟”。网络上流传着大量良莠不齐的信息,难以判断真伪。微博、微信、论坛、博客、贴吧等众多媒介平台为网络谣言的传播提供了便利,几乎零成本的复制与粘贴方式使得一些网民无意中成为谣言的传播者。大范围的传播强化了谣言的欺骗性并进一步迅速扩散,最终形成“病毒式传播”模式,加大了辟谣难度。
3.舆情信息不对称加深舆情危机度。信息大爆炸带来了大量冗余信息,这成为人们获取所需信息的一大障碍。特别是在舆情事件中,经常作为舆情主体的政府、企业事业单位处于获取接受信息的上端,而普通民众则处于下端,两者之间的“知沟”逐渐形成并扩大,导致舆情信息的不对称、立场和认识的不共通,这加深了双方的矛盾和误解,加剧了舆情危机。以近年来频发的“邻避事件”为例,由于当地居民与项目企业、政府之间的理解和认识存在较大差异,共通的理解空间少,导致分歧和矛盾长期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