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舆情应对
2015年度教育舆情长期波动,从持续时间来看,舆情持续在三天以内的占比最高,近八成舆情事件在一周以内得以消解,但也有部分舆情事件,或由于应对不当,或由于事件一波三折,致使持续时间较长。
由于各地应对舆情采用的方法各异,舆情的最终走势也不尽相同。这也就最终导致公众和舆论对应对方的举措褒贬不一。本刊运用德尔菲法,选取十个案例分别归入舆情应对得当榜单和应对欠佳榜单:
应对得当 应对欠佳
芜湖液化气罐爆燃致17人遇难 安徽师大教授著书被认定抄袭
19岁大学生何九春救人身亡 阜阳颍东区一中学女生坠楼死亡
潜山小学生因答错题遭老师殴打 双耳出血 怀远老师被贴“乌龟” 与学生动手遭开除
女子公交车上逼小学生让座 自称教师 芜湖高考英语听力模糊考生拒交卷
网曝泗县一初中生遭开发商殴打 蚌埠多名学生遭班干部勒索
应对得当榜单解析:
以事实说话 正面回应引导
以芜湖“10·10”液化气罐爆燃致17人遇难事故为例,事发后不到3小时,“@芜湖发布”微博账号为首的宣传矩阵发布通稿,披露了本次事故并通报了事故伤亡情况,发布事件速度超过媒体自采时间约2小时。
第一篇通稿发出后,10月10日晚10时许,“@芜湖发布”微博账号针对关于死亡人数的猜测和网民关注的事故发生原因,发布了本次事故的第二条通稿,公布了事故原因的初步调查结果以及各级各部门围绕事故处置的工作动态。当地的第三份通稿,报道了遇害者身份核实情况、事故原因的初步调查结论、事故后续处置情况和全市安全生产工作动态。这两则通稿成为各大网络媒体的重要信源。
何九春事件也是如此。事发后,有媒体报道何九春并不会游泳,只是看到桥边有泡沫救生圈,套上跳下去救人,没想到泡沫救生圈折成两段。对此,涉事部门合肥市经开区管委会一一回应,并对同一批次救生圈进行了检测,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破裂可能是由于施救者使用不当,在拽时铁丝划损了救生圈,外加冲击力过大导致的。”在回应质疑的同时,当地还用多篇正面报道对冲。由此,何九春事件的网友倾向性由正面夹杂着一些负面声音,到正面情绪占据了绝对主流。
应对欠佳榜单解析:
避免“雷语” 根除“鸵鸟思维”
反观引发长时间关注的多个舆情事件,均存在处置不当因素。梳理“黎泽潮学术抄袭事件”舆情脉络可以发现,原本传播范围较小的学术事件,最后引爆成全国热点新闻,这都与当事人回应不当、校方应对迟缓有很大关系。“如果有抄袭,我出门就被车撞死”,黎泽潮这一诅咒式的回应不仅无助于事件澄清,还最终引爆了网友对此事的好奇心,加速了舆情热度的上升。显然,提升媒介素养、回归表达的专业性与科学性,是减少“雷语”的有效做法。
2015年,安徽发生了多起学生坠楼事件,绝大多数事件均未在网上形成长时间聚焦,舆情多在72小时内平息。唯有11月20日晚发生在阜阳市颍东区城郊中学一女生坠楼身亡事件,由于校方采用“鸵鸟思维”应对,不仅发酵成一场长达十余天的舆论风暴,而且舆论关注点不断外延,形成次生舆情。
从应对欠佳的多个舆情事件可以看出,在新媒体环境下,以不回应拖延时间或者不屑于的态度回应来应对网络舆情,心存侥幸心理,认为只要熬过舆论高峰就可万事大吉,只会让政府后期应对工作陷入极度被动。
当舆情发生后,网络舆论场人声鼎沸,急需真实声音介入,而相关职能机构往往掌握着现场话语资源。这个时候,“信息公开是原则,不公开则是例外”,要速报事实,慎报原因,再报跟进,既不失语,也不妄语,就成为突发舆情事件的第一定义者,进而掌握主动权、话语权,引导事件朝良性、可控方向发展。
第四部分 教育舆情应对建议
针对安徽教育系统的发生、应对现状,本刊建议,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下一阶段应重点把握以下几点:
一、加大主动发布的力度
综观媒体报道,凡是教育部门主动发布的,媒体报道以中性、正面为主,新闻宣传效果较为理想。只有牢牢把握住主流的“麦克风”,才不至于被众声喧哗的网络信息淹没。
二、争取“议程设置”权
网民从个人偏好设置的议题,可能并不了解政府公共治理的全部复杂性,因此,教育系统宣传部门的介入与引导极其重要,要善于洞察公共情绪,适时引导舆论。
三、加强新媒体素养
从引发舆情的原因来看,部分教育工作者存在媒体恐惧症,这说明加强舆情培训的必要性。官方应全面加强网络舆情监测,形成比较完善的舆情监测、预警、处置体系。
(本文选自《网络舆情(安徽版)内参》2016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