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是还网络空间清朗之必须
2016-01-14 09:45:10  百度   [查看原文]

——关于对改进网络舆情管理工作的一点思考 2016年01月14日 09:45:10

来源:求是网  作者:王硕

新媒体时代,互联网已日渐成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阵地。开展互联网领域综合治理,让网络空间清朗起来,是各级党委宣传部强化强宣传思想工作领导权的题中之义。2016年全国网络宣传工作会议强调:“要大力推进网络宣传工作理念、内容、手段、队伍建设等全方位创新,进一步探索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网之道,让党的主张成为网络空间最强音,为“十三五”时期开好局起好步提供有力网络舆论支持。”可以预见,加强对互联网领域的综合治理是未来一个时期网信工作的重点。

作为一名基层网信工作者,近日笔者在梳理总结2015年度涉本地网络舆情时发现,除去突发事件、时政热点,民生问题是网络舆情关注的焦点。综合分析,此类舆情以反映问题,表达诉求为出发点,一经发布往往得到网民的热烈响应,对外传播速度很快。涉事的相关单位或个人对此很是恼怒,总习惯于求助当地网信部门或网站后台管理人员对舆情进行删除或屏蔽处理。为了维护地方舆论形象,地方网信部门往往不得不顺应他们的求助。

其实,对待网络舆情的态度,考验着地方党委和政府的智慧。处理得当,可以借助舆论监督效应,促进党和政府履职尽责;若处理不好,则会导致政府形象受损和信誉危机,甚至引起突发事件危及社会安全稳定。

民生舆情不同于谣言,它是民众心声和心理诉求的反映。民生舆情产生的根源在于现实生活中与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民生问题没得到有效改善,人民群众对现实生活不满意。当民众的诉求无法通过现实渠道表达或得不到相关部门重视时,往往就会诉诸于网络,寄希望于借助媒体监督的力量,引起相关部门重视,进而促成自身诉求的解决。

古语云:“防民之口,甚于防川”,面对民生舆情,采取封堵民众发声的渠道,阻止民众发声的简单粗暴方式应对,无益是治标不治本。因此,应对网络民生舆情除去借助法制手段,还需要有立体思维,从根本上消除其产生的根源方为上策。

一是要高度重视和密切关注网络舆情,提高处置预见性,注重疏导。领导干部要经常上网了解当地舆情,体察社情民意。要将网络舆情的关注点,反映的问题点,作为做好民生工作的努力方向,及时尽早解决群众反映突出的问题,让民生没有“痛点”,将群众的不满情绪消除在萌芽状态。

二是要畅通群众表达诉求的渠道,做到有求必应。事实表明,正是由于一些领导干部和职能部门对于群众的诉求和反映的问题,或漠不关心,或久拖不决,或解决不到位,让群众失去信任,才寄希望于借助媒体监督的力量,从而导致网络舆情频发。因此,要落实好“首问责任制”和“首办责任制”,注意强化部门间的沟通和协作,不“推诿扯皮”、“踢皮球”,做到“群众有所呼、政府有所应”,所有群众的诉求都要有回声。

三是及时主动回应,勇于担责,妥善处置。对于重大网络舆情,最忌讳的就是置之不理或企图遮掩回避事实。要及时主动回应,如若属实,要态度诚恳承担责任,并承诺整改措施;如若与事实有出入,则更应该澄清事实,消除误会。为充分发挥网络舆情监督的作用,各地网信部门要与纪检部门、组织部门形成联动,建立网络曝光问责机制,倒逼各级干部及职能部门重视民情民意,全心全意为群众办实事。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牢固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民生问题大于天”的观念,把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祉当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指数,才能让人民群众坚定跟党走的信心,拥护党的决策,传递好党的声音,真正让网络空间清朗起来。

(作者单位:湖北省罗田县委宣传部)

本栏目中的所有页面均系自动生成,自动分类排列,采用联索网络信息采集、网页信息提取、语义计算等智能搜索技术。内容源于公开的媒体报道,包括但不限于新闻网站、电子报刊、行业门户、客户网站等。使用本栏目前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