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中国食品安全网络舆情总体状况研究报告
2016-01-01 09:31:00  百度   [查看原文]

2014年,我国的食品安全状况持续保持“总体稳定、趋势向好”的良好态势,但上海福喜、武汉转基因大米、多地频现毒豆芽等具有较大影响的食品安全事件时有发生,食品安全网络舆情一直备受社会关注。食品安全网络舆情作为公众发表与传播由食品安全事件所引发的情绪、态度、意见等的重要平台,对食品安全风险治理具有重大意义。《中国食品安全网络舆情发展报告》研究小组针对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的发展特征、公众对食品安全的认知及其食品安全网络舆情参与行为等问题展开了深入分析,为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的监管与引导提供支撑。

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的发展特征

1.微博仍是公众参与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的主要平台。2014年度所发生的超热度、高热度食品安全网络舆情中,微博占总热度的比重均已超过95%。对于“转基因食品安全与发展争议”这一相关事件,微博热度仍保持高达千万以上的数目,表明公众对这一事件的参与度及关注度一直处于较高水平。在食品安全网络舆情中,微博作为公众参与的主要平台的地位难以撼动。

2.食品安全网络舆情主要由人源性因素所诱发。在2014年度发生的6个超热度、高热度的食品安全网络舆情中,有5个由人源性因素所诱发;而在 2013年发生的3个超热度的食品安全网络舆情中,人源性舆情为2个。可见,人源性因素是诱发2013年、2014年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的主要因素。

3.转基因仍是关注的焦点。2013年、2014年对于转基因食品的关注总热度都达千万以上,是热度最高的舆情事件,对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争议继续,并且对于进行转基因食品的标识以保证群众知情权与选择权的呼声不减。虽然对于转基因食品的争议一直存在,但是,进一步发展转基因食品是不可避免的趋势,因此人们对于转基因食品的关注度也会一直保持在相对的热度。

4.舆情事件的涉及面更广。2014年发生的舆情事件不是只局限于一个行业中的一个企业或是某个地区,而基本反映了整个行业中大部分企业或全国普遍地区的共同问题,如毒豆芽、毒腐竹、工业盐冒充食用盐在全国多个地区都有发现,桶装水不合格情况涉及多批次、多品牌,多款面粉均被爆出含有增筋剂,多品牌功能性饮料含有二类精神药物等。

公众对食品安全的认知及其食品安全网络舆情参与行为

1.大部分受访网民食品安全知识水平不高且不看好目前食品安全形势。调查结果显示,对于食品安全知识的了解程度,大部分受访网民表示熟悉程度并不高;而对于目前我国的食品安全形势,大部分受访网民表示与前几年差不多,甚至越来越糟糕。可见,在我国食品安全状况持续保持“总体稳定、趋势向好”的良好态势下,公众仍认为目前的食品安全形势不容乐观,甚至越来越差。这可能是因为一方面食品安全风险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食品安全事件难以在短期内完全杜绝,诸如上海福喜事件、地沟油等影响广泛的食品安全事件时有发生,不断刺激公众的神经;另一方面,公众虽然已经意识到食品安全问题所带来的社会危害,但食品安全知识相对匮乏,而食品安全事件成因复杂且专业性较强,因此公众容易受到夸大、虚假信息的误导,再加上官方信息发布的相对滞后以及涉事企业的沉默,导致公众往往会对食品安全状况产生误判。在继续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同时,构建健康有序的食品安全网络舆情平台,宣传科学有效的食品安全知识与应对方法,畅通政府、企业、第三方专业机构以及公众等之间的交流通道,对于推动食品安全风险治理具有重大意义。

2.大部分受访网民的舆情参与行为比较理性。从调查结果看,在食品安全事件可能危害自身健康安全时,较多的受访网民会全面收集相关食品安全网络信息并理智分析;在网络中发布与传播与食品安全事件相关的未经证实的信息时,大部分受访网民会考虑其所发布信息对他人、社会、自己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在食品安全事件中若政府与非官方所发布的相关信息不一致,大部分受访网民对政府所发布的信息的信任度较高;在食品安全事件中,大部分受访网民对政府的辟谣信息比较信任;大部分受访网民不太可能为了获得更多网民的关注与认同,而在网络中发布与传播与食品安全事件相关的未经证实的信息;在食品安全事件中若自身所持有的观点与大多数网民的观点不一致,受访网民不太可能盲从大多数网民的观点。此外,在食品安全事件中,受访网民发表过激言论、通过网络动员来呼吁其他网民共同抵制涉事企业的产品以及参加现实的示威游行等活动的可能性不大。可见,大部分受访网民在食品安全网络舆情中的行为比较理性,这部分网民的参与行为将有助于推动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的健康发展。然而,虽然相对非理性的网民所占的比例并不是很高,但这部分网民的非理性行为对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的影响不容忽视,需要进一步研究该部分网民的行为与个体特征,为网民舆情参与行为的引导提供支撑。

3.大部分受访网民易受未经证实的负面信息的影响。调查数据表明,网络中有关食品安全的未经证实的负面信息对受访网民的食品安全信心有较大影响。而有关“转基因食品食用行为”的调查结果也表明,对于安全性问题尚无定论的食品,负面信息对受访网民的影响明显大于正面信息所产生的影响。这可能是因为食品安全问题直接关系生命健康安全,公众在面对相关负面信息时往往持有“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态,这也可以从侧面解释为何虽然我国食品安全状况“总体稳定、趋势向好”,但公众对目前食品安全形势的评价一直不高。在未来的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监管与引导过程中,一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大打击造谣、传谣行为的力度,尽可能减少网络中的虚假信息,努力净化网络环境,另一方面需要发挥食品安全专家以及食品安全专业机构在食品安全风险交流过程中的积极作用,通过风险交流培养与提高公众对食品安全网络信息的甄别能力,避免公众遭受虚假信息的误导,促使公众客观地认识与评价我国的食品安全状况,并引导公众更加科学高效地利用食品安全网络信息,理性地参与食品安全网络舆情。

网络舆情大数据与食品安全政府监管创新

《中国食品安全网络舆情发展报告》研究小组认为,在当前互联网环境下,“信息”已经成为食品安全领域无处不在的一个词,传统监管过程中各个环节所产生的记录原本只是在监管部门内部使用,汇总结果向上级部门汇报,信息流通的方向性很强,且交互很少。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监管流程的电子化,大量数据以电子化形式保存,大大提高了信息的交互能力。2002年后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公众获取食品安全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如何管理和控制大量的不确定信息成为政府监管面临的一项新挑战。在之后的发展过程中,社交媒体在我国逐渐流行,信息爆炸的问题进一步加剧。公众在接收信息的同时,可以随时随地的发布信息和发表意见,在原有不确定信息的基础上产生了大量的舆情信息。与普通信息相比,舆情信息表现出更强的情绪特点,不只可以反映公众的意见和态度,也可以反映出公众的情感倾向。

《中国食品安全网络舆情发展报告》研究小组指出,每天有大量的信息产生,数据的规模呈现爆炸式增长,这给食品安全监管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一方面,互联网上的海量数据和资源具有巨大的潜在价值,如果可以快速识别关键信息,并进行有效分析,有助于更快地感知到食品安全风险,向公众发出预警。但是,海量数据的获取和分析并非易事,信息发布的源头纷繁复杂,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信息管理的混乱,不确定信息和虚假信息的传播难以控制,为谣言传播提供了丰富的土壤。另一方面,社交媒体给公众参与食品安全监督提供了便捷的平台,促进了社会监督力量的发展,但是网络舆情中的不理性声音也给政府监管带来了很大困扰,网民中负面情绪的传播给社会稳定埋下了一些潜在风险。如何有效利用海量信息提高政府监管能力,并引导社会监督发挥积极作用,是“社会共治”理念下食品安全监管创新努力的方向。

《中国食品安全网络舆情发展报告》研究小组针对政府监管机制创新提出如下建议:首先,大数据驱动下的食品安全监管需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要建立统一的食品安全大数据平台,将来自生产企业、监管部门、物流部门、销售渠道和网络舆情的数据资源进行整合;另一方面,要从机构设置和体制机制上推动多部门协同的信息管理,规范信息发布流程。其次,运用大数据分析思路对网络舆情数据和政府监管数据的关联性进行研究,找到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督的冲突点,深入挖掘公众诉求,提高不确定信息的审核能力,加强政府监管部门和公众的沟通互动。最后,发挥网络舆情大数据的预测功能,提高监管部门的决策能力。针对具体的食品安全问题,将历史数据和现有数据融合,建立基于大数据的分析预测模型和决策支持模型,提高食品安全风险的预测评估能力,用数据支撑决策,制定针对不同情景的舆情回应策略。

(江南大学国家社科重大招标课题《食品安全风险社会共治研究》与教育部《中国食品安全网络舆情发展报告》课题组联合发布)

关键字:

本栏目中的所有页面均系自动生成,自动分类排列,采用联索网络信息采集、网页信息提取、语义计算等智能搜索技术。内容源于公开的媒体报道,包括但不限于新闻网站、电子报刊、行业门户、客户网站等。使用本栏目前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