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与社会发展论坛(2015)在合肥召开
2015-12-07 11:07:00  百度   [查看原文]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吴楠)12月5日,由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主办,安徽大学舆情与区域形象研究中心、安徽大学舆情与区域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承办的舆情与社会发展论坛(2015)在合肥召开。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和人民网、腾讯等业界近60位代表围绕“大数据时代的舆情治理与区域形象建构”的主题展开研讨。

“随着互联网产业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通过网络媒介传递信息、交流思想、发表见解、表达诉求,新传播革命实现了媒介对人的‘赋权’。”安徽大学舆情与区域形象研究中心主任芮必峰指出,在当前复杂多变的网络生态环境下,各种舆情事件层出不穷。网络已经成为社情民意的一面镜子、诉求汇聚的平台、思想文化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商业机遇与竞争的角逐场。但很多机构面对互联网和新媒体时还囿于传统的认知和思维,在舆情监测、舆论分析、舆情研判和处置等方面存在不足。

与会专家认为,互联网极大地改变了信息流动的方向和内容,不同的意见、观点可以得到更自由的表达,这些都深刻改变着传统大众媒体时代单向信息传播的机制,对于促进传统公共治理模式的变革与构建新型公共治理模式提供了重要的途径与契机。

“网络给了我们无限的空间,当我们利益受损时,就有了公开表达的机会。”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李良荣表示,网络舆情并不是生来就代表公众利益,它最多只能代表部分公众的利益,这当中也存在很多利益的抗争和博弈,研究这些案例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透视每个群体扮演的角色。“这是我们正确认识当前舆论场最重要的一点,不要认为舆论场天生就代表民意,民意则就是合理的。”他说。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陈力丹指出,不应轻易把网上意见视为舆论。网民在全国人口中占了相当比例,但在网上发表意见的网民人数只占所有网民的2%。即使看起来似乎很多人在发表意见,也大多不过数百上千人,与整个社会的人数相比,微乎其微。最多可以说在某个具体的论坛中,某种意见已经变成了这个论坛范围内的舆论。同时,在研究网络现象时,不仅要了解中国的网络发展状况,还要了解中国媒介或互联网的国际地位。因此,应关注国际电信联盟的《衡量信息社会报告》,皮尤研究中心发布的《新闻媒体状况》年度报告和玛丽?梅克儿发布的《互联网趋势报告》年度报告。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常务副秘书长单学刚表示,随着网络人群特别是移动互联网人群的不断扩大,社会舆论的议程设置开始更多地来自于互联网,微博、微信、新闻客户端“两微一端”对社会舆论议程设置的主导作用日益凸显。针对如何创新网络舆论场的规制和引导,他提出应推进依法管网、发展政务新媒体,强化网上民间正能量传播,倡导网络统战,寻求最大共识。

本栏目中的所有页面均系自动生成,自动分类排列,采用联索网络信息采集、网页信息提取、语义计算等智能搜索技术。内容源于公开的媒体报道,包括但不限于新闻网站、电子报刊、行业门户、客户网站等。使用本栏目前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