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天策:群体事件研究为网络舆论建设提供理论支持
2015-12-03 17:29:00  百度   [查看原文]

从新世纪以来,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网络舆论不断壮大,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大,产生了事件为中心的网络舆论聚集,对社会各界形成了强大的网络舆论冲击力,乃至于产生了网络群体性事件。我们的政府、学术界、业界也都高度关注这个问题,我们的研究从97年开始用了不同概念,大概有15个概念命名这种网络舆论聚集现象。

人民网做了关于网络舆情研判分析,有的概念是网络热点事件,或者是热点网络舆情,热点舆情事件,用的关键概念有一些不同。今年上半年人民网也报道了20件热点舆情事件。人民网到底用什么概念来表述这种现象,我觉得也在不断探索。

网络群体事件有一个学者调查,结果是网络群体事件的正面作用占了2/3,起重性24%,起负面作用只有15起,比例只占到10%。也就是网络舆论事件对整个社会发展,对网上正能量传播是正面的,或者是以正面为主的。

我自己的研究发现大部分案例的作用是正面的,比如杭州天价烟,上海钓鱼执法,孙志刚事件、微笑局长等等,药家鑫这些都起到了舆论监督作用,我们怎么能够把网络积极表达,最后推动了社会进步的监督作用叫做网络群体性事件呢?

所以经过我自己的研究和前面专家研究,我觉得定位网络群体性绝大多数案例作用都是积极的,传播的都是正能量。当然这对受到监督组织机构来说,它可能成为一个危机,它需要应对,需要改进。我们从全局观点来看是积极的,从局部来说,可能会使一些当事人受到损害,但是也给他带来改进工作的机遇。

大多数事件,如果要用事件命名的话,更准确的命名我觉得是网络公共事件,但是我们公共事件仍然不能涵盖所有的事件,它可能还有网络谣言事件,网络炒作事件。也有一些街头政治行为,有游行、示威、散布谣言等可以说网络群体事件,但是更多是网络动员。假如我们要研究这些活动,从集训行为到集体行动怎么形成的,更核心概念应该是网络动员的发动和动员的机制,当然这种动员在中国就是情感化动员。所以我们怎么样更理性引导网民,这是我们网络舆论建设需要努力的地方。

本栏目中的所有页面均系自动生成,自动分类排列,采用联索网络信息采集、网页信息提取、语义计算等智能搜索技术。内容源于公开的媒体报道,包括但不限于新闻网站、电子报刊、行业门户、客户网站等。使用本栏目前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