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由江南大学洪巍副教授、吴林海教授组织,国内多所高校与研究机构的学者共同努力完成的《中国食品安全网络舆情发展报告(2015)》在京发布。据介绍,《中国食品安全网络舆情发展报告》是教育部于2013年批准立项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发展报告培育资助项目。由江南大学江苏省食品安全研究基地洪巍副教授牵头。2015年度报告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是江南大学江苏省食品安全研究基地第四次出版的关于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的年度报告。
网民调查:比较信任政府信息 食品安全关注度高
报告从我国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现状、、网民在食品安全网络舆情中的非理性行为、网民网购食品的风险感知、负面信息对转基因食品消费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网络舆情大数据与食品安全政府监管创新等方面进行了介绍。
在食品安全事件中,虽然有近半的受访网民表示对政府的辟谣信息的信任程度一般,但仅有3.7%的受访网民对政府信息表示不信任。可见,大部分受访网民在食品安全事件中对政府的辟谣信息比较信任。
数据显示,面对“当食品安全事件可能危害自身健康安全时,您会全面收集相关食品安全网络信息并理智分析吗”这个问题,只有不到三成网民表示可能性较小或不可能。可见,较多的受访网民在食品安全事件可能危害自身健康安全时,会全面收集相关食品安全网络信息并理智分析。报告还显示,大部分受访网民不太可能为了获得更多网民的关注与认同,而在网络中发布与传播与食品安全事件相关的未经证实的信息。
建言献策:掌握舆情大数据 提高监管创新能力
关于政府监管层面,洪巍指出,传统监管过程中各个环节所产生的记录原本只是在监管部门内部使用,汇总结果向上级部门汇报,信息流通的方向性很强,且交互很少。2002年后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公众获取食品安全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如何管理和控制大量的不确定信息成为政府监管面临的一项新挑战。随着社交媒体在我国逐渐流行,公众在接收信息的同时,可以随时随地的发布信息和发表意见,在原有不确定信息的基础上产生了大量的舆情信息,舆情信息越来越表现出更强的情绪特点。
洪巍称,一方面,互联网上的海量数据和资源具有巨大的潜在价值,如果可以快速识别关键信息,并进行有效分析,有助于更快地感知到食品安全风险,向公众发出预警。但是,信息发布的源头纷繁复杂,不确定信息和虚假信息的传播难以控制。另一方面,社交媒体给公众参与食品安全监督提供了便捷的平台,促进了社会监督力量的发展,但是网络舆情中的不理性声音也给政府监管带来了很大困扰,网民中负面情绪的传播给社会稳定埋下了一些潜在风险。
洪巍认为,大数据驱动下的食品安全监管需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要建立统一的食品安全大数据平台,另一方面要从机构设置和体制机制上推动多部门协同的信息管理,规范信息发布流程。此外还要运用大数据分析思路对网络舆情数据和政府监管数据的关联性进行研究,找到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督的冲突点,深入挖掘公众诉求,提高不确定信息的审核能力,加强政府监管部门和公众的沟通互动。发挥网络舆情大数据的预测功能,提高监管部门的决策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