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形势下组织部门有效应对网络舆情问题的思考
2015-11-13 08:42:35  百度   [查看原文]

近年来,我国互联网发展迅速,已与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发生了密切联系,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它以强大的影响力、渗透力和独特的互动性、流动性,加剧了局部问题全局化、简单问题复杂化、个体问题公众化、一般问题热点化的趋势,也改变着我们党和群众之间的互动方式。组织工作特别是一些反映干部工作、干部问题的信息往往成为网上热议的焦点,如果不加以科学有效的疏导,极有可能造成工作被动,影响组织部门形象。组织部门如何在新形势下应对网络时代的社会舆情变化,掌握网络舆情主导权,因势利导用好网络舆情“双刃剑”,不断提升网络舆情引导能力和水平,已成为组织工作面对的一项新课题、当代领导干部的一门必修课。

一、兰州市组织部门网络舆情工作的现状

兰州市是甘肃的省会城市,地处西北,经济落后于南方发达地区,网络发展情况亦如此。从CNNIC的《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看到,甘肃网民绝对数量535万人,普及率仅仅只有20.4%,在全国网民规模已达3.84亿,全国互联网普及率为28.9%,高于世界25.6%的平均水平,甘肃互联网普及程度在全国位列第25位,长期处在第三梯队。但是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步伐加快,国办出台甘肃扶持47条对西部政策力度的加大,西部地区各方面都在飞速向南方追赶,网络普及率虽然不高,但是去年甘肃省荣登全国各省份网民增速第一的宝座,网民增长率达63.6%。从网络舆情数量来看,2009年全国列为重大舆情的72件中,涉及组织部门的几乎没有。应对突发性舆情事件,是我们组织部门所要面对的新课题,市委组织部按照积极应对、稳妥处置的思路,一年多来,通过建队伍、筑阵地、抓引导、抢占网络舆情制高点,从摸索到实践、从学习经验到规范程序,不断探索组织部门监测、应对、处置网络舆情的有效途径,进一步提升了全市组织系统应对网络舆情事件水平和能力。

一是成立机构靠实责任。网络舆论宣传已成为组织部门宣传工作的重要手段,为了掌握网络舆论宣传工作特点、把握自身规律,更好地服务于组织部门中心工作,兰州市委组织部于2009年9月新成立了干部党员信息管理处,统筹、协调全市组织部门网络舆情的应对和处置工作。

二是基础保障及时到位。硬件方面,为满足网络信息及时获取的需要,配备了专用笔记本电脑和无线网卡,为及时监测舆情信息提供了硬件和网络保证。人员方面,抽调熟悉干部组织工作、精通网络技术和计算机应用的同志充实到信息管理处,积极与省委组织部对口处室加强联系,做好组织部门舆情事件应对处置工作的对接。业务培训方面,组织相关同志主动向书本学、向网络学、向同行学,尽快适应和熟悉工作环境;通过参加赴外地业务培训班,邀请省、市专家座专题辅导进一步提高驾驭新工作的能力。

三是队伍建设注重质量。在全市县区、组织部门选配了10名政治素质好、文字能力强、组工业务熟和计算机水高的同志组建起我市精干的网络舆情工作队伍,即时监测网络舆情、撰写评论、发表观点。同时采取定期业务辅导培训、座谈会交流学习等方式,不断提高他们开展网络舆情监测和应对工作的能力。

四是制度建设紧贴实际。制定的《兰州市组织部门网络信息员工作职责》、《兰州市组织部门网络信息员考核评比办法》、《兰州市组织部门网络信息员值班制度》等三个制度,明确了工作任务和职责,形成了市县区两级网络舆情工作的组织、协调、指导全覆盖工作格局。制定的《兰州市网宣工作定期会议制度》,通过定期召开座谈会,对上阶段工作开展情况及时总结,安排部署下一阶段工作重点;同时,加强对上级文件精神、优秀评论文章的学习,开展“评比优秀网评文章”、“谈体会、谈认识”心得交流活动,起到了交流经验、以老带新,互帮互助,共同提高的作用。探索试行的信息员网上签到制、值班信息员月度交接制,形式新颖、独特,变被动应付为主动参与,有效地加强了队伍的管理。实行网络舆情工作月度通报制度,按照地域分布将全市组织系统网宣工作划为东西两个片区,每月对发表网络评论文章,跟发帖、转帖,专题等情况填写汇总表,定期通报。

五是创新方式发挥作用。在创新方式方法上充分发挥网络的功能,不断加强组织部门应对网络舆情的能力。为此建立了信息员QQ群工作机制,利用已开设的组工网络信息QQ群在网上布置工作、发布通知、交流讨论和反馈信息,成功搭建了“交流互动、工作互助、关系互融、难题互解”的高效信息化平台。截至目前,信息管理处利用“QQ工作群”先后开展主题交流讨论12次,发表文章、经验材料、心得体会90余篇,发布工作通知、公告、工作安排等信息120余次,收集整理信息300余条,解答相关问题110余件。

六是实战演练取得实效。一方面坚持围绕全国组织工作开展网络专题引导,进行实战演练。上半年围绕“全国组织工作满意度调查”、“中组部整治用人不正之风”、“石家庄王亚丽造假骗官案”、“特殊党费新闻发布会”、“中央11部委新闻人集体亮相”等专题开展讨论、发表观点,提高了信息员抓焦点、寻热点、捕亮点和撰写网络评论文章的能力;另一方面,在我市突发的几起组织部门相关的舆情事件应对中,第一时间监测舆情信息,快速查清事件、做出处理,及时发布调查和处理结果、澄清事实,及时疏导情绪、化解矛盾,为今后突发舆情事件的应对积累了经验。

二、兰州市组织部门应对网络舆情的主要做法

兰州市委组织部在应对突发重大舆情事件中,坚持“统一指挥、分级负责,快速反应、协同联动”的原则,做到市县乡三级同时部署、主动应对,及时监测、果断处置,公平、公开调查和处理结果,积极引导社会舆论,最大限度地化解了事件造成的不良影响。具体来说,主要是做到了五个“及时”:

一是联合互动,及时监测。市、县(区)两级信息员及时监测突发事件动向,保证在第一时间内获得最新网络舆情,为下一步迅速调查、处理,提供了及时、准确的信息。

二是迅速反应,及时应对。网络舆情事件发生后,由信息化职能处室迅速上报部领导和上级组织部门,责令相关部门成立联合调查组了解事实真相,通过党建信息发布、网上发帖、跟帖、撰写发表网评文章等形式,正确引导网络舆情,及时掌握网络信息主导权。并通过召开新闻发布会、与当事人当面交流、网络跟帖等方式,不断加强舆论引导,及时向社会和媒体公布事实真相。

三是公开透明,及时澄清。在处理整个事件的每一个过程和步骤都坚持“及时、准确、公开、透明”的原则,主动还原事实真相,以正视听。特别是通过对调查和处理结果的公开、公正、及时的公布,防止了矛盾进一步激化,提高了群众对组织工作的满意度。

四是把握重点,及时引导。在开展网上引导工作中,认真分析事件的核心问题、群众关切的焦点问题,在网评、跟发帖引导时围绕处理事件过程、程序、处理结果等关键内容进行正面引导。

五是分析原因,及时通报。总结经验教训,找出问题的深层原因,及时在市县两级组织系统党员干部中进行通报,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三、组织部门舆情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近两年,兰州市组织部门在应对网络舆情工作方面做了一些工作,摸索出了一些应对网络舆情的科学处置办法和措施,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与组织部门网络舆情复杂、多样、迅猛的发展态势相比,与发达地区应对网络舆情的机制相比,与处置组织部门突发舆情事件的能力来说,从认识到实际操作仍存在着许多问题和不足。

从认识方面来看:组织部门对网络媒介和网络舆论的重视程度有所提高,但对网络舆情认识、与组织工作的关系等问题缺乏深入理解和系统研究。一是对网络舆情的认识不高。由于对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的快速、多样、互动、开放、难控等特点了解不深。一些人认为网络是娱乐工具,工作中,满足于传统或既有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模式,习惯地认为做工作还是靠开会、发文件、看报纸来得现实,主观上不把“网络”当回事;一些人信奉“沉默是金”、“真相总有一天会大白于天下”,“身正不怕影子斜,谣言止于智者”等信条,不愿直面,内心怕网络、主观躲网络,“不怕通报,就怕网报”。一旦出“负面情况”避之不及,不是下达“封口令”就是摆起“鸿门宴”,以求“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求有福,但求无祸”,有意与网络保持一定的距离。二是对网络舆论与组织工作的关系认识不够。网络舆论是民意民声的代表、社会监督评价的一种方式。组织工作是党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工作的一个部分,必然受到网络社会的影响和制约,由于我们对这种关系的认识不够深,没有高度重视形成与之相适应的工作理念、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由“不适应”引发“相矛盾”、由“不听民”导致“不为民”,在舆情的处理不够好,阻碍组织工作自身的发展。三是人员和设备保障不力。由于认识不足导致重视不够。目前,除市委组织部成立了职能处室,配备人员和设备外,仅仅在八个县区各选配了一名兼职的信息员。这些信息员大部分都是身兼数职,经常因工作繁忙很难再抽出空闲时间开展网络监测工作;此外,因经费原因未能配备专用电脑、上网卡和专业软件,只能利用公用电脑和网络,工作时效性和质量都无法保证。

从实际操作方面来看:舆情应对工作缺乏主动性,经验少,遇到什么、解决什么,没有遇见性和前瞻性,工作中存在等、靠、拖的被动思想。一是缺乏处置预案,一旦发生舆情束手无策。各级组织部门对网络舆情工作缺乏前瞻性和预见性,对可能引发的舆情事件缺乏政治敏锐性,从整个舆情事件的监测、应对、处置到后续工作看,缺少相配套的运行机制,各级组织部门应对舆情事件时没有统一的标准,或是方法、或是尺寸上出现过松过紧的现象;一旦发生网络舆情危急情形,不知如何下手,难以应对,不能及时地引导和有效控制事态发展,负面影响难以及时消除。二是管理制度落实难。虽然我们制定了相关的管理制度、办法,但是从应对事件的责任追究上看,没有具体的措施,责任主体不明确,以致工作开展中“避着”,网络舆论出现后“捂着”,事情演化大了“压着”,激化到一定程度“拖着”,最后“急着”亡羊补牢。在网络舆情队伍的管理中,由于各基层单位没有形成统一、完备的组织领导工作架构,直接由全市统一管理,导治工作执行力、约束力、队伍的凝聚力不高,同时相应的奖罚评定机制和工作保障机制落实不到位也给制约了队伍的稳定发展。

四、组织部门有效应对网络舆情的对策与建议

(一)提高认识,从思想上主动应对。近年来发生的一系列网络热点事件,充分显示网络力量和网络舆论重要性。网络舆情如果引导得法,控制有序,能成为化解问题的重要力量,有助于问题解决;反之,引导失当,控制不力,会使矛盾进一步激化。组织部门必须充分认识网络舆论的巨大力量,更新思想观念,充分运用网络便捷、公开特点,加快电子政务推进步伐,推进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利用互联网开展工作、了解社情民意;将网络舆情运用于干部选拔、任用、考察等项工作。主动通过网络坦诚沟通,在交流中求得理解,在沟通中取得共识,在讨论中凝聚人心。一要增强政治敏锐性。舆情的发生发展总是有它的源头和过程。只要我们政治敏感、视野开阔、鉴别力强,就能够及时捕捉舆情苗头,及早处理。要转变思想,主动接触舆情。不能狭隘地认为了解舆情、应对舆情是其他部门的事,要从维护党和国家形象,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高度出发,认识到组织部门在应对舆情中的重要责任。要加强学习,学深学透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增强政治鉴别力。要勤观察、勤思考,时时处处留心周围的事物,迅速而敏捷、细致而深入、全面而准确地洞察事物本质,把握发展趋势,做到见微知著,心有底数。二要增强组织工作的透明度。信息公开透明不仅有利于开展工作,也有利于提高党委政府的公信力。我们要改变封闭的观念,树立开放的意识,把群众满意作为组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干部选任、监督等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上,坚持面向社会、面向群众,做到政策公开、标准公开、过程公开、结果公开,真正落实党员干部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三要加强与新闻媒体的沟通联系。要重视与新闻媒体的沟通,特别是加强与党报党刊等权威性媒体的联系。随着网络、手机的迅速发展,新兴媒体已成为社会意见的重要汇聚之地,很多舆情也越来越多地通过网络平台得以表现。因此,要主动与网络媒体建立联系,特别是在权威网站上及时将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公开,确保正面的、权威的信息始终占有主导权。要加强与宣传、网监等相关部门的联系,发挥他们的资源优势,加强对重点网站的跟踪、监控,为应对舆情创造条件。

(二)夯实工作,在行动上积极应对。组织部门要在应对舆情中赢得主动,必须打好基础、抓好队伍、建好制度,才能在实践中做到思而有备、临危不乱。一要建立网络舆情工作者队伍。首先各级组织部门要有一支高素质的新闻发言人队伍。新闻发言人可选择综合素质高、组织工作业务全面的领导干部担任,主要职责是在一些重要工作中代表组织部门做好信息发布和疑问解答。其次要有高素质的网络信息员。信息员要选择政治素质高、思想品德好、组工业务精、文字能力强的同志担任,他们应来自组织部各内设机构。其主要职责是做好日常信息的收集分析,以及在舆情发生时的引导、应对等,如在主流媒体撰写评论员文章,在权威网络上做好发帖和跟帖工作等。二要加强应对舆情专门训练。全国组织部长会议提出,组织部门要关注网上舆情,加强这方面专门训练,提高组工干部快速反应、及时应对、正确引导的能力。按照这一要求,组织部门要在干部日常培训中加入应对舆情的课程,特别是根据新媒体特点,创新舆情管理能力培养的方式方法。制定业务培训计划,开设网络知识、舆情分析、网络公共危机应对技巧与策略等课程,采取自学与授课相结合、召开座谈会与业务培训相结合、网上主动学与网下实践学相结合、“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等培训方式,切实提高组工干部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运用互联网的能力、舆论引导的能力,提高网络信息员网上舆情信息监测能力、网评文章撰写能力和网络舆论应对能力,确保在应对舆情中掌握话语权、占得主动权。三要健全应对舆情工作制度。建立健全工作制度是应对舆情的关键环节。通过建立信息发布制度,在主流媒体或重要门户网站,及时将组织部门的重点、热点工作信息公布。通过建立舆情监控制度,利用舆情工作者队伍密切监控涉及组织工作的重要舆情动态,掌握舆论动向。通过建立舆情引导制度,对关于组织工作的舆情,迅速分析研判,查找发生问题的根源,并以权威发布的方式,及时回应公众疑问,不作无谓争辩,不跟风炒作,不人为制造热点。通过建立舆情处理预案制度,按敏感程度和影响大小,将舆情热点分为不同类别,分别制定针对性的应急处置工作预案,明确工作流程,把责任落实到人,实施动态监控。通过建立网宣工作奖罚激励机制,对网宣员的工作实行量化考核,由信息职能处室要做好“月汇总、季通报、年考核”工作,对于工作中积极主动,成绩突出的给予表彰奖励。四要加强组织领导。主要是进一步明确分管领导、职能处(科)室、各网络信息员工作职能职责,把网络舆论应对工作列为组织工作重要内容,发现重大舆情,立即成立专门工作小组,形成市、县(区)统一部署、分级负责、上下联动、运转协调的工作格局。同时,加强调查研究,以调研、现场会、经验交流会等形式,不定期交流网络舆论应对利用工作经验,推广工作成果;加大考核问责力度,把网络舆论应对利用工作纳入组织工作考核内容,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办法,创新监督检查方式,推动工作高效开展。

(三)深入思考,在沉着中冷静应对。通过对典型事件的总结,好的方法和经验为我们今后开展工作积累了经验,指明了方向。同时,在这些典型事件中所反映出的另一些问题也值得我们今后工作中去认真思考。一是应对处置网络舆情事件不能止于处理个人。从最近兰州市发生的几起与组织部门有关的网络舆情事件来看,从“打人旅游局长”、“打人邮政局长”到“打人处长”都是因领导干部在公共场合与民众发生纠纷而引发的网络舆情,虽然在应对和处置时,做到了及时、公开、稳妥,在处置上无一例外都被立即免去了职务,最大限度地化解了危机,消除负面影响。但是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这些领导会“前仆后继”一个接一个犯错,不吸取教训呢?归根到底,是这些“长官”的官本位思想在作祟,他们时刻都把权利、特权挂在心上、放在嘴边,从没有把群众的利益、群众的疾苦装在脑子里、放在行动中,导致了他们与群众严重的背离。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仅采取对当事人进行免职处理是不够的,只能治标、不能治本。从另一个角度看,个别人的被处理掩盖了一些问题的实质,个别人的被安抚在某种程度上给其他类似遭遇的人一种暗示——要解决问题就得捅到网上,就得把事情闹大,“信网不信法”,甚至“信闹不信法”。因此,我们要切实在选拔任用干部和干部日常监督考核中下大力气,真正把那些思想道德素质高、有正确的权力观、价值观,有为人民服务的意识,牢固树立“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观念的优秀干部安排在领导岗位,实实在在的让群众满意。近期,李源潮在组织部长学习五中全会精神座谈会上指出,实现“十二五”目标,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是关键。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为科学发展选好干部、配好班子。要继续以增强党性为核心、提高能力为重点,加强干部教育培训。要加强领导干部群众观教育,提高做好群众工作本领。这不仅是今后五年组织工作的重点,同样是应对组织部门网络舆情、解决根本问题、疏导民意的核心。二是“网络推手”是包装网络舆情事件“上市”的主谋。从近期的“打人局长”到“打人处长”等网络舆情事件中,我们发现这些信息会不约而同地在各大主流媒体显著位置“亮相”,评论和点击率随之爆发性增长,背后都有网络推手的身影。近年来,网络推手通过网络舆情的干扰,已经成功地制造了一个个舆情热点。他们常常通过网站论坛、博客、QQ群、聊天室、网络视频、新闻网页、贴吧等载体,干扰舆情,误导网民。就拿兰州市发生的“打人局长”事件来说,经调查核实后,这位局长即没有打人,也没有口出狂言“我是局长”,可是在网上被扭曲、刻意放大,引起不明真相网民愤怒,发泄到网络上。因此,快速、准确地识别网络推手,排除网络推手的干扰,已成为把握网络舆情的关键环节。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网络推手”的特点一方面是有非常强的组织能力,一夜之间就能号召“水手”们形成强大舆论压力;另一方面能够抓住和制造“焦点、热点”。他们掌控着一些称为“意见领袖”的高手,他们能够体察民间草根的声音,同时也关心时事,他们的观点往往能够左右网民的判断并最终引导网络舆论的走向。目前很多大型论坛都注意培养论坛的“意见领袖”,将其代表性的言论置顶和加精,利用他们的威望来强化舆论效果。因此,如果不能排除网络推手制造的干扰,就会制造不符合实际、错误、甚至是相反的信息,误导公众对事件以错误的研判,给党和政府的工作造成损害。快速、准确地识别网络推手,排除网络推手的干扰,是网络舆情监测工作者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应对“网络推手”带来的不良影响和后果,也应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加强行业自律和网络环境的治理与监管。电信、网站、网络运营商要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切实履行法律责任、社会责任和道德责任;政府部门要通过建立制度和加强督查力度,不断理顺网络管理体制和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对于一些易于被网络推手所利用的网络传播形式,要及时进行研究,加强监管。杜绝一切虚假的、恶意的、刻意夸大与事实不符的信息、论点,使我们拥有一个良性的、健康的、绿色的网络环境;同时也要支持群众积极参与“网络问政”,通过开设网络论坛、博客等途径听取民意、了解民情;支持鼓励群众通过网络对我们的组织工作进行监督。二是重视网络“意见领袖”的作用,加强与他们的沟通和联系,同时建立自己的“意见领袖”和“网络写手”队伍。目前在一些主要党建网站和大型门户网站中涌现出了一些优秀网评写手,如仲祖文、汪红光、三季稻、韩天才等,撰写出了《考核干部家庭道德绝非“小题大做”》、《如何克服“三年不动就有失落感”》、《不能让老实人吃亏》等题材新颖、观点鲜明、内容真实、语言通俗的网络评论文章,读后给人以启发、令人深思。除此之外,要加强网络宣传力度,逐步提高广大网民的认知水平,使广大网民成熟起来,用客观、理性的方式去思考问题,表达观点,不被“网络打手”所支配和利用。

本栏目中的所有页面均系自动生成,自动分类排列,采用联索网络信息采集、网页信息提取、语义计算等智能搜索技术。内容源于公开的媒体报道,包括但不限于新闻网站、电子报刊、行业门户、客户网站等。使用本栏目前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