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公共事件舆情应对与效果评估信息平台建设研究》课题组
【摘要】目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一个突出的特征是普遍的社会焦虑感,人们面对歧视、不公、强权等事件时,容易产生先入为主的判断和态度倾向。事件本身成为介质,每个人都可以借此发泄情绪,个体化的情绪体验通过传播和交流扩散为社会化的情绪。了解网民认知框架的构成维度和特点,有助于对网络舆论进行良性引导。
【关键词】认知框架 舆论议题框架 网民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在对舆论的研究中,剖析网民认知框架的形成维度,是把握舆论生发脉络的关键。网民接触和处理大众传播信息的认知结构和诠释规则来自于社会生活经验、知识积累、价值观等,认知框架引导网民处理新的信息,作用于整个认知的心理过程。人们对事情的认知基于历史记忆和现下经验(由个体事件和集体记忆构成现下经验),而媒体、网络大V对事件的解读和评论能够对人们的认识方向和反应强度产生显著影响,即对意见的激活和情绪的启动发挥着重要激发、促进作用。
个体事件与集体记忆:超文本的互文叙事
第一,现代传播技术不断重复强化集体记忆,强化人们判断事件性质的认知图式。每个人的认知都与历史记忆和经验紧密相连。现代传播技术的发展使得“集体记忆”更容易被不断重复与强化,事件本身也成了一种超链接的存在方式,与其他信息的关联更为开放和多元,并成为整个信息网络中的一个节点。这样就使得传统媒介环境下信息被覆盖和遗忘的特征得到了彻底的改变。不但如此,由于超链接的存在方式,过去的信息很可能转而成为受众理解新闻、形成意见的重要参考。集体记忆类似于一种“库存”,能使社会大众对某些社会事项持有普遍一致的看法,价值和道德感也从中产生;每个人的认知又是源于个人所处的当下环境,当社会生活中发生个体事件或出现某些问题时,会对社会成员产生不同程度的刺激,通过“库存”的积淀和当下事件的刺激,形成人们的共性认知。中国急剧的社会变化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外部刺激和挑战,人们在面对歧视、不公、弱势与强权等事件时,容易产生先入为主的判断和态度倾向,因此在特定处境时容易形成某种共同感受和共同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