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鸿强作为嘉宾参加第三届中国新闻法治建设学术峰会。图片由本人提供
中国青年网北京10月4日电 (实习记者 李洲洋) 提起“舆情”,你会想到什么?说起“网络舆情+”,你又了解多少?“舆情应对”等同于“危机公关”吗?带着一连串的疑问与积聚已久的困惑,记者走近《领导干部网络舆情工作指南》主编、“网络舆情+”的提出者邹鸿强,听听这位国内舆情业的领跑者,对于以上问题如何释疑。
用“舆论情报”解释“舆情”更合适
提起“舆情”,很多人的第一念头是 “删帖”、“禁言”、“水军”……但在邹鸿强看来,网络舆情不是洪水猛兽,而是网络民意的表达,“通俗地讲,舆情就是舆论情况,就是大众对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等等表现的总和”。同时他也指出,比起“舆论情况”,用“舆论情报”的简称来解释“舆情”更加合适。
“对于很多政府机关来讲,他们需要了解民意;对于企业而言,除了关注企业的舆情外,它会关注核心竞争对手每天的动态,不管是正面的负面的,无论是产品促销还是新技术的发布,甚至是领导动态,这就是‘情报’。两者组合在一起,就是‘舆情’。”邹鸿强分析称,用“舆论情报”来定义“舆情”,会让它的适用面更广。
对于大众“舆情被少部分人左右”的猜测与论断,邹鸿强并不认可,“水军之所以被称为‘水军’,是因为真的很‘水’。即便在评论里跟一百个贴,跟上亿的网民相比,什么也不是”。
因此,邹鸿强总结说,“面对舆情要用正确的方法与媒体、公众对话沟通,做到信息公开透明承诺有效,能否满足公众知情权对化解危机非常关键,公众获得的信息越多,谣言就越少,公众对有关政府和企业的信任度就越高,反之,通过水军来引导舆情则是下下策,有可能引来舆论的再次发酵。”
网络舆情+:融合各行业产生新的生态
就像当下较为流行的“互联网+”一样,邹鸿强提出的“网络舆情+”强调网络舆情跟各个行业应用相融合,“融合会产生一个新的生态”。
邹鸿强举例说,网络舆情跟金融的结合,可以在信贷风险预警方面应用。“银行通过网络舆情监测,可以看客户在网上的网络声誉及口碑情况。贷款之后持续追踪,一旦出现什么苗头,比如说企业快要破产了,银行第一时间得到预警,就可以向法院申请保护银行的利益。”邹鸿强解释说。
就连看似关联不大的腐败查处,与网络舆情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办案过程中,一个人一旦被调查,如果把这人的相关舆情加以分析整理,作为办案的线索,办案人员也会更加省时省力。”邹鸿强补充说道,结合网络舆情,办案人员工作会更加精准,更有着力点。
比起利用舆情去渲染负面的内容,邹鸿强更看重舆情与各行各业的应用结合,“利用大数据技术+人工智力分析,网络舆情+行业+应用,才能推动行业健康发展。”邹鸿强对于业内生态的净化做出这样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