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2015-09-22 10:07:00  百度   [查看原文]

迁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刘杰

网络舆情作为社会舆情在互联网空间的映射,已成为各阶层利益表达、情感宣泄、思想碰撞的舆论渠道。由于它具有独有的空间、形式、传播介质的特殊性、内容的广泛性、复杂性等,这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网络舆情呈现出的新特点,对我们提出了新要求。

一、网络舆情新特点

1.舆情的客体内容多元、分散、难以预防。从舆情传播的主体来看,正在由“一元集中”向“多元分散”、由“一对多”的广播式向“多对多”的互动式转变。从舆情传播的客体来看,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使得其接受心理日益呈现个性化、多元化、分散化、碎片化特点。

2.网络舆情主客体不协调导致网络群体极化现象存在。随着网络的不断普及,网络群体极化现象变得更为突出。“群体极化”对于积极的网络政治群体来说是有好处的,但是对于消极的网络政治群体来说,如果新的科技被应用致使群内的成员自绝于不同的或者是反对的意见,并增加彼此的相似性,那就是社会的大不幸了。

二、网络舆情新特点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1.网络舆情作用的凸现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树立阵地意识。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应对网上消极负面信息的不良影响,寓传统优秀文化教育于网络舆情的正确导向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达到意识形态的有效转型,以这种正确的时代精神引领时尚和潮流。

2.网络舆情的多元、分散、冲突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与针对性。在网络上,网络受众一般表现出强烈的参与意识。在对议题发表言论、进行评论的过程中,网络受众之间往往容易形成即时性在线活动交流。这种在网络之间的互动性,使各种观点和意见能够快速地表达与反馈,不同的社会阶层和地域、人群之间经常出现各种误解、隔阂和相互指责。网络意见多元化、分散化的局面,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三、积极引导网络舆情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相适应

1.畅通机制,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运行机制。网络不仅创建了全新的社会领域,也打破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模式,而且也为思想政治教育超越传统开辟了现代方式的创新。完备的法律、法规是有效管理网络,预防、遏制各种不良行为的关键。在动力机制建设方面,要正视网络舆情的合理需求,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运行起来,贴近网络舆情的实际,做到“说理”与引导有机结合。在联动机制建设方面,必须适时地跳出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框架,使网络舆情适应社会发展的实际。

2.风险评估,及时构建网络舆情产生的预警机制。在舆情潜伏期,应该努力建立适度的调控机制;在舆情爆发期,要努力建立积极的干预机制;在舆情的持续期,要努力建立有效的应对机制;在舆情的淡化期,要努力建立必要的反馈机制。

3.危机干预,建立有效的网络舆情危机应对机制。网络群体的日益发展壮大,网络舆情产生的危机事件就必须需要得到快速、及时、有效的解决。因此,应加强对网络公共事件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提高处置网络公共事件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同时,应积极应对网络舆情危机,建立网络舆情管控的组织体系,及时掌握网络舆论的动向,并制定有针对性的应对预案,一旦发生类似事件,必须及时回应或处置。各部门要协同作战,互相配合,增强信息的透明度,切忌隐瞒和拖延,提高处理网络舆情危机的能力。

本栏目中的所有页面均系自动生成,自动分类排列,采用联索网络信息采集、网页信息提取、语义计算等智能搜索技术。内容源于公开的媒体报道,包括但不限于新闻网站、电子报刊、行业门户、客户网站等。使用本栏目前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