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舆情综述:纪委节前发反腐警示 对领导干部有何效果?
2015-09-21 10:48:00  百度   [查看原文]

“两节”(中秋节、国庆节)前夕,安徽省纪委再次发出反腐警示。虽然是老生常谈,但从近期公布的落马官员贪腐细节来看,却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奖金互发、公车私用、公款旅游、办公室超标……本周,安徽各地纪委集中公布了一系列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的典型案件。警示的同时,也说明了当前反腐的复杂性和“四风”问题的反复性。

节前反腐警示有着现实需要

9月14日,备受关注的“安徽广电腐败窝案”有了最新进展--安徽广播电视台原副台长赵红梅涉嫌贪污、受贿一案,经检察机关提起公诉,淮南市中级人民法院已受理立案。

此外,媒体还披露了赵红梅涉嫌贪腐的六大手段:与台长互发慰劳奖金、用公款购买私人物品、买相机用假发票报销、与同学联手谋取私利、收钱关照电视剧采购、让姐姐保管受贿钱款。

从上述贪腐手段来看,赵红梅腐败是从违纪开始,节假日成了她违法违纪的重要节点,同事、同学、姐姐成为她的腐败共同体;从受贿时间上看,中共十八大后,赵红梅依然不收手、不收敛,顶风违纪,是造成安徽广电“塌方式腐败”的重要原因。

赵红梅贪腐一案再次说明节前反腐警示的重要性和现实必要性。领导干部只有将纪律和规矩挺在法律的前面,心存戒尺,警钟长鸣,才不至于走向贪腐的深渊。

“两节”前夕,安徽各级纪委通过集中通报典型案例释放出了“越往后执纪越严”的强烈信号。与此同时,省纪委监察厅发出通知,警示各级领导干部“两节”期间要带头遵守党纪党规,坚决刹住“四风问题”。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中央八项规定出台后,新一届党中央频频对奢靡之风下达禁令,紧盯每一个重要节点,整治“四风”。中纪委书记王岐山强调,要狠抓党风建设,促进民风转变、移风易俗,用党风带动民风的转变。

由于“四风”的反复性和顽固性,正风肃纪显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唯有抓住解决问题的“牛鼻子”,才能将从严治党落到实处。

9月16日下午,安徽省委常委会召开会议,传达学习中央有关通报精神。会议强调,要推进巡视、审计监督、重要岗位干部交流轮岗、制度规范“四个全覆盖”,进一步形成监督合力、完善监督链条,实现对权力运行全过程全方位监督。

“党政同责”增强监管威慑力

强化从严治党,还须治理“为官不为”。本周,安徽在治理为官不为方面再念“紧箍咒”,出台强措施。

9月17日下午,省委、省政府召开落实安全生产责任谈心谈话会。省委书记、省长亲自约谈各省辖市、县(市、区)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和省直有关单位和省属企业等有关单位主要负责同志。

为啥要开这个会?一是要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二是因为安徽目前安全生产形势并不乐观,还需拧紧安全阀门,防患于未然。

就在会议召开前两天,国务院安委会和安徽省政府刚刚通报了两起火灾事故,引发舆论的广泛关注。

9月15日,《新安晚报》报道称,2014年12月26日凌晨,阜阳市颍州区王店镇一个床辅材加工点发生火灾,造成5人死亡,6人受伤。“省政府调查组认为,这起事故是因租赁户严重违反有关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相关政府和部门消防安全监管履职不到位而造成的一起较大火灾责任事故。包括颍州区副区长在内的7名官员被建议追责,2名官员被移送司法。”

同一天,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对外发布了七起火灾事故通报,其中合肥被点名。9月9日,合肥市骆岗机场废弃主跑道附近堆放的废弃电器及泡沫起火,过火面积约300平方米。通报称:“上述火灾事故暴露出一些地方和企业消防安全方面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火灾隐患排查整治不彻底,安全生产大检查存在盲区死角;二是从业人员消防安全意识淡薄,违规违章操作问题严重;三是安全监管执法不严,非法违规建筑、设施大量存在;四是企业消防应急能力不足。”

被通报的事故中,均提到了相关政府和部门监管不力问题。安徽是资源大省,两淮的煤炭,安庆的石油,马鞍山的钢铁,以及遍布各地的小工厂、小作坊等都给安全生产监管带来巨大挑战,稍有不慎就会酿成重大事故。

反观日常监管,却长期存在着多头治理的现象,“都管”最后成了“都不管”,出了事故相互推责,不敢担当。比如,某山区县一山林发生火灾,分管副县长竟不知如何处置,被吓哭;某县发生低级别地震,下派挂职的分管副县长竟然丢下群众回老家躲“震”。

虽然事故发生后,会进行责任倒查,但受到处理的一般是低级别官员,很少涉及政府“一把手”,党委书记更是超然事外。

不过,这种现状正在发生改变。天津港“8.12爆炸事故”发生后,习近平总书作出重要指示,特别强调“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原则。这也是十八大以后,中央对党政干部提出的新要求。

“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谈心谈话会上,省委书记王学军强调,要始终把安全生产摆在重要位置,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要亲力亲为,班子成员要扎实做好分管范围内与安全生产相关的各项工作。要严格实行责任追究,坚决执行安全生产“一票否决”。

面对老人摔倒,让“想象”慢点走

争吵半月之久的“安徽女大学生扶老太”一事最近出现了重大变化。9月15日晚,安徽广播电视台《第一时间》报道称:记者近日找到了三名目击者,他们称,女大学生现场曾承认撞了人。

9月17日,《北京青年报》披露称,新出现的三名目击者与被撞老太是同一个村的,其中一位还是老太的远房亲戚。

因为监控死角,关键证据的缺失,有关此事的真相依旧扑朔迷离。即便官方最终调查出女大学生碰到了老太,也存在有意和无意之分,不排除女生碰到了老太自己却没注意,以为没碰到;即便最终调查出女大学生没有碰到老太,也存在误会和讹诈之分;不排除老太自己摔倒了,女生恰好经过,老太在恍惚中以为是女生碰倒的。情况不同,后果不同,道德影响不同。

反思此前的媒体报道、舆论站队,《北京青年报》评论认为,这些年来发生的“扶不起”报道,内容有真有假,剧情有顺有逆。“但我们注意到,几乎每一起报道出现后,很多人不辨真假,而是第一时间选择相信‘此事必有蹊跷’,扶人肯定被讹。可是,所谓的‘扶不起’,到底是真相还是想要的真相?有没有人认识到,这种第一时间的迎合和判断本身就是一种问题?”

一事当前,先问真假,再作评判。道德事件,更是如此。一旦根据错误事实作出错误判断,就可能带来道德误伤。面对老人摔倒,能不能让情绪和想象慢一点走,不要偏听偏信,更不要搞“不管你们信不信,反正我信了”这一套。

在舆论关注警方何时公布调查结果时,发生在蚌埠的一则真实事例将人们拉回到相信善良的这一边:安徽蚌埠医学院的一名学生计星胜,看见老人街头昏迷,冲下公交车急救,“直到120救护人员赶到,接手抢救,才离开”。面对记者的采访,计星胜说,“救人第一位,没考虑会被碰瓷。”

面对老人倒地,到底是扶还是不扶?9月16日,中安在线刊发评论认为,面对“扶与不扶”,我们不能一味以旁观者自居。“我们应该反思的是,我们内心深处的善与美,是否还能引导我们。如果每个人都因良心与良知的牵引,主动站到‘扶’的阵营中,并且有越来越多的人不断加入进来,那么,对面的阵营自然就越来越小,越来越失去了存在的可能。”

(本文选自《网络舆情》内参安徽版第35期)

本栏目中的所有页面均系自动生成,自动分类排列,采用联索网络信息采集、网页信息提取、语义计算等智能搜索技术。内容源于公开的媒体报道,包括但不限于新闻网站、电子报刊、行业门户、客户网站等。使用本栏目前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