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网络反腐”的利与弊
2015-08-27 15:37:50  百度   [查看原文]

反腐败已经成为民众关心的头号大事,而互联网有效拓宽了群众的参与渠道,在反腐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是搭建了反腐举报平台。随着互联网突飞猛进的发展,通过网络发现腐败线索、查处腐败案件,成为各级纪检监察机关一项重要工作内容。不少地方建立完善了举报网站,有的地方还开通了工作QQ和手机短信,鼓励网上举报。

二是提高了案件查办效率。在一些地方,人们通过正常程序举报和曝光腐败分子,往往遭遇“官官相护”,举报信经常在多次批示后最终落到被告手中。网络举报成本低、速度快、影响大,既利于举报,也利于有关部门调查反馈。

三是发挥了教育警示作用。网络反腐不但让贪腐分子被绳之以党纪国法,还让不少“官员”受到警示与教育。网络舆论的警示、教育和启发,极大地促成或正在促成相当一批党员干部转变作风。网络信息容量大,一些案例直观生动,极具震憾力和警示效果,部分党员干部亲见“人肉搜索”的巨大威力,目睹枉法者声泪俱下的痛悔,他们常常反思,从而受到教育。

互联网是柄“双刃剑”,在有力推进反腐倡廉建设的同时,也存在明显的局限性,给新形势下的反腐倡廉工作带来了挑战。

一是网络反腐信息真假难辨。互联网改变了舆论传播格局, “人人都有麦克风”。网民通过论坛、博客等,可以自由表达观点,这一方面使党和政府能够快速便捷地了解民情、体察民意、集中民智,搭建起政府和群众沟通的桥梁;另一方面,各种信息芜杂,真假难辨,增加了纪检监察机关甄别的成本和难度。一些不实信息还可能通过网络放大,被炒成为网络舆论事件,不仅干扰案件查处进程,甚至影响到案件定性的准确和处理的公正。

二是失真的网络言行形成干扰。近年来,随着网络的普及,随意发布公民隐私、过激言论,甚至网络诽谤时有发生。一部分网民有“是官必贪”的心理定势,使得网上只要出现某位官员失误的消息,网民必然以为其是贪官进而群起攻之。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人借“网络反腐”歪曲事实、进行人身攻击甚至打击报复,不仅有可能对一些党的优秀干部造成伤害,而且对反腐倡廉工作和社会稳定带来干扰。

三是网络反腐制度法规缺失。我国关于网络管理、网络监督的相关制度法规不够健全,对如何规范网络舆论监督、网络举报和受理、形成网络反腐倡廉长效机制等制度法规建设还很滞后,比如知情权与隐私权、政务公开与党政机密、社会监督与造谣诽谤、言论自由与人身攻击等,没有明确的法规界定。相关法制建设的步伐远远跟不上互联网的发展速度,网络监督、举报等不能在法制化轨道上运行,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政府应该充分发挥“网络反腐”这把“双刃剑”的积极作用。与传统的反腐败手段相比,“网络反腐”显然是一把双刃剑,只有善于运用、引导、规范网络反腐,充分发挥广大网民的反腐积极性,及时、正确回应网民的诉求,才能充分发挥这把“双刃剑”的积极作用。一是要尽快完善和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可依、有据可查、依法依规进行应对处理,同时也能对恶意诽谤及侵犯公民隐私权行为进行相应的惩处,净化网络环境,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二是政府对网络舆情给予高度关注,要着力于搭建起和公众的网络互动平台,引导公众理性、有序举报。三是要及时对网络舆情做出迅速反应,快速跟进调查,及时向社会公众公布调查情况,维护政府的形象。(作者:湘潭市雨湖区昭潭街道 杨敏)

本栏目中的所有页面均系自动生成,自动分类排列,采用联索网络信息采集、网页信息提取、语义计算等智能搜索技术。内容源于公开的媒体报道,包括但不限于新闻网站、电子报刊、行业门户、客户网站等。使用本栏目前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