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学堂
奇葩证明的议题,最近因基层派出所的公开“吐槽”而再度引发舆论关注。近日,湖南一位老人因补办老人证而被民政部门要求出具丢失证明,当地派出所在开具证明后附信民政部门,请对方“多为老百姓办点实事”。
派出所“吐槽”奇葩证明,其内容触及“办事难”的痛点,在网上获得广泛赞誉。剖析此次事件的舆情走势可见,当地民政部门的回应避重就轻,不仅未能消弭网络争议,反而加深了负面的舆论形象。而基层派出所此次以公函的名义公开“吐槽”,虽然收获民意点赞,但也有一定的隐忧。
推托,不利化解舆论质疑
湖南冷水江市同兴派出所“喊话”民政局的附信被网友曝光之后,立即引发舆论热议。对于此事,当地民政部门也很快给予回应,其先称要求派出所开具证明是老人“误听”,其实是要求老人前往村(居)委会开具遗失证明。
随后,针对为何要开具证明的质疑,当地民政部门又解释称,这是按上级有关规定执行,先登报挂失后方可补发,或由当事人提出申请,经户籍所在地的村(居)委会及街道乡镇两级证明才能补办,而当地民政局已简化程序,仅要求补办人提供村(居)委会证明。
当地民政部门针对具体事务操作流程的阐释并无漏洞,但遗憾的是,并未能抓住网络舆情危机应对关键——以勇于担当的姿态直面核心问题,以更加积极的措施消弭网络争议。
显然,网友对于此次事件的质疑,并不在于求解开具相关证明的办事程序,而在于开具证明是否合乎情理,繁琐程序是否导致群众办事难?尤其是在消除“奇葩证明”已成为近期热门议题的舆论背景下,被基层派出所直接“吐槽”的“奇葩证明”,更是直接刺激到民众的痛点和网友的“兴奋点”。
也正因此,民政部门的官方回应,以阐述相关规定和办事程序为主,未能直面相关规定或“奇葩证明”本身可能存在的弊端,这难免给网友留下“拿规定当借口”之嫌。尤其是,官方回应中还表露出目前操作流程已是简化程序的自许态度,这更让不少网友难以接受。
从此后的舆论反应也可以看出,民政部门的回应不仅没有消弭网络争议,反而让自己陷入了更加糟糕的舆论漩涡。
“吐槽”,情绪化表达存隐忧
在此次事件中,向当地民政局“喊话”的基层派出所,获得了网友一边倒的点赞。包括不少媒体评论也称赞派出所批奇葩证明“是种担当”、“是好的开端”、“让人解气”。
不少基层派出所长期要开具各种并不在其管辖范围内的“奇葩证明”,也因此深知“奇葩证明”的不合理性。而在不断推进作风建设和简政放权呼声日隆的社会背景下,个别基层派出所也敢于突破积弊,向相关职能部门“喊话”、“吐槽”。这种积极的转变,直击几乎人人都可能面对的“办事难”的痛点,因而在网络上收获极大的民意支持。
在此次事件的发酵期,网上继而曝出,近期在云南、浙江等地的基层派出所吐槽“奇葩证明”的事件。据媒体称,有派出所敢于“喊话”,正是受到近期事件的影响。
但是,也正因此类事件容易被效仿,也极易挑动民众的神经,所以更应重视其间的舆情隐患。比如,在湖南基层派出所致信民政部门的公函中,使用了不少颇带情绪化的表达方式和语言,这种表达“让人解气”,也受网友欢迎。但值得注意的是,以情绪化语言形成的部门公函,倘若未能站在完全有理有据的立场,又或未能深入辨识相关证明的正当性,则在轻易将对方部门置于舆论漩涡的同时,也极易诱发双方部门之间的“口水仗”,甚至可能由于网络民意的裹挟,致使相关问题的讨论走向非理性的“网络混战”。
应该说,对于职能部门敢于向“奇葩证明”说“不”的行为,值得鼓励,但其所采取的表达方式及形式,对于政府整体形象而言,是否最优的选择,值得商榷。
南方日报记者 李书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