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舆情 “不怕不躲”说在了点子上
2015-07-31 15:10:34  百度   [查看原文]

“出现舆情不能躲,面对舆情不能怕,重要的是怎样去积极应对、妥善处理。”江西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强卫在7月22日举行的中共省委十三届十一次全体会议上强调,要加强舆情信息工作,加强思想舆论引导,为改革发展稳定营造良好舆论环境。(来源:7月31日中国江西网)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互联网已经成为社会舆论的“传播器”和“放大器”,这既为舆论引导工作提供了难得机遇,也带来了严峻挑战。面对复杂多变的舆论舆情环境,该如何应对,如何处理,对领导干部来说,是个新的考验。强卫书记提出的“不能躲,不能怕”,“积极应对、妥善处理”,简捷明了,既是应对和处理舆情的原则要求,又是引导舆论舆情的重要方法,为全面做好舆情工作指明了方向。

“不能躲,不能怕”的反面,是“躲”和“怕”。对重大决策或出现重大公共事件后,网络中出现各种不同声音,当属正常现象,毕竟每个人对相关情况的信息掌握程度和理解能力,存在着差异。而且,现在信息传播渠道多元,人人都是麦克风,想控制舆论发声,难以做到,“躲”是躲不掉的,“怕”也不能解决问题。某种程度上,“躲”就是一种逃避,“怕”就是一种无能。这不是领导干部应有的作派和能力。

“不能躲,不能怕”,既是一种态度,又是一种责任。正当的态度和做法应该是,当负面舆论发生后,政府部门应在第一时间站出来,充分利用各种新媒体,发布真实情况的信息,讲真话,说实情,化被动为主动,转危为机,引导舆论走向,让流言、谣言止于真相,避免恐慌导致不必要的社会成本,在积极引导舆论中提升政府部门的公信力。反之,如果躲避或者压制舆论,很可能导致舆论呈现井喷现象,迅速上升为热点话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舆论往往出现偏激或一边倒的现象,对政府部门构成极大的压力。诚如强卫书记指出的那样:网络负面舆情处理不好,也会形成影响稳定的因素。近年来屡屡发生的一些网络危机事件,稍不留意就变成了影响社会稳定的导火索。

要“积极应对、妥善处理”,必须正确认识高度重视舆情。应当看到,引导舆论舆情是党委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在新的时代条件和舆论格局下,如何提高领导应对舆论舆情的能力,已成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一个重要课题。对舆情,不仅“不能躲,不能怕”,还必须“积极应对、妥善处理”,某种意义上,舆情应对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领导干部执政能力的高低。提高领导干部网络舆情的应对能力,必须提高领导干部重视网络的政治觉悟、政策水平,用强大的网络舆论引导能力,提升新时期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

要“积极应对、妥善处理”,必须练好内功。积极应对是态度,妥善处理需要技巧和能力。现在看,“积极应对”容易办到,而“妥善处理”的技巧和能力,还需要不断增强,其出路就是要平时做好功课,积累经验,以备遇事不慌,沉着应对。这就需要各地各部门在平时就注意练内功,一方面,要提高网上舆情信息的甄别能力、网上舆情的分析能力;一方面,要善于利用网络获取和把握舆情信息、利用网络搜集和把握社情民意、利用网络与网民互动交流,不断提高内行性引导舆论的能力。对这种能力,不光要人专人负责,领导干部更要率先垂范,练就基本功,关键时刻能指导上去,必要时候亲自出镜,从容应对,这样才能抢占舆论制高点,牢牢把握了舆情处置主动权。

要“积极应对、妥善处理”,必须增强网络舆情的沟通艺术。把握网络舆情,首先必须要尊重网络,克服对网络的偏见和抵制情绪,学会主动用网。一是要抓好网上接访,正确对待和及时处理网民的意见和建议。各个部门要建立好网上联络平台,通过与网友座谈、邀请网友“灌水”、“拍砖”等方式,与网友开展互动交流,做好网上群众工作。二是要创新网络舆论引导工作机制。建立网络信息员制度,及时了解网络动态,把握网络舆情,并把科学分析网络舆情与分析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问题结合起来,牢牢掌握网络舆情引导的主动权。三是要注重掌握网络舆情规律,尊重网络民意,准确把握民意。对那些愤怒的甚至偏激的声音,要学会仔细进行甄别和恰当地回应,在回应时力求找到与公众思想上的共鸣点。要学会坦率真诚应对舆情,万万不可虚情假意,只有真诚,才能过网民这一关,赢得网民的理解和宽容。通过真诚有效地沟通,让网络民意回归平静、理性,从而化解各种分歧、矛盾、冲突,解决各种问题,营造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环境。

加快发展需要凝聚人心,凝聚力量。当前,江西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一些改革创新的举措倍受外界关注。诚如强卫书记所总结的那样:“江西话题”显著增多,“江西声音”全面唱响,“江西故事”传播广泛,全省组织的很多活动、专题影响在不断扩大。越是在这样大好形势下,越要高度重视并且认真做好舆情的引导工作,各级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网络舆情的深刻影响,正视挑战,切实把网络舆情体作为洞察和引导社情民意的窗口来对待,把关注网络舆情当作一种工作常态来坚持,提高网络舆论的应变能力,为江西改革发展、绿色崛起提供良好舆论环境。

文/董宏达

本栏目中的所有页面均系自动生成,自动分类排列,采用联索网络信息采集、网页信息提取、语义计算等智能搜索技术。内容源于公开的媒体报道,包括但不限于新闻网站、电子报刊、行业门户、客户网站等。使用本栏目前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