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江事件舆情如何平息?
2015-07-27 05:05:31  百度   [查看原文]

舆情学堂

7月18日,一个“步知学院”的微信公众号推送首篇文章《这个世界会好吗?——我被万科慈善豪车队殴打始末》,一下子把万科推上风口浪尖。文中使用了“豪华车队”、“开个破皮卡,还去西藏做慈善”、“就捐了几个学生啊,我们捐建了一所小学!”等语句,更令事件迅速被贴上“标签”,引发众多网民围观。

万科很快对事情进行回应,在三度发表声明后,表示无条件向唐林道歉,愿意主动承担活动组织者应承担的责任。不料剧情很快出现反转,一则“万科业主自述”的声明指责唐林颠倒是非,称对方借此事对“步知学院”进行炒作,并要求公布行车记录仪进行对质。

7月21日,唐林与此次活动承办方勇闯旅行社和解,并各自发布声明。不过,有成都媒体跟进调查后,暗指事件背后不排除有网络炒作的嫌疑。

纵观整起事件,企业方的危机应急处理可圈可点,为事件的迅速平息起到了关键作用。与此同时,事件也值得引起反思,所见未必真实,公众需要保持更冷静的判断力。

直面危机

阻止舆情向“更坏”发展

“雅江冲突“事件在网络上的发酵时间非常短暂,事件借助着“慈善豪车队”的标签迅速蔓延,万科继2008年“捐款门”时间后再陷“慈善危机”。

此次万科第一时间对事件进行回应,称“表示成都万科物业总经理已联系唐林先生的助教,但对方的电话尚未接通”。并在随后继续跟进解决事件,发布第二份、第三份回应,称与唐林发生冲突的是活动承办方,“但因活动为万科物业成都公司发起,万科存有采购管理方面的疏忽,愿意向唐林及其家人无条件道歉。”

从万科回应的时间和回应频率来看,万科方面直面危机的态度让不少网友“点赞”,认为万科向公众表现出来的态度是真诚的,让公众看到愿意沟通和承担责任的一个企业形象,万科作为“活动承办方”承担责任的举动让部分网友感叹万科“躺枪”。

很多企业,在面对危机的时候,选择逃避,不做回应,第一时间选择把它隐瞒掉,等事情发酵到严重的时候才愿意出来做出声明,严重影响企业本身的商誉和形象,容易失去公众的信任。尤其在这个网络发达的世界,网络舆情难以控制,企业在面对危机的时候应该积极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给公众一个交代。

有专家表示,危机发生的时候,最严重的不是危机本身,而是危机所造成人们或消费者对这个企业、组织的不信任,危机公关时不管自己有没有错误都要承担责任,因为最终消费者还是期待你对这件事情要扛起责任。危机处理不是“秀”,万科此次的危机处理避免了舆情朝更坏方向发展的可能。

保持判断力

避免被“牵着鼻子走”

然而事情的结果最终让网友感到不满,对冲突始末的说法陷入“罗生门”之中,被寄托着厘清事件真相的行车记录仪最终并无出现。有网友直言,不关心“万科业主和唐林的互相指责,只关心事件真相”。

回顾整个事件颇有意味的是“反转”的环节。唐林文章中出现的“豪华车队”、“开个破皮卡,还去西藏做慈善”、“就捐了几个学生啊,我们捐建了一所小学”很容易煽动起网络仇富情绪,在万科业主对唐林提出质疑后,剧情出现逆转,网友也开始质疑起唐林。《成都商报》的调查报道《旅行社与唐林各发声明和解的背后》甚至暗指事件存在营销炒作的嫌疑。

每一次公众事件都考验着公众的判断力。这一次的“雅江冲突事件”也再一次提醒公众,在事件发展还没有结果的时候,公众要保持自己的判断力,不要让别人牵着鼻子走,更不要用自己的自由言论权利去造成不可控制的网络舆情。

一般而言,公众往往会出于对“弱者”的同情,站在看似“弱者”的一方维护他们的公平、公正的价值诉求。“雅江冲突”事件能迅速发酵并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主要是因为唐林文章中表现出来的“弱”。公众在参与舆论的过程中主动选择帮助弱势的一方,但往往缺少自我思考,容易被同情心引导而失去判断力。

在网络这个虚拟的世界里,我们在网上看到的不一定都是真实的,有的甚至是人为策划和操纵的。面对这种现状,公众更应多加思考与分析,增强思考识别的能力,让自己在公众突发事件中保持自己的判断能力,用好自己的言论权利。南方日报记者 陈晨

实习生 韩林莹

本栏目中的所有页面均系自动生成,自动分类排列,采用联索网络信息采集、网页信息提取、语义计算等智能搜索技术。内容源于公开的媒体报道,包括但不限于新闻网站、电子报刊、行业门户、客户网站等。使用本栏目前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