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人民网安徽频道舆情监测研究中心发布“2015年上半年度安徽舆情报告”。
2015年1月1日至2015月6日30日,人民网安徽频道舆情检测系统共监测到数据2946924条,其中网媒847966条,纸媒61350条,论坛137815条,博客42083条,微博1857710条。
本刊通过梳理今年上半年200个舆情事件发现,芜湖高考英语事故、安徽原副省长倪发科受审系列报道、合肥黑飞事故系列报道,分别位居安徽上半年舆情热度前三名。
从舆情承压度来看,宿州医生“借尸骗保”、蚌埠“于英生冤案”、阜阳“强拆现场群众哭干部笑”等事件,对当地政府形象造成较大伤害,也让当地官方尝到负面舆情“泰山压顶”的苦果。
网络舆情是社会现实和公民情绪的温度计,忠实地反映了了全面深化改革时期网络社会的复杂图景。如何深刻理解民意的好恶与取舍、把握舆情的脉动与态势,对推动安徽社会经济和谐发展至关重要。
安徽2015上半年度舆情指数
(备注:检测范围为2015年1月1日至6日30日;通过对新闻量、评论量、微博量与网页搜索量加权综合,列出安徽上半年度舆情热点事件排行;舆论承压度为舆情事件对当地官方造成的压力值,主要是根据为网友评论数以及网友观点的情绪倾向性,经加权计算,形成舆情对各地、各级政府机关的压力指标。)
上半年网络舆情总体状况
本网舆情监测研究中心根据200件安徽舆情热点事件的特点,描绘安徽舆情总体状况以及特点。
网络是舆情首曝的主要途径
2015年上半年,安徽网络舆情事件的首曝媒介以新媒体为主,63%的网络舆情事件是由网友通过微博、论坛等曝光,然后传统媒体跟进形成的。一些事件倘若离开网络所提供的传播条件,其影响往往只能囿于一地、一端;而借助于网络,它们则迅速演变成为产生巨大影响的社会公共事件。
通过分析PC端及移动端关注走势不难看出,随着安徽移动用户规模进入迅速增长期,信息由传统PC端流向移动端,互联网全面进入移动互联时代,以微信、微博、微视频、客户端为代表的“三微一端”已成为移动舆论场新重心。在这种情况下,一些舆情事件,如阜阳“强拆现场群众哭干部笑”,甚至不需要官方媒体跟进,直接通过网络直接进行病毒式传播,舆情事件快速从爆发期进入高峰期。
皖北及公检法舆情压力居高不下
将不同涉事主体分为地方政府、公检法部门、事业单位、国企、民企等不同类型,可发现地方政府与公检法部门舆情压力超过其他涉事主体。
在公检法领域,几百条正面报道不及一例警察执法不公的新闻影响,诸多的司法纠错不及一例司法黑幕,安徽数起冤案,以及基层警民矛盾所掀起的舆论风暴,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公检法部门的公信力。
从舆情事件数量和舆情承压度来看,皖北地区压力位于榜首。2015年上半年,皖北地区负面舆情事件频发,例如宿州医生“借尸骗保”、蚌埠“于英生冤案”、阜阳“强拆现场群众哭干部笑”等事件,网友对当地政府发起一波又一波的质疑浪潮。
教育领域成为舆情高发地
按照类别,今年上半年,舆情主要分布在吏治反腐、社会安全、司法案件、公共政策、教育与就业、干部作风、社会道德、涉及未成年人事件、突发事故等方面。我们将不同舆情事件按涉事人员分类,官民关系、警民关系、医患关系等仍是社会矛盾的主要聚集带。如萧县县政府被盗案嫌犯落网、盗窃数额未公布;宿州医生宣告产妇死亡、家属强行冲进产房发现还活着;临泉女子每次开房上网警察就上门要求尿检等事件,一经爆出,无不引发网民聚焦。
上半年,安徽舆情的另一大突出特点是,教育领域成为舆情的高发聚焦地。如芜湖两小学教师强奸10名女学生还用手机拍视频;安徽工业大学一男生持刀劫持女研究生;安徽教育厅外事处长坠亡、基教处长又被带走等新闻引发诸多网友围观。
网络爆料反腐发生断崖式降温
随着安徽一系列官员落马,反腐是安徽2015年不可回避的网络热词。虽然有女贼反腐等新闻,但整体而言,安徽反腐舆情进入“官方主导模式”,网络爆料式反腐事件热度发生断崖式降温。
由此可见,反腐“正规军”出击成效显著,网络反腐进入官方主导时代,摆脱过去“网络爆料——纪委介入”这种舆论的被动状态,转而形成“纪委公布——舆论热议”模式,官方牢牢把握住舆论话语权。舆论一度总结的“周一拍苍蝇,周五打老虎”纪委工作规律,正是印证了反腐“官方节奏”的深入人心。
网络评论极端情绪仍不时出现
由于网络评论门槛低,网友素质参差不齐,网上评论的隐蔽性容易激发人的极端情绪。这种情绪在“女大学生4年穷游227市”、“农用车主向奔驰车主下跪”等舆情事件上,暴露的淋漓尽致。
现阶段的网络舆情大环境下,为数甚众的网友对负面事件抱持着“宁可信其有”、“先扩散再看”的冲动。一些网友在遇到话题性问题上,难以保持冷静的态度,即使有部分进行理性客观的分析发言,也会极快的被淹没于评论的浪潮。
超八成网上舆论热点能得到回应
综观上半年网络舆情事件,近八成网络舆论热点事件得到涉事主体回应,涉事主体无回应的现象显著减少,回应也从追求回应速度转向兼顾回应质量上的转变。
在回应方式上,涉事主体选择面也大增,有接受记者采访最多,也有通过官方网站及微博等新媒体形式公开回应。积极主动回应热点话题显现出涉事主体舆情应对能力日渐提升,逐步掌握消息发布和舆论引导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