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护士们抽签决定谁进ICU病房。有人说,因为谁都不愿去,所以要抽签。有人说,因为争先恐后去,所以要抽签。
同样的抽签,不同的答案。听谁的?听真实的声音。广东惠州中心医院已经辟谣,护士们是争着进病房,所以才需抽签,“这跟网上传的不一样”。
网上这两天还传了好多事——“那位韩国籍中东呼吸综合征患者已被转院到广州啦”,实际上,患者还在惠州;“救护车司机已发热”,实际上,人家身体好好的;“北京地坛医院已经收治了中东呼吸综合征患者”,实际上,子虚乌有。
“中东呼吸综合征”一出现,很多人立刻想到“非典”。二者之间的区别,留待医学专家去做权威解释。我们目前看到的是,专业的医学名词扑面而来,病例分布在动态变化,而若干天来的公共舆论场上,传言不少,谣言四起。
自媒体发展带来了新难题
12年弹指一挥间。和当年比,我们的生活里多了微博、微信这些自媒体。好处是,信息传播的渠道更多样,效率更高,社会沟通方式已比12年前升了好几级、换了好几代。新难题是,谣言也来得勤了、传得快了、传得广了。
时下有一种说法很流行——“不要担心出现谣言,因为自媒体舆论场有自净功能,最终都会辟谣”。这个说法,似是而非。因为它忽略了一件事:从造谣,传谣,到辟谣,是需要一个过程的。这个过程,短则一两天,长则十天半月、甚至更长。其间,你会发现两个规律:
一是谣言声总是比辟谣声跑得快。因为谣言往往危言耸听,而辟谣声音往往理性审慎。在今天中国尚处于“青春期”的网络舆论场上,极端的、情绪化的碎片信息,常拿“短跑冠军”。虽然很多谣言最终“被辟”了,但“被辟”之前,这些极端声音已经扰乱了公众视听、已经造成了负面影响。
二是谣言的覆盖面总是比辟谣声音的覆盖面大。造谣与辟谣是有先来后到的,造谣肯定在前。这个“在前”很关键,因为对于一个热点事件,公共的关注度、注意力总是前高后低。如果在关注度最高之际,“路上”跑的总是谣言,而在关注度逐步降低之际,辟谣声音才跑来,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假设有1亿人接收到了一条谣言,很可能最终接收到辟谣声音的,只是这1亿人之中的几千万人。那么,在剩下的几千万人的信息接收系统中,谣言的内容和谣言所激发的误判、极端情绪等,还将长期存在,甚至沉淀下来。
自媒体舆论场欲自净还须努力
所以,自媒体舆论场确实有一定的自净功能,但这丝毫不能让我们就此放松下来,觉得“有点儿谣言没什么”,觉得我们只需要等着自媒体平台来自动完成辟谣过程。要做的努力,至少有三:
其一,依法严惩每一个造谣者和故意传谣者。在当年全社会抗击非典的时候,就出现过这样的造谣传谣者。相比于十多年前,今天我们构建了更有针对性的法律、规则和执法、司法体系,理应更坚决地做到这一点。
其二,及时发出维护公共安全、满足公众知情诉求的正面信息。在我国中央政府部门中,卫计委的新闻发言制度是建立得最早、运转得最好者之一。这也是在经历了抗击非典的艰难挑战后,痛定思痛的结果。甭管是不久前的禽流感等疫情,还是这次的中东呼吸综合征,都是对这种正面的、制度性发声机制的一次次新考验。从全国卫生系统这些年的实际表现看,有积极作为,也有亟待改进之处,提升空间仍大,丝毫不能自满。
其三,舆论场上的每一个参与者,都需要让自己变得更“不容易被忽悠”。那就需要您尽力多学习掌握点儿科学知识,遇事习惯多换几个角度做思考,避免预设立场,避免掉进极端情绪化的陷阱。
围绕中东呼吸综合征的社会舆情,还在发展演变中。三种努力缺一不可,切莫让舆情“呼吸不畅”。(编辑:逯海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