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安事件”背后对网络舆情的冷思考
2015-05-28 10:49:00  百度   [查看原文]

即时新闻:

新闻

随着调查组公布现场视频和调查结果,“庆安事件”真相大白,一场引发全社会广泛关注的舆论热潮得以尘埃落定。回顾整个事件,网络舆情“U”型发展的态势颇耐人寻味,而舆情反转背后网络媒体的推波助澜更值得冷静思考。

“袭警”、“上访者”、“枪击”等敏感的字眼足以充分挑逗网民的味蕾,网络媒体自然不愿放过这样一场狂欢盛宴,在调查结果尚未出来之前,就已按捺不住躁动不安的心,加入到对警察过度执法的口诛笔伐之中。“警察非法开枪”、“警察打死上访者”、“警察过度执法”、“官方给受害人家属‘封口费’”,网络媒体“狂欢”了,将媒体本应肩负的责任抛到脑后,舆论躁动了,网民不安了,舆情在网络媒体近乎一边倒的煽动下一步步走向“U”型的谷底。

诚然,这是一个网络媒体肆意“狂欢”的时代,网络的迅猛发展和普及使得网络媒体拥有了一个在媒介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广大受众群体——“网民”。“网民”是一个特殊的受众群体,他们拥有虚拟和现实两种身份,有着更为强烈的猎奇和发泄的心理需求,网络媒体藉此有了“狂欢”最为重要的受众基础和刺激驱使。

从最早的媒介理论“皮下注射论”或曰“枪弹论”到现在的“受众中心论”,媒体的作用一直呈弱化态势,媒体不再像以前那样具有无所不能的魔力,尤其是在网络兴起后,“自媒体”的衍生、网民的自我意识觉醒从某种程度上完全颠覆了传统媒体的概念,也赋予了新兴媒体更新的责任与义务,但毋庸置疑的是,正面引导舆论是所有媒体都不能回避的职责,网络媒体同样也不例外。“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是当下网络舆情最为真实的写照,只要有一台电脑或是手机,再连接网络,那么每个人都会是自己的莎士比亚。互联网提供了如此简便却又繁芜的发声平台,网络媒体正面的引导绝不可缺位。

从另一个角度看,网民数量虽众但素质良莠不齐,专业知识的缺乏很多时候让众多网民随意选边站队,看哪一边的言论占上风便随声附和,武断选择自己的“意见领袖”。而往往又因为害怕被孤立,缺乏理性的思考与判断,很容易成为网络上别有用心之人的工具。这是“沉默的螺旋”理论在网络时代最为直观的体现,网络媒体如果不加以正面引导反而加以误导的话,负面言论便会不断加剧形成占主导地位的“上升的螺旋”,越来越多的受众会陷入负面舆情的“漩涡”之中。“庆安事件”在官方调查结果尚未出炉时,网络媒体或为抓眼球、谋利益的初衷,对事件进行的有罪推定和负面猜想,实则是对受众的一种误导,助力了负面螺旋的上升。

在事件尚无定论之时,便引导受众共赴负面舆情的海洋,也难怪,人们常说“孤单是一个人的狂欢”,为了不“孤单”,网络媒体只能拉上一群人去“狂欢”。当然,网络时代网络媒体的确有“狂欢”的资本,但切莫忘记身为媒体的基本职责,不误导受众,当为底线。

本栏目中的所有页面均系自动生成,自动分类排列,采用联索网络信息采集、网页信息提取、语义计算等智能搜索技术。内容源于公开的媒体报道,包括但不限于新闻网站、电子报刊、行业门户、客户网站等。使用本栏目前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