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委巡视组如何开展工作?省直厅级官员每月工资是多少?省检察院问讯室有啥“神秘”的地方?
本周,安徽省相关部门主动向外界揭开神秘面纱,拉近与公众的距离,提高办案的透明度,表达反腐决心。
破除“神秘化”方能赢得理解与信任
省级巡视组如何展开巡视?线索从何而来?巡视组每天工作多长时间?
十八大以来,巡视组成为悬在不法官员头上的达摩克利斯利剑。巡视组每次剑指腐败又准又狠,让巡视组本身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它每次公布的反馈结果中出现的一些“新词”,都引发社会热议。在这种背景下,公众对于巡视组工作方式、巡视内容有着强烈的好奇心。
5月15日晚,中纪委监察部网站刊发一则《纪检监察干部日志:安徽省委第八巡视组巡视进驻第一天》的消息。报道图文揭示了安徽省委第八巡视组进驻省粮食局开展专项巡视后第一天的工作:巡视人员中午集体吃工作餐,举报信箱附近不得有摄像头,“二对一”谈话现场曝光,晚上8点40分仍在开会研究巡视专项问题……
该消息刊发后,引发舆论热议,不少网友用“严谨”、“公正”、“敬业”等词为安徽省委第八巡视组点赞。事实上,用图文的形式披露巡视组工作内容,不仅满足了公众的“好奇心”,更成为巡视工作公开透明的一个注脚。
随着反腐败斗争的不断深入,人们对“老虎”的落马已不再那么惊讶,更希望了解反腐“成绩单”背后,反腐高压“高”在哪,从严治党又怎么“严”?
从开设门户网站第一时间公布案件查处情况,再到高层纪委官员透过网络直陈反腐内情,直至主动公开巡视工作画面,安徽紧跟中央步伐,“开门反腐”逐渐透明。
《湖北日报》评论认为,“公开透明是最有效的反腐剂”。巡视制度要行走长远,要持续发力,成为一种新常态,就必然要坚定地在阳光化、透明化上迈出步调,为反腐赢得更广泛、更强有力的社会支持。
北京大学廉政建设研究中心主任李成言指出,巡视过程公开是一种进步,让老百姓对巡视组增强了信任感。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5月19日,安徽省检察院举办今年首次“检察开放日”,试图消除外界对检察机关种种“神秘”猜测。此前颇为“神秘”的讯问室,也被媒体披露:墙壁、桌椅均被海绵包裹,以防犯罪嫌疑人自杀或自残;装有多个监控探头,一旦嫌疑人进入,便要启动24小时监控……这些“神秘”细节的公开,不仅一定程度上打消了检察机关办案的神秘感,也无形中对外树立了良好形象。
同样,需要去除“神秘化”的还有公务员工资。6月底前,公务员平均加薪300元的消息引发了公众对安徽公务员工资的关注:安徽公务员每月工资到底多少?是否有一些外界所说的“隐性”福利或灰色收入?
5月18日,《市场星报》刊文捅破了这层“窗户纸”:安徽新入职科员,实发工资2900元左右;省直单位正厅级官员每月实发工资6000元左右;除了公积金比普通企业较高外,额外福利只有每月两三百元的餐补……
不少人感叹,原来“神秘”的公务员工资其实和普通人相差无几。其实,面对外界种种猜测和质疑,消弭争议的最好方法,就是揭开各种“神秘”面纱,让公众知道更多信息。
推动福利均等化应成未来户籍改革方向
数年后,安徽将再无“农业”和“非农业”户口之别。5月20日,安徽发布了《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中“取消农业和非农业户口性质区分”的表述最吸引公众眼球。《意见》明确提出,安徽省今后户口登记将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不再标注户口性质,不再出具关于户口性质的证明。舆论认为,这意味着在实行了半个多世纪的“农业”和“非农业”二元户籍管理模式将在安徽终结。
《新京报》评论称,取消农业户口,是自2006年彻底取消农业税以来,又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改革举措。从今往后,至少从身份上,中国再无“农”和“非农”的区别。
二元户籍管理模式的诞生有特定的历史背景,但该模式造成的负面影响也屡遭抨击。从“同命不同价”到就业、社会保障、住房安置、医疗卫生、子女就学等方面,二元户籍管理模式带来的权利与福利不平等,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正因诸多利益与户籍挂钩,安徽此番户籍制度改革显然难以一蹴而就。《安徽日报》评论认为,许多福利待遇与户籍长期挂钩,一时难以剥离;各类群体的利益诉求多元多样,有时难以协调……这些客观现状与现实难题,都表明户籍制度改革将是一个艰巨、复杂和长期的过程。
但“开弓没有回头箭”,改革势在必行且势在必得,在扭转城乡差距、改变因户籍导致的权利不平等现象上,安徽迈出了至为重要的一步。
舆论认为,取消“农”与“非农”的区别之后,如何让原“农业户口”居民和城市原居民享受同样的待遇,亟需相关部门拿出可行性强、操作性强的改革举措,让广大居民真正实现权利与福利的平等。
警惕招商引资背后的权力干预
5月19日,号称投资20亿元、坐落于滁州的大雄华东农贸食品城项目再次引发关注。
《京华时报》报道称,位于滁州南谯区的大雄华东农贸食品城,在2009年开工时,顶着“滁州市十大重点项目”、“总投资逾20亿”、“国内规模最大、功能最齐全”等耀眼光环,一度吸引大量本地和外地人前来购买商铺。可如今,食品城项目工程已经停工、人迹罕至,成了名副其实的“空城”。
滁州食品城的境遇并不是孤例。出现“空城”,令人痛心,也意味着巨大的浪费,这种浪费一旦造成,恐怕很多年内都难以修复弥补。
《第一财经日报》评论认为,食品城项目变“空城”,虽然看起来只是一次经营不善的商业行为,但政府部门前期未能准确规划、定位,盲目招商引资;后期一味追求政绩,拔苗助长,不遵循城市建设与发展规律,最终导致“空城”出现。
同样,蚌埠铜陵现代产业园内一个招商引资项目导致的“空城”,背后隐藏的内容也让人感到疑惑。
5月19日,安徽广播电视台报道称,位于固镇县境内,号称蚌埠铜陵现代产业园“最大招商引资项目”、产值50亿元的“高科技”公司“亿亿鼎先”,收取20多家施工单位“工程保证金”,涉及金额7000多万元。如今,“亿亿鼎先”负责人失联近一年,保证金不还,工地荒草丛生,已成“空城”。
更让人惊讶的是,早在2013年10月即有人向固镇县政府反映,所谓“亿亿鼎先”公司,曾在肥西县山南镇以同样手法进行诈骗。不过,固镇县的回复只称“谢谢关心”,却没进行实质性调查。
不仅如此,上述报道还称,“亿亿鼎先”项目还存在多处违法违规行为,受害者投诉无门。一名施工单位负责人称,“亿亿鼎先”公司属“特殊情况”,是“县委个别领导招商引资直接安排到产业园区的”。
显然,这些明显的违规行为竟然能够冠冕堂皇地进行,一个很重要原因就在于该项目属于政府招商引资项目,受到了特殊照顾。
该报道评论认为,“大家都知道的原因”导致该起事件至今仍未得到处理,当地理应尽快放下遮羞布,惩治诈骗犯。
舆论认为,在惩治诈骗犯的同时,有关部门也应反思,并对政府招商引资项目进行严格管理。正如《中国纪检监察报》所言:该问责时不问责,组织就会问你责。
(选自《网络舆情》内参安徽版第十八期 作者:姚庆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