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安全网络舆情发展报告(2014)》的主要内容与观点
2015-04-11 15:25:00  百度   [查看原文]

《中国食品安全发展报告》是教育部于2013年批准的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培育项目。由江南大学江苏省食品安全研究基地洪巍副教授牵头。《中国食品安全网络舆情发展报告(2014)》(以下简称《报告》)是连续出版的第三版年度报告。在2012年、2013年出版工作的基础上,本《报告》聚焦政府、媒体、网络意见领袖、公众等核心参与主体,深入探讨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监管与引导过程中的理论与现实问题。《报告》共15章,主要包括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的总体分析、实证研究与理论研究三大部分。其中,第一章为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的总体分析,主要分析2013年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的总体特征与发展趋势;食品安全网络舆情实证研究由六章构成,试图通过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网民行为调查分析网民对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的认知与评价、网民对舆情主体发布信息的信任与接受行为及其传播未经证实舆情信息的影响因素等;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理论研究由八章构成,从网络科学、传播学、社会学、管理学、科学技术哲学等视角探讨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的关键理论问题,并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探讨本年度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的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

一、2013年主要热点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的特点

《中国食品安全网络舆情发展报告》课题组成员通过数据收集与分析发现, 2013年发生的食品安全网络舆情有如下特点:

(1)舆情数量急剧减少。2013年发生的热度超过5000个的食品安全网络舆情只有36个,比2012年的98个减少了62个。这是2013年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的一大特征。但不能因此说明公众对网络舆情的参与度降低。

(2)微博继续成为公众参与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的重要平台。在2013年度发生的超热度食品安全网络舆情中,微博占总热度的比重均比较高。尤其是“转基因食品”这一相关事件,在微博的热度搜索中达到千万以上的数目,说明公众对这一事件的参与度及关注度都非常高。微博作为公众参与食品安全网络舆情重要平台的地位在逐渐提高。

(3)公共事件受到网民的关注度高。2013年,超热度的食品安全网络舆情只有三个,分别为“转基因食品安全之争”、“浦江死猪事件”和“镉大米”事件。这三个事件均属于公共事件,覆盖面更广且不单纯涉及某个食品企业。但这三个事件的总热度均在50万个以上,成为2013年度最受网民关注的食品安全网络舆情。

二、网络和电视成为网民获取食品安全信息的重要渠道

在食品安全网络舆情中,信息通过影响网民的认知与行为从而推动舆情事件的发展,网民可以从不同渠道获取食品安全信息。因此,《中国食品安全网络舆情发展报告(2014)》研究小组在实际的调查问卷中专门设置了相关问题,以探讨网民获取食品安全信息的主要渠道。

调查显示,对于“您是如何获知食品安全相关信息的(可多选,最多选3项)”这个问题,分别有64.69%和64.45%的受访网民通过网络和电视获知食品安全相关信息,39.98%的受访网民通过报纸杂志获知,32.71%的受访网民通过人际传播获知,而分别有8.32%、7.51%、4.75%和1.34%的受访网民通过科普宣传、培训讲座、经销商的推荐和其他渠道获知相关信息。由此可以看出,在受访网民获取食品安全相关信息的渠道中,网络和电视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报纸杂志以及人际传播也是较为重要的信息获取渠道。

此外,对于易于接受的食品安全问题的报道手段,分别有47.20%和45.74%的受访网民表示易于接受的食品安全报道手段分别是深度报道和新闻评论;分别有32.55%、26.70%、23.30%、22.89%和11.93%的受访网民选择了专访、消息、网络论坛、通讯和科普文摘;另有1.34%的受访网民选择了“其他”。由此可见,深度报道和新闻评论是大多数受访网民易于接受的报道方式,专访、消息、网络论坛和通讯也是比较易于接受的报道方式,而少数受访网民愿意接受科普文摘和其他的报道手段。

三、网民对媒体有关食品安全报道的满意程度不高,“报道不及时”与“缺乏深度报道”是主因

媒体报道是网民获取食品安全信息的重要渠道。网民对媒体有关食品安全报道是否满意,直接影响媒体的舆论引导的效果。《中国食品安全网络舆情发展报告(2014)》研究小组通过问卷调查发现,44.00%的受访网民对媒体有关食品安全报道“一般满意”,分别有26.01%和9.50%的受访网民表示“不太满意”和“不满意”, 16.68%的受访网民表示“比较满意”,仅有3.81%的受访网民表示“非常满意”。由此可以看出,受访网民对媒体有关食品安全问题的报道满意程度并不是很高,媒体需要进一步提高有关食品安全报道的质量以提升公众的满意度。

对于当前食品安全报道所存在的问题(可多选,最多选3项),40.34%的受访网民认为是“报道不及时”,38.15%的受访网民认为是“缺乏深度报道”,选择“任意夸大危害”、“恶意炒作”、“消息模糊”和“不注重后续报道和关注”的受访网民所占的比例分别为24.92%、25.16%、24.59%和26.26%。分别有17.98%和8.08%的受访网民选择“以讹传讹”和“记者专业知识不足”,另有1.06%的受访网民选择“其他”。由此可以看出,当前食品安全报道所存在的问题具有多样化的特征,而如何提高报道的及时性和深度是问题的重中之重。此外,任意夸大危害、恶意炒作、消息模糊不清、不注重后续关注和报道等问题也是影响食品安全报道真实性、有效性的重要因素,这些问题不解决,公众对食品安全报道的满意度就难以提高。

四、网民对政府发布信息的信任程度最高

网民获取食品安全网络信息的渠道众多,从信息发布主体的角度看,主要包括政府、媒体以及网络意见领袖三个方面主体。相关主体期望通过发布食品安全网络信息以影响甚至引导网民的认知与行为,而上述目标能否实现则受到网民对相关主体信息发布信任程度的影响。为了进一步了解网民对来源于不同主体的食品安全网络信息的信任程度,《中国食品安全网络舆情发展报告(2014)》研究小组在实际的调查问卷中专门设置了相关问题。

调查数据显示,对于“根据以往对政府的经验来看,我知道政府可以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这种说法,30.40%的受访网民表示“一般认同”,分别有28.21%和13.92%的受访网民表示“比较认同”和“很认同”,20.41%的受访网民表示“有些认同”,仅有7.06%的受访网民表示“绝不认同”。由此可见,对于政府所提供信息的真实可靠性,大部分受访网民都表示出一定程度的信任,仅极少部分对此“绝不认同”。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受访网民对政府信息真实可靠性的信任程度并非很高,相关政府部门需要通过不断改善信息发布工作以提高公众的信任程度。

此外,对于媒体发布信息的真实可靠性,34.21%的受访网民表示“一般认同”,分别有25.56%和9.50%的受访网民表示“有些认同”和“绝不认同”,23.05%的受访网民表示“比较认同”,仅有7.68%的受访网民表示“很认同”;对于网络意见领袖发布信息的真实可靠性,34.33%的受访网民表示“一般认同”,分别有28.81%和10.11%的受访网民表示“有些认同”和“绝不认同”,19.24%的受访网民表示“比较认同”,仅有7.51%的受访网民表示“很认同”。从总体上看,受访网民对政府发布信息的信任程度最高。

五、食品安全网络舆情对食品市场具有一定的影响

食品安全网络舆情通过影响网民的认知与行为而对社会产生影响,其中,对食品市场的影响是其社会影响的重要方面。《中国食品安全网络舆情发展报告(2014)》研究小组以黄浦江死猪事件和新西兰毒奶粉事件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分析食品安全网络舆情对食品市场的影响。

调查结果显示,对于“黄浦江死猪事件”对购买猪肉行为意向的影响程度,分别有20.09%和9.98%的受访网民表示“较大的影响”和“很大的影响”,22.57%和27.92%的受访网民表示“一般的影响”和“有些影响”,19.44%的受访网民表示“没有影响”;对于“新西兰毒奶粉事件”对购买国外进口奶粉行为意向的影响,分别有22.12%和 10.51%的受访网民表示“较大的影响”和“很大的影响”,分别有26.06%和19.68%的受访网民表示“一般的影响”和“有些影响”,21.63%的受访网民表示“没有影响”。可见,“黄浦江死猪事件”、“新西兰毒奶粉事件”对大部分受访网民的购买意向产生了影响,但影响程度并不是很大。这可能是因为猪肉、奶粉在日常生活中消耗量较大,虽然发生了相关的食品安全事件,但公众的可替代性选择并不多。然而,虽然受访网民表示影响并非很大,但这种与公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食品安全事件更需要给予重视,如地沟油、瘦肉精、三鹿奶粉等食品安全事件,因为此类事件会降低公众的食品安全满意度,并打击其对国内食品市场的信心,从而对国内食品行业的健康发展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本栏目中的所有页面均系自动生成,自动分类排列,采用联索网络信息采集、网页信息提取、语义计算等智能搜索技术。内容源于公开的媒体报道,包括但不限于新闻网站、电子报刊、行业门户、客户网站等。使用本栏目前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