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信新金融产业投资基金Anju Patwardhan:看好车贷和房贷领域的技术公司,区块链领域的泡沫反应了行业的不理性
2018-01-15 18:41:01     [查看原文]

原标题:宜信新金融产业投资基金Anju Patwardhan:看好车贷和房贷领域的技术公司,区块链领域的泡沫反应了行业的不理性

宜信新金融产业投资基金成立于2016年3月,是美元和人民币的双币基金,美元和人民币基金规模各1.5亿美元。依托宜信在金融领域的深厚背景,新金融产业投资基金关注全球范围内的金融科技公司的投资机会,目前在全球范围内投资了20余家金融科技企业,其中14家上榜CB insights全球最具投资价值的金融科技企业250强,在中国投资的项目包括大搜车等。

2018年1月14日,36氪专访了宜信新金融产业投资基金高级合伙人 Anju Patwardhan。在采访中,Anju谈到了这支刚成立18个月的新基金的投资策略,她对金融科技行业的全球性风险和退出渠道的观察,以及对区块链投资的谨慎态度。

Anju Patwardhan加入宜信之前,先后在花旗银行和渣打银行任职25年,并在亚洲,非洲和中东地区担任全球领导职务,曾任渣打银行首位全球创新官,负责利用新科技和大数据技术解决商业问题,是全球公认的金融科技思想领袖。

36氪:宜信信金融产业基金的投资策略和主要关注的领域是什么?

Anju Patwardhan:我们投资主题会保持一致,不会变化,一直专注在金融科技领域。我们关注中小企业生态圈、B2B、相关的基础设施、财富管理、保险技术、监管技术。在公司发展阶段上来说,更多关注B轮及其往后的投资机会,少量精选看A轮投资机会。从市场来说,主要关注美国和中国,也会看英国、印度的市场投资机会。但我们不会考虑2C端的支付业务,还有无担保的信用借款,这些领域在美国和中国这两个市场已经非常饱和了。同时看一些车贷类的技术公司还有房贷融资类的技术公司,美国放贷技术领域现在有很多的进展。

36氪:宜信新金融产业基金如何考虑金融科技公司的退出渠道?IPO和并购这两种退出渠道,哪个是你们比较青睐的?

Anju Patwardhan:在中国最常见的退出就是上市,并购在中国之外的市场是一个更常见的退出方式。如果你看一下2016年金融科技企业退出的数据就会发现,IPO的退出规模远小于通过并购来退出的量级。所以从全球来讲并购是一种更普遍的退出方式。

36氪:金融科技这个行业相对来说风险性波动大,尤其是面对比较难确定的监管变动,您如何看待投资金融科技投资需要注意的系统风险?

Anju Patwardhan: B2C和B2B的金融科技公司面临的风险不同,在中国B2B类的(金融科技)公司比较少,B2C较多。过去金融公司不清楚监管的环境和要求是什么样,现在已经有很大的改善。对于B2B金融公司来说,银行设计产品的时候,产品合规是首当其冲的。另外一点就是数据安全和个人隐私。这几类风险也是我们看项目时非常关注的。按照地域区块的投资策略,我们找项目的时候先从大的层面考虑地理区域,比如我们投资了英国中小企业金融科技公司,英国的监管对于这种中小企业领域的金融科技公司保持非常扶持的态度,新加坡也非常支持金融科技企业的创新。但印度监管环境不同,所以我们通常先考虑地理区域的监管环境是怎么样的,再做投资决策。

36氪:宜信新金融产业基金的LP的构成是什么?

Anju Patwardhan:我们LP是所有的宜信的个人客户。

36氪:目前中国的区块链市场非常热门,您在早些年就已经开始对区块链进行研究,您怎么看待区块链目前的市场发展进度?是否存在过热的泡沫?

Anju Patwardhan:是,非常大的泡沫。区块链是一个很好的技术,但是在扩展性和升级性方面存在巨大的问题。另外在能源消耗方面也存在很大问题。所以我觉得从这个角度上来讲(这个行业是)没有逻辑、不理性的。现在说区块链技术实现大规模的商业应用还为时尚早,而且这些技术目前的估值非常不合理。首先支付处理量级非常小,举个例子,中国的一个电商在双11的数据处理峰值达到每秒可以处理25万6000笔的交易,Visa网络每秒处理4-5万笔交易,区块链是每秒钟是7笔,支付的网络能源消耗比较大,未来这个技术真正实现了扩大升级,达到了一定量级的话,需要能源消耗相当于5000个核反应堆这么大。从这个角度来讲,这个解决方案需要进一步的演进和改善。距离达到数以亿计计算还早。

36氪:你们投过哪些区块链的公司?

Anju Patwardhan:我们投过一个利用区块链技术的支付公司Circle,另外其它一些公司我们看了没有投。比如之前提到了的B2B区块链支付的公司,但是这些我们看,其实是估值达到了非常高以前的事情了,我们会看,不一定会投。我们现在已经停止继续投资区块链的公司了。

本栏目中的所有页面均系自动生成,自动分类排列,采用联索网络信息采集、网页信息提取、语义计算等智能搜索技术。内容源于公开的媒体报道,包括但不限于新闻网站、电子报刊、行业门户、客户网站等。使用本栏目前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