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美的在海外花300亿收购的产品,这个科学家做出了国产货
机器人可以冲咖啡吗?机器人为什么不能冲咖啡?
1959年,美国的美国的英格伯格和德沃尔设计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工业机器人,在那之后,人类便开始想象,既然机器人可以替人做些事情,那么有一天也可以和人一起工作,甚至走进我们的生活里,在咖啡店里冲咖啡,在家里做家务。但实际情况是,在随后的几十年里,工业机器人的工作范围被圈定在流水线上,一个人类免进的区域内,原因是这些拥有强壮的机械手臂、锋利的操作单元的机器人,它们无法在人类靠近时作出及时反应,也就是说,它们还没有学会和人类友好相处的技巧。
但是,随着协作机器人的普及,机器人真实的融入到人类的工作和生活中,正在成为现实。所谓协作机器人,即可以实现人和机器的协同工作,当人触碰到机器人,机器人会立刻作出反应,停止工作,也就不会伤害到人。同时这种机器人,具有低部署成本、模块化、柔性等特点,可以实现灵活作业,和人工非常相似。
“凡是体力劳动,协作机器人都可以做,包括在星巴克冲咖啡。”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告诉记者。倪光南是联想集团的首任总工程师,联想汉卡的主持开发人。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著名事件柳倪之争爆发后,倪光南出走联想,但一直奔走在信息技术革新的前沿。
在采访中,记者与倪光南谈起了二十年前的那场争论,中国企业究竟应该走“技工贸”路线,还是“贸工技”路线,他的答案是,这是不同企业自己的选择,“但是最后事实证明,华为之所以成为华为,就是因为任正非坚持了技工贸,高技术企业当然要坚持科技创新,但可以不搞房地产、不炒股票。”
倪光南是技术的信徒,11月,他出任遨博智能的首席科学家,这家协作机器人厂商实现了核心部件全部国产化。在全球范围内,协作机器人都还是很新的领域,中外企业几乎在同一起跑线上,78岁的倪光南看到了中国产品弯道超车的机会。
百亿美金市场机遇
整个2016年,《中国企业家》一直在关注中国实业企业的生存状况,采访了多家传统制造业企业,记者在用工方面看到了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一个是劳动力成本正在攀升,一个是劳动力年龄结构正出现断代,90后的年轻劳动力很难在流水线上坚持下来。
人力逐渐成为昂贵的资源,如果企业要保持生产成本的稳定,保持生产节奏的有序,则需要考虑尽量多的采用机器人,很多企业已经开始从制造向智造转型。遨博智能董事长告诉记者,虽然工业机器人有一次性投入成本,但一般也就是一个工人两三年的工资,而机器的使用寿命一定不止这几年,并且和人工相比,机器人可以不休息,一天24小时不间断的工作,“制造业老板都特别会算账,所以越来越接受采买机器人。”魏洪兴表示。
作为遨博智能的A轮投资方,复星创富总裁张良森认为,机器代人的好处,不仅在于成本优势,通过尽量多的采用机器人,生产产品可以实现更高的一致性和稳定性。
正因如此,工业机器人在最近几年成为炙手可热的行业,美的以近300亿元的价格收购了德国库卡,而格力也推出了自己的工业机器人。作为复星旗下的核心投资平台,复星创富一直在智能制造领域有着专业和系统化的布局,智造复星的C2M生态系统,机器人领域也是其重点投资领域之一,设立了专门的团队来持续加码这个市场。尽管此次对遨博智能的投资金额不大,但张良森几乎跟进了全部过程。“我们投资的理念是从社会的角度来看,产品的应用场景和服务与原来的竞争对手所能提供的有一个显著性的替代,只要他的产品有社会价值,这个市场就一定能做起来。”张良森表示。
遨博智能所体现的显著性替代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第一是工业机器人取代了传统人工,但这种替代是绝对意义的,即生产线上只留机器人;第二则是该公司的产品为协作机器人,可以部分替代流水线上的人工,最终的作业需要人机协作。这种机器人具有更多的应用场景。
当然,无论是魏洪兴还是张良森都认可,协作机器人的市场仍然在教育和开发的阶段,来自巴克莱的数据,2015年全球协作机器人的销售额仅为1.16亿美元,但预计到2025年,这个市场将增长到114亿美金。
事实上,很多传统工业机器人生产商也都将目光投向了协作机器人领域。在刚刚结束的2017工业博览会上,除了遨博智能外,新松、格力等厂商都亮出了自己的产品。遨博智能成立于2014年,这样一个年轻的品牌,如何与格力这样的大品牌进行竞争?与此同时,国际上也有一些已有声势的协作机器人品牌,例如RethinkRebotics、ABB等,它们一定不会忽视中国这个巨大的制造业市场,一个尚不知名的中国品牌,又如何与国际品牌竞争?
遨博智能采取的策略是非常简单直接的,同一精度下,自己的价格比别人便宜,同一价格下,自己的精度又比别人高。
科学家创业的几道坎
作为一个仅有3年历史的品牌创始人,魏洪兴向记者介绍,计划在未来3—5年的市场占有率达到30%,复合增长率达到100%以上,量产人机协作机器人达到年产3万台,并计划在2020年上市。
记者对上述规划提出质疑,是否过于激进?复星创富总裁张良森认为,实际上遨博智能的技术与产品已经被打磨的几近成熟。而协作机器人在未来是个增长点,遨博作为国内领先的协作机器人企业,具备先发优势。另外,投资就是看清楚趋势,包括行业的趋势、企业的趋势、产品类别的趋势。如果大的趋势看清楚了,投资机构不一定要非常在乎100%增长和60%的差异化。100%增长3年,60%增长5年,目标终究能实现。2015年,遨博智能的第一款负载5公斤协作机器人已经实现了量产。
魏洪兴出身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因为工作关系,倪光南和魏洪兴已经认识了十几年。在倪看来,北航的控制系统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具有很强的领先型,这套技术脱胎于对航空航天器的控制技术,后来被延展运用到了无人机、平衡车、工业机器人等领域,也算是降维打击了。
让倪光南最为兴奋的是,遨博智能是全国唯一实现核心部件和软件全部国产化的厂商。多年来,倪光南一直在为中国技术的自主可控鼓与呼,核心部件和软件的全部国产化,意味着在硬件生产方面不受制于国外供应体系,在软件上不给国外留后门的机会。在倪光南看来,机器人就是通过信息技术控制的机械产品,而人机协作机器人由于具有非常多的应用场景,因此链接到开放网络的可能性很大,如有机器有后门,就会一直处于潜在的危险当中。
倪光南担心的风险是什么?我们可以从很多电影里找到具象的场景,机器人不再受主人的控制,甚至倒戈相向。
当然,核心部件的全国产化,也给遨博智能降低生产成本提供了空间,这也是魏洪兴制定性价比战略的基础。“卖的非常好,最近每个月都能卖几百台。”张良森对该公司的市场前景非常乐观。
遨博智能是一个典型的科学家创业项目,除魏洪兴之外,公司的初创团队大部分来自于北航的专业学科。令人感到担心的是,这群象牙塔里下来的科学家,能否适应复杂的商业环境?毕竟经营一家企业比研究项目多了很多维度,例如市场拓展、财务管理、团队建设等。“科学家创业总要迈过这几道坎,当然作为投资机构,我们也会帮助他们在管理上进行迭代。”张良森回答记者。遨博智能并非复星投资的第一个科学家创业项目,过往也有不少成功的案例,例如如科大讯飞、四川中光等。
和很多企业家相比,魏洪兴看起来还是更像一个科学家,他话不多,对于一些时髦的金融产品不甚了解,例如我们曾谈起过现金贷,显然他知道的只是皮毛。但是当他提到一些和机器人市场有关的话题时,明显话语体系丰富起来:“江浙的制造业企业多,但是你知道吗,其实浙江和江苏有很大区别,浙江企业采购机器人,不太关心品牌,就看性价比。江苏嘛,情况就不太一样。”魏洪兴告诉记者,看来他已经经过了一番市场历练,尝过被拒绝的滋味,最终将市场的切入点选择了中小型民营企业居多的浙江省。
来源|中国企业家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