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要不要禁?AI时代的孩子,最怕的不是沉迷,而是掉队
2025-09-02 12:30:16  腾讯   [查看原文]

这个暑假,我差点和儿子因为电子产品闹翻。

一开始,我以为自己安排得还不错:上午做暑假作业,下午阅读和锻炼(我甚至提前列好书单,把书全买回家),晚上允许玩一会儿游戏,还安排了几次外出旅行。

但没过几天,计划就全乱了。

短视频一条接一条,像水流一样淹没了他的注意力;《三角洲》这样的FPS游戏,他和同学约好组队,常常一开就是两三个小时。在旅行途中也好不到哪去,明明在山水中,心思却还惦记着屏幕。

作业、阅读、创作的安排全都被挤到一边。我看着他,一天的时间被屏幕一点点吞噬,心里暗暗焦虑。第一个冒出来的念头是:

干脆把手机、平板、电脑统统收掉,眼不见心不烦。

很多家长可能都有过类似冲动。可后来我发现:真正要担心的不是沉迷,而是掉队。

父母的焦虑并非凭空而来。

短视频背后的推荐算法,专门捕捉人类最脆弱的注意力:快速反馈、源源不断的内容流,让人总觉得“下一条更精彩”。

游戏更不用说。类似《三角洲》的FPS游戏,社交黏性极强。输了想再来一局,赢了更想连胜,和同学并肩作战带来的即时奖励,让孩子们很难抽身。

成年人都难以抗拒,更别说孩子。

于是,最直接的解决办法就是禁止:收掉手机,藏起平板,修改密码,拔掉网线。

可问题是:

禁止 ≠ 消失:孩子会偷偷玩,只是父母失去了监督权。

禁止 = 社交切断:同学们聊的短视频和游戏,他插不上话,很容易被孤立。

禁止 = 放弃教育机会:孩子失去了在父母陪伴下学习如何驾驭工具的机会。

冷静下来,我甚至有些后怕:今天收掉电子产品,可能换来一时的安静,但未来的后果是——他在数字社会里彻底落伍。

很多人忽视了一个事实:电子产品早已不只是娱乐消遣。

过去,大语言模型(LLM)只存在于实验室,只有科研人员和少数开发者能接触。直到 2022年11月30日,OpenAI把它放到网络上,人人都能通过手机、平板、电脑去使用。

那是一个分水岭。

AI从专业工具,变成了消费级应用。

从此以后,电子产品不再只是短视频和游戏的入口,而是孩子进入AI世界的第一课本。

AI正在飞速演化:

从文字到图像,从语音到视频;

从回答问题到生成作品,再到主动规划任务(AI Agent);

它正在快速占领和改变我们的生活。

谁能及早熟悉和使用,谁就能扩展能力边界、提升能力下限;谁缺席,谁就会被淘汰。

这让我想到一句话:

不会用电子产品的孩子,就像过去不会识字的人;不会驾驭AI的孩子,就像未来不会写字的人。

所以,当父母讨论“要不要禁电子产品”的时候,问题早已不是“沉迷与否”,而是在决定:孩子未来是AI的使用者,还是被AI淘汰的人。

想通这一点,我决定换一种方式:不再禁止,而是陪伴和引导。

1. 编程小游戏

儿子有一次兴致勃勃地用Python写了一个类似马里奥的闯关游戏。写到一半遇到Bug,怎么改都不行,他急得直皱眉。我让他把代码丢给AI调试。经过几轮交互,AI不仅指出了错误,还给了改进建议。

他眼睛一亮:

“原来电脑不只是用来玩游戏的,还能帮我写游戏。”

那一刻,他第一次把电子产品当成“创造工具”,而不是“消耗时间的黑洞”。

2. 生物暑假作业

生物老师布置暑期任务:制作人体消化系统模型。传统方法是在网店买粘土套装或者纸模,按步骤粘一粘、折一折,毫无挑战性。于是我陪他一起尝试新办法:用AI生成三维消化系统效果图,再转成3D打印机可读取的模型,最后把成果打印出来。

当他拿到课堂展示时,同学们都围过来看,老师也惊讶地问他是怎么完成的。那一刻,他获得了真正的自信:

电子产品不只是玩具,它能让他成为课堂上的亮点。

3. 创意表达

我们还试过用AI画图,生成故事角色,再把图片剪辑成小短片。看着一个个从想象中走出的角色,他笑着说:

“原来我也能像电影导演一样!”

4. 旅行前的“手册计划”

暑期旅行,我们去了南昌海昏侯遗址博物馆。在出发前,我和他一起用AI生成了一本旅行手册:封面设计、排版、插图、提问环节,全部由AI辅助完成。打印出来带到现场,他边参观边记录,就像真正的“小研究员”。

这些经历让他逐渐明白:

电子产品可以拿来消费,也可以用来创造。前者让人被动,后者让人成长。

经历过这一切,我突然意识到一个事实:很多时候,孩子并不是输在沉迷,而是父母落后了。

父母自己刷短视频到深夜,却要求孩子远离电子产品;

父母自己不会用AI,却剥夺孩子接触的机会。

如果我们不升级,就没有资格谈“引导”。

真正要禁掉的,不是电子产品,而是我们旧的观念。

1. 陪伴,而不是隔绝

孩子独自面对算法,很容易被吞噬。父母在场,一起体验、一起讨论,才是最好的“防沉迷”。

2. 筛选,而不是全盘否定

判断孩子的使用方式:

如果只是刷短视频、氪金充值,那是“消费”;

如果能画画、编程、做项目,那就是“创造”。

方向不同,结果完全不同。

3. 自我升级,而不是停留原地

父母要先学会用AI解决自己的问题:写报告、做笔记、生成PPT。孩子看见父母在用,才会意识到:电子产品不仅能娱乐,还能创造价值。

4. 主动学习,抓住机会

很多父母对AI敬而远之,觉得“和自己无关”。可事实是,它已经在悄悄改写一切。如果父母能率先把AI用在工作和生活中,孩子自然会耳濡目染。

这个暑假,我和儿子都完成了一次成长。

他从被动沉迷,走向主动创造;

我从焦虑禁止,走向陪伴引导。

所以当有人再问我:电子产品要不要禁?

我的答案是:

电子产品不能禁,需要升级的,是父母。

因为在AI时代,我们最怕的,不是孩子沉迷,而是孩子掉队。

✦ 如果你读到这里,希望这篇文章能给你一点点启发。

✦ 关注我,欢迎留言,讲讲你和孩子、或者你自己与电子产品的故事。

✦ 也别忘了点个【转发】,让更多父母看到。

本栏目中的所有页面均系自动生成,自动分类排列,采用联索网络信息采集、网页信息提取、语义计算等智能搜索技术。内容源于公开的媒体报道,包括但不限于新闻网站、电子报刊、行业门户、客户网站等。使用本栏目前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