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lantir靠什么成为AI商业化第一股?和川普的关系吗?
2025-09-02 08:02:00  36氪   [查看原文]

Palantir并非最早喊出AI概念,也非融资最多,但它在“增长、盈利、现金流、政企关系共振”这些商业化维度上实现罕见同步突破。

从结构到组织,从技术到客户,并且也打通了从伦理到资本这些敏感问题的一体化,用亮眼的成绩单一举夺得了“AI商业化第一股”的定义。

三个“高”,奠定AI商业化先锋地位

•高增速:2025年第二季度,Palantir 总营收首次突破 10 亿美元,同比增长 48%(达 10.04 亿美元);美国营收占比高达 733 百万美元,同比增长 68%。其中,美国商业营收暴增 93%(达 306 百万美元),美国政府业务收入增长 53%。

•高利润率:调整后营业利润率 46%,Rule of 40 指数高达 94%。GAAP 净利润 3.27 亿美元,净利率达 33%。

•高现金流:自由现金流率高达 57%,现金储备充裕。

这三项“高”共同构建了一个罕见的增长—盈利—现金闭环,成为资本市场赋予Palantir“AI商业化第一股”称号的根本原因。

0

0

2. 政企双轨:政府关系成护城河,商业爆发为引擎动力

Palantir的成长并不是一条单一赛道的故事。它有两条腿:政府和商业。

在国防和联邦机构的合同是一座稳定的防御工事。而这来源于其核心人物彼得蒂尔从2016年开始的布局。对特朗普和万斯的支持,为今天的Palantir赢得了美国陆军的十年大单、Space Force的作战系统、Maven智能系统……这些项目周期长、技术门槛高,还带着浓厚的安全信任背书。

政府项目建立起强势信任背书,为商业市场的爆炸式扩张提供了基础。这种“战地打拼”造就的品牌与能力,成为商业化的核心护城河。

•政府端的深度布局:Palantir在国防和联邦机构持续获得高价值合同,包括与美国陆军签订的高达 100 亿美元的合同,及 Space Force、Maven Smart System 等项目。 •商业端的爆发式增长:美国商业营收同比增长 93%、客户数同比增 64%、商业合同总额(TCV)暴涨 222%,剩余合同价值(RDV)上升 145%。

3.本体+AI平台,回归现实场景

Palantir并不满足于大模型“炫技”,而是重视把一个大语言模型(LLM)部署到政企的场景里。它强调“本体论(Ontology)”,即回到大模型的根本目的:

一种可以把不同业务系统、数据表、流程、人员连接成逻辑网络的方式。

这听起来抽象,但在应用里非常直接,当从政府端实现了数据的打通:

银行的反洗钱审查,从几天缩短到几秒;制造业的生产线调度,从一天压缩到一小时;医院的出院区利用率提升了二十多倍。这不是模型给出一个90分的答案,而是重构整个组织的运转方式。

这种能力通过Foundry和AIP平台呈现,再由FDE(Forward Deployed Engineer)深入客户现场,把技术嵌进日常工作流。FDE部署机制,让工程师深入客户组织,推动产品深入融入业务流程,例如制造线优化、医院调度提升、KYC审查加速等实践场景。

Palantir的工程师出现在工厂、医院、造船厂,而不是坐在总部等需求单。这是它能把AI做成结构化生产力的原因。

4. 小销售、大产品

这家公司最特别的地方,是几乎反着传统软件公司的路径在走。他摒弃传统“大销售团队”模式,将部署工程师推向前沿,由“产品”“效果”和“口碑”驱动增长。客户内部推荐成为重要拉动手段。

它没有庞大的销售团队,不靠酒桌维护客户关系。CEO Alexander Karp不止一次表达对“晚宴式销售”的厌恶。Palantir的销售动作更像是一支特种部队:

部署工程师直接面对问题,解决它,让效果自己说话。

客户的转介绍成了主要增长渠道。一个在老公司用过Palantir的人,换工作后常常会第一时间把它引进新公司。销售网络就这样自然生成,不用人力硬推。这种增长方式慢热,但一旦形成网络,进入壁垒极高。

5. AI的使用权,应该在一线

Palantir在AI伦理上有一个独特的立场,它相信AI的最大价值在于赋能那些原本不被视为“技术用户”的人。

在它的工厂案例中,不少使用AIP的操作者是没有高等教育背景的蓝领工人。他们用这些工具创造的价值,甚至超过了部分高学历岗位。Karp正在推动与美国工会合作,让一线工人获得更多AI使用权和收益分配权。

这种姿态,不仅仅是公关,也是战略:赋能的对象越广,普通工人对AI的反感越少,规模化、平台化的可能性越大。

在伦理争议中,比如大众关注度极高的 ICE(移民管理局)、政府监控等话题上,仍坚持“privacy by design”和透明部署,主动应对争议,强化企业合规与社会责任形象。

6. 资本信心:估值与展望并肩提升

从财务结构看,Palantir是极少数在高速增长的同时,还能保持高利润率和高现金流的AI公司。 Q2总收入同比增长48%,经营利润率46%,自由现金流率57%,净利润率33%。这些数字背后,是一种高单位经济收益率的组织模型:

市值已突破 4000 亿美元,跻身美股前二十大公司之列,成为科技巨头中的新星 。尽管估值高企,但判断SaaS的40规则(Rule of 40)驱动增长依然支撑其“AI时代典范”身份。

轻销售、重部署、客户生命周期长、扩展速度快。

Palantir已经上调全年营收预期到41.5亿美元,商业业务年增率有望超过85%。市值突破4000亿美元,跻身美股前二十大公司。但这个位置并不意味着没有挑战。

接下来,它需要证明自己能在政府与美国大企业之外,持续打开更多行业和地域市场;还要在AI技术快速迭代的环境下,保持Ontology+AIP的独特性不被复制。

Palantir的价值,不只是把AI落地到企业,而是把“AI运营系统”做成一个可迁移的商业结构。这条路一旦走通,它可能会成为未来几十年里,很多行业数字化的隐藏底层。

Palantir 是否真能成为AI时代企业级平台的隐形操作系统?

事实上,AI的效率极度依赖数据,也依赖调用数据的“权力”,Palantir的未来,跟彼得蒂尔那句著名的“我不再相信自由和民主是兼容的”息息相关。

本栏目中的所有页面均系自动生成,自动分类排列,采用联索网络信息采集、网页信息提取、语义计算等智能搜索技术。内容源于公开的媒体报道,包括但不限于新闻网站、电子报刊、行业门户、客户网站等。使用本栏目前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