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碧空如洗;章江之畔,思想涌动。7月18日15时许,2025年“一带一路”记者组织论坛主题研讨会在赣州启幕。来自11个国家和地区的记者组织负责人和媒体代表,共话人工智能时代如何坚守新闻真实性。会场内,掌声阵阵。笔尖划过纸页,与会嘉宾凝神聆听,专注记录,共同开启一场关于新闻真实的深度对话。当下生成式人工智能以指数级速度重塑信息生态,新闻的真实性面临着严峻挑战。新闻媒体如何坚守新闻真实性?又该如何重塑新闻真实性?大会讨论伊始,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王亿本率先阐述了自己的观点。“AI的价值绝非取代记者,而是解放创造力。”他指出,当AI承担信息筛选、数据验证等基础工作,记者的核心价值更应聚焦于真相追问、语境阐释、人文关怀。面对人工智能带来的冲击,作为主流媒体应该如何坚守新闻真实的阵地?江西日报社社长,江西报业传媒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锋分享了来自省级党媒的思考,受到与会嘉宾广泛关注。“坚守新闻传播的生命线,需要行业的高度自律和共同努力。”他指出,一线采访要筑牢真实根基,无限靠近新闻现场,无限接近新闻事实;要坚持技术祛魅、“人工终审”的铁律,严防技术失误或滥用导致“失真”,深化“技术赋能”的治理,以创新手段捍卫新闻真实。俄罗斯记联国际部主任铁木尔·沙菲尔提出,在信任稀缺的信息环境中,未来新闻从业者的教育机制必须进行变革。“我们在教育当中需要开设关于人工智能工具的实操课程,从事实核查到数据新闻,并搭建国际化教育平台,促进不同文化、不同语言和信息传统之间的融合。”他的建议获得与会嘉宾的掌声。越南之声广播电台对外频率英语部副主任邓梅芳则从实践角度分享了自己的看法:“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新闻业广泛应用,媒体记者思维经历很大转变,记者要有批判性思维,让人工智能成为我们的合作伙伴。”会场内思想火花不断迸发,嘉宾们鞭辟入里的分析、坦诚务实的分享,赢得阵阵掌声。经验在此交融,观点在此碰撞,共识在讨论中逐渐清晰:无论技术如何迭代,对新闻真实性的坚守,始终是穿透信息迷雾、指引公众航向的不灭灯塔。刘新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