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黄渤海新区:机器人产业提“智”扩容
2025-06-28 04:00:00  东方网   [查看原文]

大众网记者 邢晨 通讯员 隋翔宇 刘睿晗 邱烽 烟台报道

机器人是集人工智能、高端制造、新材料等先进技术于一体的新兴产业,已成为很多地区竞相布局的热门赛道。作为烟台市的经济高地和新质生产力创新引领区,黄渤海新区近年来依托自身良好基础,加大机器人产业培育力度,推动其与人工智能产业融合发展,持续提“智”扩容。

产业集聚效应初步显现

近日,2025广州国际应急安全博览会如期举办。在展会现场,一款名为“电动防爆四驱消防灭火机器人”的产品吸引广泛关注。而这款产品的制造商,正是来自黄渤海新区的山东国兴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据了解,国兴智能是一家专业研发、生产和销售特种机器人的企业,经过多年深耕,该公司已成长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旗下产品也拓展至5大系列共计60余种,在业内具有较强竞争力。

国兴智能的快速发展,可谓黄渤海新区机器人产业持续壮大的一个缩影。据统计,黄渤海新区围绕上游核心零部件、中游本体制造及系统集成、下游应用的机器人全产业链,目前已培育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终端及配套零部件和集成系统企业8家,其中专注全产业链设计、制造和终端产品研发企业4家,产业集聚效应初步显现。

具体而言,相应企业主要集中在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和特种机器人3大方向。在工业机器人方向,艾创机器人、弗润德机器人等企业均已研发出代表性产品;在服务机器人方向,科曼智能已探索智能服务机器人、档案机器人、岸电机器人、巡检机器人、安全分析仪等多类产品;在特种机器人方向,国兴智能则是典型代表。

人工智能水平持续提升

发展机器人产业,“零部件及本体制造”和“系统开发集成”是两大基础领域。前者主要涉及高端装备制造,后者则与人工智能息息相关。其中在高端装备制造方面,黄渤海新区此前已具备较好基础,而在人工智能方面,全区近年来也持续发力。

据了解,全区现有机器人相关创新平台10个,包括1个山东省工业设计中心,2个山东省“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1个山东省新型研发机构,3个以及烟台市“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在创新平台的支撑下,相应企业的人工智能研发水平也得到有效提升。

以艾创机器人为例,该公司基于先进算法和工艺,研发机器人控制系统,实现对机器人运动、力量和位置的精准控制,实现物料搬运等方面生产效率的提升。

“在工业仓储场景中,机器人很早就用于码垛。不过,传统的码垛机器人部署时间长,操作难度高,换型换产周期长且安全隐患多。我们研发的智能码垛机器人,则采用了先进的运动控制算法和智能排版技术,大幅提高码垛节拍,实现了最小人工介入情况下堆垛空间的最大效率使用。同时结合AI算法,帮助机器人实现路径优化与自动避障。”艾创机器人相关负责人介绍。

此外,国兴智能、弗润德机器人、科曼智能等企业也不断加强AI技术研发,推出智能化程度更高的机器人产品,并得到市场积极反馈。

拓宽应用场景融合发展

机器人产业要想实现快速发展,除了加强技术研发之外,拓宽终端应用场景同样是关键着力点。山东省在《促进人形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7年)》等政策中,就明确提及要推进产业赋能场景创新应用。

经过前期的拓展,目前黄渤海新区相应机器人产品的应用场景已经日趋丰富。其中,艾创机器人产品已广泛应用于焊接、码垛、搬运、机床上下料及汽车制造领域;弗润德机器人产品则应用于机床管梁、十字轴类产品的自动化生产加工,参与了下游多家知名企业项目;国兴智能已成为国内外知名高危复杂环境用特种机器人和配套底盘供应商;科曼智能的产品在医院养老院的患者陪护、展厅旅游景点的导游查询、档案室的文件管理、近岸船舶的交互作业等场景也已实现应用。而随着新技术和新产品的不断推出,未来全区机器人产业的应用场景将进一步拓宽。

应用场景的拓宽,可以推动机器人产业的扩容;而机器人产业的扩容,对于全区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同样是个利好消息。

“人工智能是机器人提档升级的关键技术,机器人则是人工智能落地应用的重要终端。目前除了机器人产业形成初步集聚之外,人工智能产业也已具备一定基础。下一步,我们将强化产业链协同,推动两者之间实现融合发展、双向赋能。”黄渤海新区工信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本栏目中的所有页面均系自动生成,自动分类排列,采用联索网络信息采集、网页信息提取、语义计算等智能搜索技术。内容源于公开的媒体报道,包括但不限于新闻网站、电子报刊、行业门户、客户网站等。使用本栏目前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