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动态||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研究生第一党支部“一支部一品牌”活动——习言习语:读懂“中国—中亚精神
2025-07-18 16:15:01  腾讯   [查看原文]

习言习语:读懂“中国—中亚精神”在长期实践中,我们探索形成了“互尊、互信、互利、互助,以高质量发展推进共同现代化”的“中国—中亚精神”。坚持相互尊重 平等相待国家不分大小一视同仁,有事大家商量着办,协商一致作决策。坚持深化互信 同声相应坚定支持彼此维护国家独立、主权、领土完整和民族尊严,不做任何损害彼此核心利益的事。坚持互利共赢 共同发展互为优先伙伴,互予发展机遇,兼顾各方利益,实现多赢共生。坚持守望相助 同舟共济支持彼此走符合国情的发展道路,办好自己的事情,合力应对各类风险挑战,共同维护地区安全稳定。——2025年6月17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上的主旨发言★引言2025年6月17日下午,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在阿斯塔纳独立宫举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会上发表题为《弘扬“中国—中亚精神” 推动地区合作高质量发展》的主旨发言,提出“互尊、互信、互利、互助,以高质量发展推进共同现代化”的“中国—中亚精神” 。这一精神理念高度凝练了中国与中亚国家长期友好交往与合作的实践经验,为双方关系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与强大精神动力。深入探究“中国—中亚精神”背后的逻辑理路,有助于更为全面、深刻地理解中国与中亚国家关系的本质内涵与发展趋向,对于推动构建更加紧密的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一、“中国—中亚精神”的历史逻辑1.古代丝路奠定的友好交往基础中国与中亚的友好交往源远流长,考古证据表明,早在青铜时代早期,中国北方粟黍与西亚麦类作物已在中亚东部与中国西北地区交汇,改变了彼此的饮食结构,为后续互动奠定史前基础。西汉武帝时期,张骞两度“凿空”西域,正式连通中原与中亚诸国,被司马迁誉为“凿空”之举,标志着横贯欧亚的丝绸之路全线贯通。此后,丝绸、茶叶、瓷器、冶铁术与井渠技术循路西传;汗血宝马、葡萄、石榴、苜蓿以及乐舞、历法、宗教等文化元素络绎东来,在长安与撒马尔罕、布哈拉之间织就一张物产与文明交汇的绵长网络。在这条道路上,粟特商队与汉唐使团相望于道,无论族群、信仰、习俗如何差异,皆能以平等互利的商约、礼尚往来的交往化解隔阂,孕育出“和合共生”的交往基因。正如莫高窟第323窟壁画所绘,张骞持节西行的场景成为“互尊、互信”精神的最早注脚,也为今日“中国—中亚精神”提供了深层的历史文化根脉。今天,我们赓续千年友谊,让古老的丝路情谊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2.建交以来合作历程的经验沉淀1991 年 12 月,苏联宣告解体,中亚五国相继独立。中国第一时间予以外交承认,并在 1992 年 1 月分别同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为双方关系翻开崭新一页。彼时的共同困境——经济转型阵痛、传统与非传统安全威胁交织——使中国与中亚国家天然成为“共克时艰”的伙伴。三十余年来,双方以《关于在边境地区加强军事领域信任的协定》《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上海公约》等机制化文件为基石,逐步确立了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的合作范式,“互利、互助”的理念由此在实践中沉淀为区域共识。经济维度最具说服力。1992年中亚五国对华贸易额约为 4.6亿美元(约合460 百万美元),2024年增长至约948亿美元,年均增速超过两位数,使中国成为该地区最大贸易伙伴。中国对中亚五国的直接投资(FDI)存量截至2023年已近150亿美元,位居外资来源首位。能源、交通和产能合作形成“三轮驱动”格局:中国—中亚天然气管线自2009年启用以来,输气量累计已超过5000亿立方米;中吉乌铁路可行性研究正获三国联合批准,预计开通后将显著提高区域互联互通;奇瑞、比亚迪等中国企业在哈乌设立整车组装与动力电池厂,为当地提供约2万个就业岗位。安全合作同样成效斐然。从 2002 年首次联合反恐演习到常态化“丝路反恐—协作”系列演练,中国与中亚国家共同构建起情报共享、联合执法、边境管控的立体化安全网络。2023 年《中国—中亚外长会晤联合声明》重申坚决反对外部势力策动“颜色革命”,标志着双方在维护政权安全、制度安全层面形成更高水平的战略默契。人文交流日趋活跃。截至目前,中国在五国合建 13 所孔子学院、24 家孔子课堂,注册学员累计超过 6.5 万人;中亚在华留学生突破 2.3 万名,占该地区留学生总数的 70% 以上。互办“文化日”“旅游年”、开通直航城市 28 对、推动“鲁班工坊”落地塔吉克斯坦,一系列举措不断拉近民心距离,使“中国—中亚精神”从历史走进现实,从政府走向民间。从携手抵御外部风险到共促区域繁荣,中国与中亚国家用三十余年的接力奋斗,将“互利、互助”镌刻为区域合作的鲜明底色,也为“中国—中亚精神”注入了可感、可触、可持续的时代内涵。二、“中国—中亚精神”的理论逻辑1.对中国外交理念的继承与发展“中国—中亚精神”是对中国传统外交理念与新时代外交思想的继承和创新发展。中国一直秉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这是中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外交思想赋予了这些传统理念更加鲜明的时代精神,将其上升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新型国际关系、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历史新高度。“中国—中亚精神”中的“互尊、互信、互利”理念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高度契合,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新时代中国与中亚国家关系中的具体实践与生动体现。2022 年,习近平主席曾以“相互尊重、睦邻友好、同舟共济、互利共赢”概括中国同中亚五国 30 年合作的成功密码。2025 年 6 月 17 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上发表主旨发言时进一步指出,“中国—中亚精神” 用“互尊、互信、互利、互助,以高质量发展推进共同现代化”概括了中国同中亚之间长期以来的相处之道,充分彰显其鲜明的时代意义。2.体现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追求“中国—中亚精神”鲜明地体现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价值追求与责任担当。在国际秩序层面,“中国—中亚精神”倡导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国家不分大小一视同仁,有事大家商量着办,协商一致作决策,这与个别西方国家奉行的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形成鲜明对比。在国际合作方面,中国以“中国—中亚精神”为指引,积极与中亚国家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合作,通过共建“一带一路”等举措,为中亚国家提供发展机遇,助力其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例如,各类基建项目不仅促进了中国与中亚地区的互联互通,也为中亚国家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力。中国还积极参与中亚地区的安全事务,与中亚国家共同打击恐怖主义、极端主义和跨国犯罪,为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习近平主席强调,“中国—中亚精神”为世代友好合作提供了重要遵循,我们要始终秉持,不断发扬光大。三、“中国—中亚精神”的实践逻辑1.为双方合作提供精神动力“中国—中亚精神”为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务实合作注入了强大精神动力,引领双方在各领域合作不断取得新突破。在经贸合作领域,双方秉持“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理念,不断拓展合作领域,提升合作水平。2024年,中国与中亚国家贸易额达到创纪录的948亿美元,有力拉动各自经济发展。在互联互通领域,“中国—中亚精神”推动双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合作,构建更加便捷高效的交通、能源、通信网络。中吉乌铁路项目正式启动,中哈第三条铁路规划稳步推进,中塔公路二期修复进展顺利,跨里海国际运输走廊提质扩容,越来越多中国城市开通中亚班列,使中亚各国从“陆锁国”变成“陆联国”,中国同中亚经贸合作更加通畅,民众往来更加便捷。在人文交流领域,“中国—中亚精神”促进了双方民间往来的日益密切,增进了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2025年5月29日,中国-中亚国际人文旅游专列(西安-阿拉木图段)从陕西西安首发开行。六国元首见证签署多份友城协议,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友城数量持续突破;北京和杜尚别直航首飞,中国同中亚国家首都直航实现全覆盖;六国签署促进人员往来便利化合作倡议,同意出台简化签证手续等便利化举措……以友城交往为桥梁,促进人员交往,让中国和中亚国家民众像走亲戚一样常来常往、越走越亲,友谊之花必将越开越灿烂。2.在国际舞台彰显示范价值“中国—中亚精神”不仅为中国与中亚国家关系确立价值坐标,也在变乱交织的国际环境中提供了可复制的合作范式。面对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抬头,世界亟需超越零和的新思路。“中国—中亚精神”所蕴含的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理念,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如何相处给出了生动答案。六国通过元首会晤、部门对话、民间互动多层级的平等协商,成功化解边界、水资源、口岸管理等历史遗留难题,实现了从“利益共同体”到“命运共同体”的跃升。与此同时,该精神与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深度耦合:绿色能源、数字经济和减贫合作被纳入“一带一路”框架下的优先清单;联合反恐、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成为地区安全新标杆;文明对话年、青年科学家交流计划持续放大互学互鉴效应。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评价,这一合作模式为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提供了“中亚样本”。结  语“中国—中亚精神”这一概念,是历史长河中无数交流与合作的结晶,它不仅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行动的指南。这一精神的内涵,是历史沉淀、理论指引与现实驱动共同塑造的丰硕成果。它在时代的长河中不断丰富和拓展,如同一条不断流淌的河流,滋养着两岸的文明与进步。历史沉淀为“中国—中亚精神”提供了深厚支撑。自古以来,中国与中亚地区便有着密切联系。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的开通,不仅推动商品贸易,也促进了文化深度交融——丝绸、瓷器、茶叶等中国物产传至中亚,而音乐、宗教、天文等中亚文化成果回归中原,增厚了文明互鉴基础。理论指引为“中国—中亚精神”提供方向。随着时代演进,中国与中亚国家在“互尊互信、平等互利”原则指引下,通过协商对话解决分歧,并通过“一带一路”倡议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探索出了一条合作共赢的新路。现实驱动力则赋予“中国—中亚精神”新的生命力。在全球化背景下,应对气候变化、反恐、防范安全威胁,以及推动经济转型、提升民生福祉等,都需要中方与中亚国家协同应对。这种精神鼓励各国跳出传统地缘政治思维,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展望未来,秉持“中国—中亚精神”,中方与中亚国家将在更广领域深化合作,共同谱写和平、发展与共赢的新篇章。双方将携手成为地区与全球合作的典范,展现不同文明、制度与发展阶段国家间和谐共存的可能。中国—中亚友谊不仅深植于千年历史,更将在新时代合作中焕发新光,为双方人民创造实质性利益,并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新贡献。★参考文献[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习近平在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上的主旨发言,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506/content_7028473.htm.[2]拓玲.践行“中国-中亚精神”共谱中国-中亚合作新篇章[N].西安日报,2025-06-24(002).[3]张斌.弘扬“中国—中亚精神”谱写合作共赢新华章[N].新华每日电讯,2025-06-23(006).[4]弘扬中国—中亚精神,致力永久睦邻友好[N].人民日报,2025-06-19(001).[5]本报评论员.以实际行动弘扬“中国—中亚精神”[N].人民日报,2025-06-19(001).[6]丁戈隆东.将“中国—中亚精神”不断发扬光大[N].南方日报,2025-06-18(A04).[7]习近平.弘扬“中国—中亚精神”推动地区合作高质量发展[N].人民日报,2025-06-18(002).[8]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弘扬“中国-中亚精神”,推进共同现代化,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25/0621/c40531-40505670.html.[9]习近平外交思想和新时代中国外交网站,以“中国—中亚精神”引领中国中亚合作迈入新阶段,http://cn.chinadiplomacy.org.cn/2025-06/21/content_117940044.shtml.[10]新华网,共筑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弘扬“中国—中亚精神”:区域合作的成就、机遇与展望》智库报告解析,https://www.news.cn/world/20250622/3ff2131b832448fab738dfe2d388e023/c.html.★文章来源: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研究生第一党支部张越 向珂仪编辑:卢婧雯审核:孙雅茹

内容提及地域:上海市、陕西省、北京市、上海市、北京市、西安市、长安区

IP属地:中国 宁夏

本栏目中的所有页面均系自动生成,自动分类排列,采用联索网络信息采集、网页信息提取、语义计算等智能搜索技术。内容源于公开的媒体报道,包括但不限于新闻网站、电子报刊、行业门户、客户网站等。使用本栏目前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