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师行业AI狂热褪去,律师道出真相:只是辅助工具!
2025-07-19 10:16:02  腾讯   [查看原文]

这两年,AI的快速发展,给我们带来了诸多便利。从ChatGPT到国内的DeepSeek、豆包、Kimi等,大众对AI的认知,从一开始的陌生,到如今的人人都在用。

在律师行业也一样。记得今年春节期间,DeepSeek大火时,甚至有同行惊呼:“哇,律师可能马上要被AI取代了!”与此同时,各家律师事务所一夜之间掀起了一股“学AI、用AI”的热潮,大家都不想错过这场AI革命,生怕一步没跟上就被时代淘汰。

如今半年过去,行业对AI的热情普遍开始减弱,大家对AI的学习热情普遍开始下降。原因无外乎两点:

第一,大家觉得AI好像也没那么大作用;

第二,真要用好AI,并没那么简单。

如今经过半年的拉扯,站在今天的视角,我们重新审视一下AI到底能给律师干什么?是不是已经大幅拉低了律师的专业门槛?能不能取代律师?来聊聊这些个话题。

一、AI在律师行业到底能做什么?

常用的几种功能:

1. 查资料

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这个。其实查资料不是AI的“专利”,过去搜索引擎时代也一样。现在用AI查资料,无非是搜索的便捷性好了一点而已。

当然有些同行开始搭建自己的AI模型,但说实在话,有一定门槛,而且使用起来还是没有脱离搜索的本质,普通人也根本没有那么大的数据量去训练。

2. 写诉状

理论上确实可以,但前提是你得向AI交代清楚各种事实、法律关系,并且对AI写出的诉状自己有判断能力。否则,用AI写的诉状,你敢直接拿去用?起码我本人几乎不用AI写诉状——在我看来,有那功夫,我自己都写完了。

3. 分析疑难法律问题

理论上AI也有这个功能,但以AI目前的能力,AI确实能给思路,可它给出的答案常常“看起来都对”,实则真假难辨。最关键的还得留给律师自己:得准确区分AI给出的信息哪些有用,哪些无用。

4、其他的一些专业功能,比如智能合同审查。

只能说,这个确实可以可律师节省一些时间,但他们的审查结果依然存在脱离实践的情况,需要律师具体分析。不太建议客户自己直接用。

以上就是我认为AI最有用的几点功能。要说对律师到底有多大作用,是不是能拉低律师专业门槛?我觉得,起码就目前而言,AI还是一种辅助工具,而且是一种比较基础的辅助,尚未十分深入。造成这种局面,我并不认为是大家没掌握AI使用技能,而是AI本身也还没进化到那么强大。

我也曾试图让AI帮我写辩护词、代理词,但发现AI写出来的东西,可能还不如一个实习一年的律师。

我们每天最常用AI的功能,其实还是最基础的文字润色、做策划方案、做PPT。真正涉及具体办案方案,AI显然无法准确理解我想表达和实现的东西。

二、当事人用AI自己就能打官司?

简单案件确实可以。

如果案情一目了然、证据链清晰、争议标的又小,当事人花时间研究裁判文书网、跑两次立案庭,也能搞定。

但别忘了:

1、省下的律师费,是用时间、精力、试错成本换来的;

2、法援律师、窗口值班律师的口头指导,大概率比AI更贴合本地司法实践。

知识从来不稀缺,稀缺的是把知识变成解决方案的效率。

社会分工的意义正在于此:你可以自己研究,也可以把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省下时间去干更擅长、更有价值的事。

三、AI拉低了律师门槛?不,它反而抬高了专业要求!

目前来看,说AI会淘汰律师,显然为时尚早。相反,我恰恰认为,在AI普及的年代,因为当事人的信息差在减少,对律师的专业要求反而更高了。律师企图依赖AI办案,也是不现实的。

AI更像一把升级版的“瑞士军刀”:

在信息检索、文书润色、格式排版上确实好用;

但遇到需要价值判断、利益衡量、庭审博弈的场景,依旧离不开律师的经验、洞察与责任。

律师的专业门槛,从来不止于“知道多少法条”,而在于:

如何在纷繁事实中迅速锁定关键争议;

如何说服法官、打动当事人;

如何在不确定中为客户争取最大利益。

这些,恰恰是目前AI最欠缺的“人味”。

本栏目中的所有页面均系自动生成,自动分类排列,采用联索网络信息采集、网页信息提取、语义计算等智能搜索技术。内容源于公开的媒体报道,包括但不限于新闻网站、电子报刊、行业门户、客户网站等。使用本栏目前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