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航天制造与科研领域,数字化转型面临内部局域网环境限制及大量老旧设备无法联网的痛点,制约了智能化应用与数据价值挖掘。上海航天技术基础研究所研发了“沪航”系列AI产品,有效破题。其中,“沪航-智检”利用AI视觉技术实现高密度封装器件焊点的自动、无损、高精度缺陷检测,提升质检效率与准确性;“沪航-智识”通过OCR(光学字符识别)技术,无需改造即可读取老旧数显设备数据;“沪航-智问”为科研人员提供精准的知识检索服务,在海量文献标准中快速定位关键信息。该系列大幅提升了科研效率、检测质量和设备数据利用率,并提供了安全高效的本地化路径。01 智能视觉驱动高密度器件无损检测自动化
检验器件针对BGA(球栅阵列封装)、QFP(四边扁平封装)等高密度封装器件焊点缺陷位置隐蔽、传统X射线检测高度依赖人工经验、效率低且易出错等难题。“沪航-智检”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基于X光机特性设计自动脚本,实现样品图像的连续自动采集。同时,结合先进的机器视觉技术和个性化算法,系统对采集的X光图像特征进行深度智能分析,自动识别并精准定位各类焊点缺陷。另外,利用数据监听技术,实现图像采集与缺陷检测的同步进行,极大提升检测效率。这不仅将焊点缺陷检测带入了自动化、高精度、无损的新阶段,减少了对人工经验的依赖,大幅降低了漏检和错检率,提升了航天电子产品的质量可靠性与质检效率。
缺陷识别效果02 OCR+AI赋能老旧设备零改造联网在工厂车间,大量服役多年的检测设备因缺乏标准化数据接口,成为无法融入现代智能系统的“信息孤岛”,其宝贵的数据价值被埋没,而整体更换成本又极其高昂。“沪航-智识”另辟蹊径,利用高分辨率摄像头直接捕捉设备显示屏的图像信息,再通过搭载深度学习算法的OCR技术,能够快速、精准地将显示屏上的数值信息转化为可用的结构化数字数据。数据被实时上传至物联网平台,彻底打破了老旧设备的数据壁垒。这一方案以近乎“零改造”的方式,让沉睡的老设备焕发新生,为生产过程的实时监控、深度数据分析以及智能化决策提供了关键支撑,同时为企业节省了设备更新成本。
数显读取产品效果03 智能问答引擎提升科研与办公效能在内部局域网环境下,科研人员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在海量文献和标准中“大海捞针”;而像财务这样的职能部门,员工需要重复回答大量基础政策咨询问题,效率低下。“沪航-智问”构建在通用大模型提供的广泛知识底座之上。为了在特定领域(如内部标准、财务制度)实现更高的精准度,引入了问题相似度匹配算法。该算法能将用户提出的问题(例如:差旅费报销需要哪些凭证?)与知识库中预存的标准问题进行相似度计算,快速锁定最匹配、最精准的答案。缩短了科研资料检索时间,员工也能即时获得标准化解答,从而将人力资源从重复性工作中解放出来,咨询效率提升40%以上。
智能精准问答
04 未来“沪航”系列产品(智检、智识、智问)通过深度融合AI视觉、OCR和大模型技术,不仅解决了高密度器件精准质检、老旧设备无碍联网、科研与办公知识高效获取三大核心痛点,更在提升检测可靠性、释放数据价值、优化人力配置等方面取得了显著实效。展望未来,上海航天技术基础研究所将持续深化技术融合:一方面,推动智能检测向更复杂的封装器件场景拓展,并融合振动、温度、声音等多模态感知技术,实现设备状态的全面监控与预测性维护;另一方面,着力构建贯通“感知-分析-决策-执行”的全链路智能体系,打通设备、知识、业务数据间的壁垒,推动航天及泛制造业从单点突破迈向全局智能化升级,让传统工业在数字浪潮中焕发持久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