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技术的发展总是伴随着阵痛与惊喜。近年来,AIGC的爆发式发展,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重塑设计行业的生态。这场技术革命在降低大众创作门槛的同时,也给行业内部带来普遍的失业焦虑。但另一方面,它倒逼设计回归人文本质,推动设计师的定位转变。在效率至上的时代,技术让设计变得简单。或许此时我们更应该珍视的,是作品背后那些无法被量化的情感与思想。
图为即梦AI生成的“赛博朋克风机器人”
在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的创造性破坏理论中,创新就是不断地从内部革新经济结构,即不断破坏旧的,创造新的结构。这一理论在今天的AI设计革命中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展现。
过去,优秀的设计创作建立在设计师的经验与专业技能上。而AI的介入,使得普通用户通过文字指令即可生成不错的设计图。技术的创新使得设计创作的门槛被大大降低,也让人不得不思考:当技术让设计变得触手可及,我们又该如何定义“创作”?
图为即梦AI生成的“AI设计”
一直以来,创作被认为是人类独有的、基于意识和情感驱动的原创性表达过程。然而现在,通过系统学习海量设计数据,AI能够自动完成许多需要专业训练才能胜任的工作。更为关键的是,AI可以利用算法不断地探索新的设计可能性,甚至突破人类设计师的思维定式,创作出超乎传统认知的视觉表达。这一切都说明,AI正在重新定义创作的边界。它模糊了“工具”与“创作者”的界限,让创作从封闭的个体行为转变为更为开放的“人机协作”。
当AI也拥有了设计的能力,并且表现出远超人类的工作效率时,市场的天平不可避免地向AI设计倾斜。这种趋势反过来进一步地影响了行业生态:招聘市场上,“熟练使用AI工具”已经成为基本要求;设计部门开始缩减传统设计团队规模,转而增设AI协作岗位;客户也逐渐要求在设计流程中使用AI工具以降低创作成本。这种转变引发了从业者对职业前景的普遍焦虑,也揭示出更为根本的身份认同危机——当技术壁垒被轻易突破,当设计风格被轻松复刻,当创意也可以由算法生成,人类设计师的存在是否还有价值?